..续本文上一页前置呕物,愿以伴彼之胜乐,
舍弃无边轮回中,暂时贪欲之安乐。
谨依此语而行持,定获与此智慧王,
无别融入一体果。如是双关秘密语,
察则易知未察难,思获大义未思微,
大喜乐地德者造!
此颂义请详阅该论注释《虚空藏》。
以上主要对唯识、中观的所诠义,作了殊胜的归纳。至于对一切大乘的教法如何产生定解?全知麦仁波切又在《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中云:“若思如何对一切大乘产生定解?答曰:所谓乘者,一般是以能获得三解脱菩提故名为乘,其中比下乘则以所缘等七大超胜(七大: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性修行大、事业大。)具此七大乃为大乘,即此中观与唯识之宗。彼二宗亦非各自互不相同,其实二者密意融汇一味者,则为“一切”也。何者于彼等意义生起定解,进而以修持体悟的智慧,即能获得究竟果位。因为生起修悟智慧之因即是如理观察后而获得定解之思维智慧,此因又是从听闻善说的圣教所产生的。再者仅闻圣教或仅于其义生起相似信心,亦不能增进地道,故尚应于真实义如理生起定解来断除自相续中的邪分别心。以三种量观察清净的圣教义而趣入理论正量所立之道,使自相续中生起殊胜信心后,能生起既不随他人、亦不被他人所转的大智慧光明,彼者能现见随顺出有坏诸佛所行之大道,并无有退堕而入门。此者不是仅随他者所说及相似信解,亦勿须依赖于他人与他力,而是自以正理之力生起坚信,自得自在,此为不随他人。以理了知后生起信解,如是所趣入的正道不被魔及外道所转,乃为不被他转。具有如是慧眼的补特伽罗,对真实法获得了极为超胜他者的定解,并遮破了虚妄之非法,获得辨别法与非法的智慧力,犹如明眼者现见色法一般。如是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云:“妙法以理观察思维者,恒时无有魔造之违缘,获得定解及破斥他宗,乃为不夺遍熟之法相。”一切真实正道皆应先了知现见尔后修持,当知根本无有自己未获得定解而妄行修持能获得解脱果之道,此乃二量之论的正理精华。若仅持此要亦能了知一切大乘的深广圣教,并生起坚信与无勤自解脱,于诸方增上智慧,犹如火星溅于森林中渐能增大火力般。不仅以理证成立此论的殊胜性,且以教证亦能如是成立。如《楞伽经》中广说五法之义后云:“此相何者以理作伺察,具有信解精进瑜伽者,能依寂灭妄念无住义,真法之相如金而享受。”此外余处未见,将二谛之相融合一味而以理证着重抉择之论,以事势理可以成立并赞叹了此论,请详研《楞伽经》、《大乘密严经》、《解深密经》、《善解密意疏》、《父子相会经》、《月灯禅定经》、《象力经》、《无尽智慧经》、《摄正法经》、《海龙王请问经》、《宝云经》、般若经等大乘诸经之无垢密意,对此善加观察后,定于此论再再生起坚固信解。”如是所说也。
总而言之,龙树菩萨着重抉择并广事弘扬了般若大中观,无著菩萨着重抉择并广事弘扬了唯识教义。关于二大车轨圆融无碍的观点,在大堪布菩提萨埵的《中观庄严颂》中对其完整抉择的根本理论及安立中观唯识二相殊胜双运道的方法。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中云:“大车者安立二相之方法分二:名言实相之安立,安立二相双运道之方法。
初者、名言实相之安立:《中观庄严颂》云:“因果缘起法,唯一是心识,自体成立者,彼乃为心识。”若问,如是因果缘起的殊胜现相,仅仅是心与心所之本性还是有外在的自体呢?对此清辨阿阇黎等许为有外境的体性。经中所说的唯识,义即遮破其余的作者与受者。然于本论中,因果缘起法唯一是心识,承许除心识以外,外境并不成立,即心识自体乃为自明自知,不能以其它方式成立者,彼所现诸法乃为心识,此外不应道理。此所现之诸法与心识的自知非为异体,舍弃自明自知的体性外,不能以其它任何方式了知诸法,设若能知者,应离明知而了知。然离明知外非有心识,所以不存在离开心识能明了外境之法,能成立所觉知的一切法是心识,此如梦幻中的色法般。倘若存在非为心识的外境法,则如眼根等一样不存在同时与不同时连结之因,以现量不能成立故。蓝色等觉受非与心识异体,而是识体觉受,如同梦中觉受色法一样。设有问曰:所感受的现相是心识,通过现相能比量了知有产生现相的外境因。答曰:如是可以比量了知外境之微尘等不存在,许存在者极不应理,因为所许的外境法不能以现量成立,唯以比量观察。无有外境法之比量与现量感受,唯以自性而成立者,极具事势理,故不被他人所转。如是安立,则于《大乘密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诸经义相符应,故于分辨后得时,中观派除承许有名言外境与无名言外境二者外,别无其他宗旨。
二者、安立二相双运道之方法:《中观庄严颂》云:“当知依唯识,了知无色法,再依此理论,知识极无我。”应当了知依唯识以外,别无外境的种种现相,由是可以了知无有外境之色法。再依此所说离一多因的理论,亦可了知心识极为无我,此乃为遣除一切边执、离戏中观之相。如是于《十地经·超越世间品》云:“嗟!佛子,当知三界唯心,三时亦复如是,须知彼心亦无有中边。”善解如是所说义者,应知时方的一切显现皆为心识,彼心识既无生灭之来去相,亦无有现在之住之来去相,远离诸边故。《摄正法经》云:“世尊,诸法者乃遍计之性,唯为心识,无有物质法,如幻化般远离基根。”《般若一万八千颂》云:“如是心者无有存在心,心之自性乃为大光明。””
以上是释迦教主宁玛派成就者大法王无垢光尊者、文殊菩萨意化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与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雪域诸高僧大德将唯识与中观无违圆融的修法,安立为显密双修的基础法要,亦是不共藏传广弘的殊胜修要而如是无碍地善说竟。
戍贰、如是佛说之密意
佛说所知若非有,则亦易除诸能知,
由无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
佛陀权巧方便为弟子宣说了外境所知法皆无自体,若令了知其自性非有,则易遣除诸能知识的执著,由无所知故逐渐修习,即易遮遣能知之识,此乃渐令悟入空性,以致圆满通达法无我的殊胜方便。如修集福德,是易契入法性之方便一样。所以佛陀先令遮遣外境所知法,是有一定必要的。
佛陀曾于第三转*轮不了义的经部中宣说过“无外所知法,唯内能知识”等教义,这是因为某些大乘弟子对外境法有粗重的实执心,佛观机设教,相对于这一类众生来说,唯识是方便易行之道,依此能有力地遣除因外色引生的实执分别心,从而在相续中生起极大功德。若能认知外境无实,甚至本来无生,如是则能善于调伏内在的分别识,使之不被外境所转,无疑于心相续中解脱以此所生的实执以及诸般痛苦,对修习胜义大空性亦成了殊胜的助缘。因为以理观知,若无外境所知法,必定亦无观待其有的能知识,如是可以渐令悟入无生大空性。故佛世尊于第三转*轮中遮破所知法,暂时建立实有的能知识,应知这是引度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如《释菩提心论》云:“为除愚夫怖,故佛说此等,一切皆唯心,然非如实言。”因为若以究竟了义的正理来观察,就唯识亦必须抉择为本来无生的大空性,无论清净不清净的轮涅诸法,都必须通达是无生大空性的本体,一切执著之见必须层层无余遮遣,寂灭内识的一切执著种子与习气,才能获得一切智智的果位。如果认为内识实有,或存在丝毫执著心都将成为现前一切智智之障,本论中别破唯识的密意亦仅在于此,法界本性本来无生故。
戍叁、明如是此理亦应了知余经了义不了义
如是了知教规已,凡经所说非真义,
应知不了而解释,说空性者是了义。
如是了知上述了义不了义之教规以后,凡有契经所说唯识自体而未明示缘起性空之真实义,应知皆以不了义而解释,凡是明确宣说诸法空性者,即是了义经论。
未明了宣说缘起性空之契经皆可判为不了义经,然当释彼为渐令悟入无自性之方便因。如《三摩地王经》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诸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趣,当知彼法不了义。”经差别,谓不同不了义经之差别。说数取趣,仅是一例,说有作者、作业、作用等亦是不了义经,此即安立契经有了义不了义二类的根据。又云:“我于千世界,所说诸契经,不能尽宣说,文异义唯一。若能修一事,即遍修一切。尽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法,诸法皆无我。若人善解义,能于此处学,不难得佛法。”我于千世界等四句,谓尽诸佛所说一切经中,凡明示胜义者,即直接趣入真如本性。其不如是明示的不了义经,亦是间接趣向真如的方便,故所趣都是同归真如本性。因为初发业者,不能尽学世间浩翰如海的一切佛经,可以修学任何一经的真实义。以此为证,凡是诸未明示真实义的契经,都是渐令悟入真实义之因。这是按照第二转*轮的经典与抉择此经旨的中观论典之现空二谛来分析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
关于唯识与中观所讲的了义与不了义的无违关要,宁玛派沃巴活佛在《分别见派要灯论》中云:“首先分别经部及其注疏(论部)的了不了义,对能说三转*轮经部了不了义的安立,某些智者认为初之四谛*轮是不了义,中之无相*轮是了义,后之善辨*轮亦不了义,并认为后转*轮不了义的所说义在名言中亦决定不成立。由是此理,则知在甚深经续中所述如来藏光明的现分、阿赖耶等义应于名言中也不存在,此乃不了义所说故,如是断定彼等根本无有。又有智者云:“不仅初转*轮,即使中转*轮亦是不了义,唯有后转*轮才是了义,并许如来藏本体是不空的成实法。”有些论师认为应如是承许,因为无著菩萨是佛陀亲自授记善能辩别了义与不了义的智者,应当随顺彼者所许。答曰:汝等尚未通达要义,无须多言。如同得授记的无著论师善能辨别…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