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助成而能独立存在,并有永恒不变的主体。一般世人认为内有独立不变的自我存在,时而生起人我执著,外有所见闻觉知的实法存在,时而生起法我执著。为此人法二执,中观师则以同一自性见为本,作了相应的论断,凡是依法所生的自性见称名法我见,依有情所生的自性见名人我见。故于佛法中所谓的破我执唯就人法二执,别无余破之有。若能以甚深理论洞察诸法本性,了达内无自我,我性本空,进而了达外无实法,法性本来无生,如是破除二我实执,现证二空真理,远离二障垢染,二取均消融于法界,悟入真如实相,即登究竟解脱的彼岸。
以上从“彼非彼生岂从他”至“观察速当得解脱”明法无我。次从“慧见烦恼诸过患”直到此颂,明人无我。以下宣说空性分类。
癸贰(空性之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壹、略说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复依所化,
分别说多种,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
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以上所述的无我空性主要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由人与法分为二种。遍知佛陀复依所化众生的根器差别,将二无我分别宣说为多种,如是在般若经中首先广为宣说十六空性已,又复略说为四种空性,亦都承许是大乘的甚深教法。
将空性分为人无我与法无我而宣说是度化众生的权巧方便。如为度化声闻缘觉乘的弟子主要宣说人无我,令其证悟圆满的人无我空性,灭尽烦恼障,根除三有轮回的种子而证得阿罗汉果。为度化大乘根器的众生,圆满宣说了二无我,令其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证得一切智智的大菩提果。本论自释中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但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宁玛派自宗宣说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亦许声缘罗汉只是证悟了一部分的法无我空性,亦就是说声闻罗汉通达五蕴的粗相空性,独觉罗汉在此基础上通达色蕴的无分微尘是空性,在名言谛中均是因缘集聚的缘起法,胜义中是单空的空性,因此暂时分三乘时,声缘罗汉并未通达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当然亦不可能修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及行持六度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云:“是故若问何自宗,具德月称自释云,声缘为除烦恼障,如来宣说人无我,佛子为除所知障,圆满宣说法无我。若问声闻及缘觉,已说证悟空性义,如是所说如何耶?彼等声缘为断除,诸惑而修人无我,所有圆满法无我,无有修持而如说。龙钦绕降尊者云:往昔一切阿阇黎,纵使辩论此有无,自宗前时之声缘,虽有几种得罗汉,若未证空蕴我执,乃至不能解脱故,虽许彼者有证悟,圆满无我未证悟,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是故劣用否定词,已说未证法无我。此乃殊胜之善说,与此相同别无有,如同海水饮一口,不得说为无饮海,如是法之所分我,无我证故许见空,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未进腹中似,一切所知诸自性,无有证悟空性故,圆满无我许未见。”此颂义请详阅《新月释》第二问答义。
由于所化众生的根性不同,佛陀又将此无我空性从多种角度来加以阐述。如般若经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又云:“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如是首先分为十六空性,又再归摄为四种空性, 此等皆为大乘法要。《中论》云:“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无论空与不空少许亦不成立。因此般若经中所说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均于不同反体上而有如是诸般分类。虽然彼等行相各异,但都是为相应众生的根器意乐而于名言中如是安立,实际上其本体都是一味无别的。
子贰(广说)分二:一、广说十六空之分类;二、归摄四空之分类。
丑壹(广说十六空之分类)分四:一、宣说内空等四;二、大空等四;三、离边空等四;四、诸法空等四。
寅壹(宣说内空等四)分四: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性空。
卯壹、内空
由本性尔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
身及意亦尔,非常非坏故,眼等内六法,
所有无自性,是名为内空。
由前理论抉择诸法本性尔应如此,故眼由眼自性空,如是类推,当知耳、鼻、舌、身以及意识的自性亦尔。如是空的理由,谓诸法于胜义中本来非常亦非坏故,眼耳等内六法及所有诸法均无自性,是名为内空。经云:“云何为内空,内谓内法,即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
所谓的空性,并不是诸法先有后无般的断灭空,亦非为眼不以眼空、仅其实有空,而是本来无生、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就正在起作用的内根识,无论是色相、性质等均无毫许堪忍的自体,在真实义中诸法本离常与非常、坏与非坏,即是本来大无为之真空妙有。本论自释云:“此中常者谓不舍本性,此复暂住即灭,非全坏故。此谓若法有自性,则应是常或永失坏。”《中论》亦云:“性从因缘出,是事则不然,性从因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有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如薄伽梵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宝云经》云:“善男子,当知胜义,不生不灭,不住不来不去,非诸文字所能诠表,非诸文字所能解说,非诸戏论所能觉了。善男子,当知胜义,不可言说,唯是圣智各别内证。善男子,当知胜义,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为何义故,诸菩萨众,剃除须发,披著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复为证得此法性故,勤发精进,如救头燃,安住不坏。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由有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此中说眼等由眼等性空者,显自性空。非说眼等由离内作者而空,亦非由二取性空,谓由此一法无彼一法,说名为内自性空。
卯贰、外空
由本性尔故,色由色性空,声香味及触,
并诸法亦尔。色等无自性,是名为外空。
由外境诸法本性尔(如此)故,色法由色法的自性空,声香味及触,并诸法自性空之理当知亦尔(如此),凡是不归属于内心相续的色等外尘六境皆无自性,就是正在现有之诸法亦是自性本空的,是名为外空。经云:“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由法空。”如前经云:“非常非坏,本性尔故。”
卯叁、内外空
二分无自性,是名内外空。
上面虽已分别宣说了内空与外空的体性,此处就二空综合这一反体而再作陈述。由内识相续所摄的根依处与诸根不摄的内外法,此二分悉无自性,是名内外空。经云:“内外诸法,无内外法自性,名内外空。”
卯肆、空性空
诸法无自性,智者说名空,复说此空性,
由空自性空。空性之空性,即说名空空,
为除执法者,执空故宣说。
内外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明达真理的诸大智者说名为空性,复说此空性亦非实有存在,而是由彼空之自性空。如是内外诸法所依空性之空性,即说名为空空。说空性之空性的必要是为了遣除执空性为真实法性的妄念,般若经中宣说空性亦空的深义亦在于此。《出世赞》云:“为除诸分别,故说甘露空,若复执著空,佛说极可呵。”经云:“云何空空,空谓一切法空,此空复由空空,是名空空。”
寅贰(大空等四)分四:一、大空;二、胜义空;三、有为空;四、无为空。
卯壹、大空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无量喻无边,
故方名为大。如是十方处,由十方性空,
是名为大空,为除大执说。
由东西等十“方”能周遍一切宇宙万有,离此别无情器世间之故。如慈悲喜舍由所缘门立为四无量心,须缘十方周遍的一切有情而修。十方即是无量之喻,由无边际,故“方”名之为大,如是东西南北等十方处,即由十方自性空,是名为大空。经云:“云何大空,谓东方由东方空。”为除方大的实执心而宣说所谓之方亦自性本空。以胜论派为主的外道论师认为,“方”能周遍一切故名为大,亦是恒常实有的。佛为遣除此遍计执著而宣说“大”空的义理。
卯贰、胜义空
由是胜所为,涅槃名胜义,彼由彼性空,
是名胜义空,为除执法者,执涅槃实有,
故知胜义者,宣说胜义空。
所谓的胜义即是涅槃,乃为诸瑜伽行者所希求的殊胜圣果,称为胜所为。由是胜所为,涅槃即名胜义,亦是登究竟彼岸之义。此法身本净的究竟涅槃亦无毫许自体可得,本来无生、自性本空,因而说彼由彼性空,是名胜义空。如经云:“云何胜义空,胜义谓涅槃,当知此中涅槃由涅槃空。”由于小乘有部派的声闻行者耽著涅槃自性实有,依于此见而修,决定会成为一切智智之障,故为遣除彼诸执著,导入究竟涅槃的正道,免其蹉跎岁月,能够速证大菩提果,所以彻知胜义者佛陀,如实地宣说了胜义亦自性本空,以愍念众生的大悲心演示离一切戏论的甚深义理。
卯叁、有为空
三界从缘生,故说名有为,彼由彼性空,
说名有为空。
欲、色、无色三界中的一切法均从因缘产生,故说名有为法。彼诸法亦由彼之自性空,说名有为空。经云:“云何有为空,有为谓三界,当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这亦是针对某些具有实执分别心的众生而宣说的。
卯肆、无为空
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彼由彼性空,
说名无为空。
若法无有生、住、灭、变异等差别体相,是法则名无为,彼无为法亦由彼之自性空,说名无为空。经云:“云何无为空,无…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