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37

  ..續本文上一頁前世後世之論而形成,後來由外道仙人蟻垤者(蟻穴師)等將其觀點傳播在人間,並宣稱此派最爲正確。因而此派稱天橛派,又有順世派或現世美等不同的異名。此等觀點若歸納而言,即是此外道論師認爲不見前後世、因果、解脫以及一切智智果。亦就是說不見前後世的輪回衆生、獲得解脫的阿羅漢果、獲得究竟解脫的佛果之故,對此等的存在一並否定,根本不予承認,以帝釋天和日月天爲自之所依天尊,僅于今世求取所需的利益與快樂。許見解的核心及天橛論等爲正論。爲此僅依一理之方便門、叁比喻、四相即能了達彼宗。一理之方便門者:是指沒有前後世等,因爲自己的各個根門前現量不見故。叁比喻:一是無有因的比喻,如草叢中生蘑菇般;二是無有果的比喻,如灰塵被風卷走般不複存在;叁是無有自性的比喻,如日東升、水往下流、豆之圓形、荊棘尖銳等一般。四相:縱然是無有前後世,但外在器情世間的苦樂仍爲有相;雖然無有我或自性從前世轉到今世、又從今世轉至後世的這種事例,但在突然形成身體之時,一切苦樂自然皆具相;地等四大種分別各有能力,此等複又聚合則能生起明知的心識,猶如青稞等物被加工(成酒)後能新生醉力一樣,此爲心識新生之存在相;順世外道論典的所诠義是有意義相。亦就是說,雖無修道等苦行來獲得解脫,然一旦死亡時,皆歸于絕滅之中。若能了達無有因果之理,則爲尋求解脫所經受的衆多苦行亦不需要。此等依靠順世派之論義(所诠義之有義相)就能了達而如是承許。

  巳貳(彼破)分二:一、總破無因;二、別破世間無有後世。

  午壹(總破無因)分二:一、破有者恒時有等;二、破無者恒時無有等。

  未壹(破有者恒時有等)分二:一、破恒時有者;二、破一切生。

  申壹、破恒時有者

  一切恒。

  若許諸法無因無緣而自然産生者,應成一切果法恒時産生。如阿摩羅果等亦不應觀待時季,應該恒時成熟,因爲無因而自然生是勿須觀待其它任何因緣、時季、地理位置,應該恒時刹那均能産生一切果法,不應有此時能生、彼時不能生或此因能生彼果、彼因無能生此果等衆緣差別的觀待法,這樣農夫亦就勿須勞作耕種等而應坐享其成了。

  如是立宗的原因,是認爲前後世不爲現量所見,以此便判斷沒有前世、後世,僅僅承許現量能見的今世。其實可以將今天喻如現世,昨天喻如前世,昨夜夢境喻如中陰,明天喻如後世,雖然昨天、明天不能盡收眼底一目了然,但誰亦不能否認昨天、明天的存在。若謂此喻不合,雖不見昨天、明天,但爲人人所知,前世後世無人知之,亦不能現量所見,故不存在。爲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很悲哀地說:“嗚呼!現在很多愚昧者都將現量不能見的很多法妄執爲無,若如是推理者,是否于明天後天所需的吃穿等物資受用亦勿須作准備了,因爲此等同樣是未來事、現量不見故。還有凡夫人的根識雖然現量不見前世後世的自相,但同樣亦未曾見到沒有前世後世的這一相,那麼汝等到底是以何理據來確定此有彼無呢?還有現世美自宗宣稱只許現量,不許比量,但在以理立宗時,卻依靠了一個顛倒而不符合實際道理的比量,因爲彼宗說沒有前世、後世,是不見故。如是彼等所立之宗實在是令人可悲同時又爲可笑處的邪宗。應當安立前世後世是因果緣起的規律相,如上所述,諸法在勝義中無有堪忍的自體存在,然于世俗中叁界輪回的種種顯現卻無法限製而存在。亦就是說柱子、寶瓶、虛空等有事無事,以及各自同類相應的種子與習氣等根本近取因都是無始以來具有的。如是以理推知,勝義法界的本性雖然遠離一切戲論,但凡夫人分別爲有事無事等執著戲論,而染汙了自己的相續後,有了無量的顯現法,此諸顯現法不可能是無因生,必定是有因才生。若棄離各自同類相應種子之因外,不成立其余真實之因,是故唯有同類相應的種子是顯現萬法之因。

  何故此等顯現除同類相應的種子以外,不存在其余之因呢?此無余因之根據,寶瓶柱子等有事法若有外在堪忍的自體存在,則勿須觀待因緣,亦不必安立心識是世間的作者。實則不然,此等諸法唯是在自己面前顯現而已,沒有一個獨立自在而有之法,在勝義的本性中根本不存在此等諸法故,如同無有印章,亦無所蓋的章印一樣。若無實有自性,那麼現量所見的此等諸法是無因而現抑或自己以外的余因所現呢?事實均非如此,諸法的顯現是依靠因緣而逐漸産生,不會無因自然顯現。設若無因能突然産生,那麼有時生有時不生,或逐漸次第生均不應理,諸法要麼是恒有,要麼是恒無。若如是者,其余大自在天或神我等常法都是能顯現寶瓶等法之因,又何不應理呢?此亦有違,因爲種種現法與分別心都是刹那生滅的本性,並不是恒時不滅不變的常有法,是故不可能由常有之因産生。亦就是說,無欺而現量存在的內外諸法,既不是無因生,亦不是在外境上存在自力的有因生,或于有事以外的其它因中皆不可能真實地産生,依理可以明顯了知,此等一切內外諸法皆由心相續中所具有的習氣而顯現。故說內外的種種現法都是由堅固串習力所産生,如貪欲心與恐怖心的串習力堅固後就能隨意而生。如是以理推知應有前世後世,以今生的第一刹那分別識可以論斷是由前世最後一刹那的分別識所産生,同樣以具有染汙的衆生可以成立有後世。此等觀點例如今世來說,如嬰兒相續中具有往昔吮吸母乳的習氣,所以剛一降生下來,就有求吮母乳的分別心,如是現在覺受母乳的分別心能以等流産生未來與此相同的分別心。此等全由串習力堅固與不堅固而有明顯與不明顯的差別。猶如學朗誦等一般。具有貪欲心者,再再地憶念自己所執著的對境,恐怖者再再地作意蛇等形相,一旦串習力堅固時,自然就會現前自己所作意的境相,如禅修、不淨觀等,有爲分別心的串習力亦複如是。

  由是當知,今生的第一刹那分別識,既不是依外在的物質力産生,亦不是常法之因或無因而生,而是與自己同類相應能執著種種法的前刹那識而生,因爲衆生的今世分別心亦是執著各種法的本性。法稱菩薩在《釋量論》第二的量成立品中對此觀點專事作了廣泛的論述,可以詳閱該論即能了知。

  此處以要言之,若認爲分別心自明自知的近取因,是心識以外的色蘊等根本不適宜,亦就是說勿須觀待外境與其它大自在天等因來産生分別心,而是未離如前際(前世)無窮盡般的染汙心,至今世死亡的最後一刹那間心識相應于我與我所的執著種子,由此循轉到了後世,如前世的最後刹那識産生今世的第一刹那分別識一樣,這亦是具足因及無有違品等障礙而決定會産生果法,今生的前前識産生後後識亦與此相同,對此毋庸置疑。凡夫衆生到死亡的最後時刻相續中仍然具有根本俱生我執之因,依靠其所作所生的煩惱與業障悉皆存在,亦沒有其之違品——能對治的無我智慧,何故不轉生後世呢?畢竟會轉生後世。如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第九品中雲:“心無觀待其它因,成立前際無窮盡,因已具足且無礙,成立後際無窮盡。”是故乃至尚未修習圓滿人無我的空性,決定不能超出叁界輪回。乃至未證悟人無我空性之前,不能截斷輪回,但此自明自知的心識並非必須觀待我執等而能産生同類相應的後刹那識,所以證悟二無我對自明自知的心識亦沒有什麼障礙,隨理唯識的論師陳那菩薩與法稱菩薩皆如是說。亦並非一般的慈悲與普通的世俗福德能對治我執,因爲此等本非我執的直接違品故。一般雖說輪回無始,但相對于各別修習無我空性的行者而言,在圓滿修成空性的同時,就能徹底根除流轉生死的種子,超離叁界輪回,由此得有輪回的後際,如《量理寶藏論》中雲:“由彼無明産生因,煩惱業及輪回生,由從此處生余處,彼之奇惡業所牽。不違慈與自我故,非能斷除輪回根,若無我與我相違,現見無我駁斥彼。最初種性雖無有,由火燃著見後際,如是雖無始輪回,見無我成立後際。”此說觀待世俗的一切衆生而言,輪回既無前際,亦無後際(無始無終),完全受有漏因果的緣起規律所支配。若觀待修有所成,證悟法性而超離叁有的聖者來說,輪回則成無始有終。”以上所述菩提薩埵在《中觀莊嚴頌自釋》及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均有如是論述。再者可以通過現世中的再生人、轉世活佛、能回憶前世者、一身中有多心識、多身中有一心識,還有身體安住陸地上,心識置于虛空中等希有而現量能覺受的事例亦能充分證明前世、後世的存在,此處繁不贅述。

  申貳、破一切生

  從一切生。

  若許諸法無因無緣自然能生果者,不僅恒時能生一切果,而且一切諸法亦應從一切是因非因中生。如水應生火、光明中生黑暗、豆種生出稻芽、烏鴉身上亦應長出孔雀的豔麗羽毛等有衆多過失。

  未貳(破無者恒時無有等)分二:一、應成爲果不集因而破;二、世間諸法如空花恒時無果而破。

  申壹、應成爲果不集因而破

  世間爲求果實故,不應多門收集種。

  此處明示許無因生者違背世間現量。若是無因而生者,世間人爲求獲得果實的豐收,則不應多門劬勞收集種子,勤行耕種勞作等事,而應該所欲自得,因爲不許因生果、無因自然生果故。或于饑渴之時亦勿須飲食受用而自然充饑飽腹,解除饑渴等苦,這樣陸地上亦根本無有因貧窮而饑渴之人,豈不是顯然違背世間現量嗎?

  申貳、世間諸法如空花恒時無果而破

  衆生無因應無取,猶如空花色與香,

  繁華世間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心。

  倘若衆生無因者,應該無事可取,即衆生與衆生之間互不相見、言說等,猶如空花的顔色與香味等不爲諸根識所見聞覺受一般,然此繁華複雜的世間仍有可取,故應了知爲根識現量可取的一切世間是有因而生,若如汝許見青色的自心識,是由青色所生,若無青色之因,決定不生此能見之識。同樣無因無緣永無生起世間的機會,應該承許…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