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助成而能獨立存在,並有永恒不變的主體。一般世人認爲內有獨立不變的自我存在,時而生起人我執著,外有所見聞覺知的實法存在,時而生起法我執著。爲此人法二執,中觀師則以同一自性見爲本,作了相應的論斷,凡是依法所生的自性見稱名法我見,依有情所生的自性見名人我見。故于佛法中所謂的破我執唯就人法二執,別無余破之有。若能以甚深理論洞察諸法本性,了達內無自我,我性本空,進而了達外無實法,法性本來無生,如是破除二我實執,現證二空真理,遠離二障垢染,二取均消融于法界,悟入真如實相,即登究竟解脫的彼岸。
以上從“彼非彼生豈從他”至“觀察速當得解脫”明法無我。次從“慧見煩惱諸過患”直到此頌,明人無我。以下宣說空性分類。
癸貳(空性之分類)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壹、略說
無我爲度生,由人法分二,佛複依所化,
分別說多種,如是廣宣說,十六空性已,
複略說爲四,亦許是大乘。
以上所述的無我空性主要是爲了方便度化衆生,由人與法分爲二種。遍知佛陀複依所化衆生的根器差別,將二無我分別宣說爲多種,如是在般若經中首先廣爲宣說十六空性已,又複略說爲四種空性,亦都承許是大乘的甚深教法。
將空性分爲人無我與法無我而宣說是度化衆生的權巧方便。如爲度化聲聞緣覺乘的弟子主要宣說人無我,令其證悟圓滿的人無我空性,滅盡煩惱障,根除叁有輪回的種子而證得阿羅漢果。爲度化大乘根器的衆生,圓滿宣說了二無我,令其滅盡煩惱障與所知障,證得一切智智的大菩提果。本論自釋中雲:“其中爲度聲聞、獨覺說人無我故。爲度菩薩證得一切種智故,說二無我。聲聞獨覺雖亦能見緣起緣性,但彼等于法無我不圓滿修,唯有斷除叁界所行煩惱方便,可立彼等圓滿修習人無我義。”甯瑪派自宗宣說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亦許聲緣羅漢只是證悟了一部分的法無我空性,亦就是說聲聞羅漢通達五蘊的粗相空性,獨覺羅漢在此基礎上通達色蘊的無分微塵是空性,在名言谛中均是因緣集聚的緣起法,勝義中是單空的空性,因此暫時分叁乘時,聲緣羅漢並未通達圓滿的法無我空性,當然亦不可能修持圓滿的法無我空性及行持六度等。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雲:“是故若問何自宗,具德月稱自釋雲,聲緣爲除煩惱障,如來宣說人無我,佛子爲除所知障,圓滿宣說法無我。若問聲聞及緣覺,已說證悟空性義,如是所說如何耶?彼等聲緣爲斷除,諸惑而修人無我,所有圓滿法無我,無有修持而如說。龍欽繞降尊者雲:往昔一切阿阇黎,縱使辯論此有無,自宗前時之聲緣,雖有幾種得羅漢,若未證空蘊我執,乃至不能解脫故,雖許彼者有證悟,圓滿無我未證悟,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是故劣用否定詞,已說未證法無我。此乃殊勝之善說,與此相同別無有,如同海水飲一口,不得說爲無飲海,如是法之所分我,無我證故許見空,猶如海水飲一口,所有未進腹中似,一切所知諸自性,無有證悟空性故,圓滿無我許未見。”此頌義請詳閱《新月釋》第二問答義。
由于所化衆生的根性不同,佛陀又將此無我空性從多種角度來加以闡述。如般若經雲:“複次善現,菩薩摩诃薩大乘相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性自性空。”又雲:“複次善現,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如是首先分爲十六空性,又再歸攝爲四種空性, 此等皆爲大乘法要。《中論》雲:“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無論空與不空少許亦不成立。因此般若經中所說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均于不同反體上而有如是諸般分類。雖然彼等行相各異,但都是爲相應衆生的根器意樂而于名言中如是安立,實際上其本體都是一味無別的。
子貳(廣說)分二:一、廣說十六空之分類;二、歸攝四空之分類。
醜壹(廣說十六空之分類)分四:一、宣說內空等四;二、大空等四;叁、離邊空等四;四、諸法空等四。
寅壹(宣說內空等四)分四:一、內空;二、外空;叁、內外空;四、空性空。
卯壹、內空
由本性爾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
身及意亦爾,非常非壞故,眼等內六法,
所有無自性,是名爲內空。
由前理論抉擇諸法本性爾應如此,故眼由眼自性空,如是類推,當知耳、鼻、舌、身以及意識的自性亦爾。如是空的理由,謂諸法于勝義中本來非常亦非壞故,眼耳等內六法及所有諸法均無自性,是名爲內空。經雲:“雲何爲內空,內謂內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當知此中眼由眼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所謂的空性,並不是諸法先有後無般的斷滅空,亦非爲眼不以眼空、僅其實有空,而是本來無生、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就正在起作用的內根識,無論是色相、性質等均無毫許堪忍的自體,在真實義中諸法本離常與非常、壞與非壞,即是本來大無爲之真空妙有。本論自釋雲:“此中常者謂不舍本性,此複暫住即滅,非全壞故。此謂若法有自性,則應是常或永失壞。”《中論》亦雲:“性從因緣出,是事則不然,性從因緣出,即名爲作法,性若有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如薄伽梵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寶雲經》雲:“善男子,當知勝義,不生不滅,不住不來不去,非諸文字所能诠表,非諸文字所能解說,非諸戲論所能覺了。善男子,當知勝義,不可言說,唯是聖智各別內證。善男子,當知勝義,若佛出世,若不出世,爲何義故,諸菩薩衆,剃除須發,披著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複爲證得此法性故,勤發精進,如救頭燃,安住不壞。善男子,若無勝義,則修梵行,徒勞無益,諸佛出世,亦無有益,由有勝義,故諸菩薩名勝義善巧。”此中說眼等由眼等性空者,顯自性空。非說眼等由離內作者而空,亦非由二取性空,謂由此一法無彼一法,說名爲內自性空。
卯貳、外空
由本性爾故,色由色性空,聲香味及觸,
並諸法亦爾。色等無自性,是名爲外空。
由外境諸法本性爾(如此)故,色法由色法的自性空,聲香味及觸,並諸法自性空之理當知亦爾(如此),凡是不歸屬于內心相續的色等外塵六境皆無自性,就是正在現有之諸法亦是自性本空的,是名爲外空。經雲:“雲何外空,外謂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由法空。”如前經雲:“非常非壞,本性爾故。”
卯叁、內外空
二分無自性,是名內外空。
上面雖已分別宣說了內空與外空的體性,此處就二空綜合這一反體而再作陳述。由內識相續所攝的根依處與諸根不攝的內外法,此二分悉無自性,是名內外空。經雲:“內外諸法,無內外法自性,名內外空。”
卯肆、空性空
諸法無自性,智者說名空,複說此空性,
由空自性空。空性之空性,即說名空空,
爲除執法者,執空故宣說。
內外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明達真理的諸大智者說名爲空性,複說此空性亦非實有存在,而是由彼空之自性空。如是內外諸法所依空性之空性,即說名爲空空。說空性之空性的必要是爲了遣除執空性爲真實法性的妄念,般若經中宣說空性亦空的深義亦在于此。《出世贊》雲:“爲除諸分別,故說甘露空,若複執著空,佛說極可呵。”經雲:“雲何空空,空謂一切法空,此空複由空空,是名空空。”
寅貳(大空等四)分四:一、大空;二、勝義空;叁、有爲空;四、無爲空。
卯壹、大空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間故,無量喻無邊,
故方名爲大。如是十方處,由十方性空,
是名爲大空,爲除大執說。
由東西等十“方”能周遍一切宇宙萬有,離此別無情器世間之故。如慈悲喜舍由所緣門立爲四無量心,須緣十方周遍的一切有情而修。十方即是無量之喻,由無邊際,故“方”名之爲大,如是東西南北等十方處,即由十方自性空,是名爲大空。經雲:“雲何大空,謂東方由東方空。”爲除方大的實執心而宣說所謂之方亦自性本空。以勝論派爲主的外道論師認爲,“方”能周遍一切故名爲大,亦是恒常實有的。佛爲遣除此遍計執著而宣說“大”空的義理。
卯貳、勝義空
由是勝所爲,涅槃名勝義,彼由彼性空,
是名勝義空,爲除執法者,執涅槃實有,
故知勝義者,宣說勝義空。
所謂的勝義即是涅槃,乃爲諸瑜伽行者所希求的殊勝聖果,稱爲勝所爲。由是勝所爲,涅槃即名勝義,亦是登究竟彼岸之義。此法身本淨的究竟涅槃亦無毫許自體可得,本來無生、自性本空,因而說彼由彼性空,是名勝義空。如經雲:“雲何勝義空,勝義謂涅槃,當知此中涅槃由涅槃空。”由于小乘有部派的聲聞行者耽著涅槃自性實有,依于此見而修,決定會成爲一切智智之障,故爲遣除彼諸執著,導入究竟涅槃的正道,免其蹉跎歲月,能夠速證大菩提果,所以徹知勝義者佛陀,如實地宣說了勝義亦自性本空,以愍念衆生的大悲心演示離一切戲論的甚深義理。
卯叁、有爲空
叁界從緣生,故說名有爲,彼由彼性空,
說名有爲空。
欲、色、無色叁界中的一切法均從因緣産生,故說名有爲法。彼諸法亦由彼之自性空,說名有爲空。經雲:“雲何有爲空,有爲謂叁界,當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這亦是針對某些具有實執分別心的衆生而宣說的。
卯肆、無爲空
若無生住滅,是法名無爲,彼由彼性空,
說名無爲空。
若法無有生、住、滅、變異等差別體相,是法則名無爲,彼無爲法亦由彼之自性空,說名無爲空。經雲:“雲何無爲空,無…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