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竟佛地)分叁:一、最初得正覺之相;二、此得正覺之本體;叁、得正覺後以幻化度衆之相。
丁壹(最初得正覺之相)分二:一、真實義;二、彼之破釋妨難。
戊壹(真實義)分叁:一、何時得;二、何境得;叁、如何得。
己壹、何時得
如淨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複勤行。
已得第十勝義菩提心的大菩薩,徹底淨除了能障佛果的一切冥暗,宛如清淨虛空中的皓月光照般朗然本淨,現前佛果。如是獲得第一勝義菩提心的菩薩了知自身即得佛果,爲能生起不共十力之佛地而更複精勤修行。
菩薩從初地以來發勝義菩提心,于菩提大道勇往直前,功行圓滿時得成無上大菩提果。當于何時圓滿佛地菩提果呢?答曰:菩薩在趨達十地時,以金剛喻定摧毀最極細微的障礙,宛若萬裏無雲的清淨虛空中皓月現前,朗然遍照一切世間,遣除一切黑暗。也就是說大菩薩徹底清淨二障的種子及其習氣,生起不共十力,第二刹那間證得佛果。經雲:“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此外不僅聲緣,就連一至九地的大菩薩亦只是逐漸成熟成佛之親因。比喻中虛空顯示無礙、居于高尚之位,清淨示離垢染,皓月顯示大菩提果之光明,月夜顯示清涼。唯有證達十地頂位的大菩薩才能無間趣入佛地果位。《華嚴經》雲:“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于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衆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
己貳、何境得
于色界頂證靜位,衆德究竟無與等。
大菩薩應在何境內證得佛果呢?在諸多經續論典中說:菩薩真正的成佛處爲天界刹土,故于色界的最頂處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大自在天的隨一刹土中入金剛叁昧定,以此斷盡最極細微的所知障,證得最爲寂靜的無上智位,也就是一切智智的正覺果位,此位衆德最極究竟圓滿,再無與此功德相等之果。
在無著菩薩的諸論中說,大菩薩雖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然于衆生面前仍化身並示現十二相成佛。一般來說,獲得無上正覺果位時,其功德唯佛與佛可以比擬,此外,乃至天上天下、世出世間的叁乘聖者之一切功德聚合亦無法與之相比。如贊佛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大菩薩往詣色究竟天成佛,是顯密共同的說法。密宗不共同的說法,如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自釋》及《法界寶藏論自釋》中雲:即將趣入佛位的大菩薩勿須往詣天境成佛,而是在何處修行成佛時,此處直接轉成清淨刹土。
己叁、如何得
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
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
大菩薩是如何證得佛果的呢?是在通徹體證萬法本性、悟入一真法界而得成佛果的。譬如,瓶盤等器雖有大小方圓等差異體相,然遍于一切器皿之虛空則毫無差別。如是依靠因緣産生的色、聲等諸法之現分雖有千差萬別,然其本性則是一味無別的,是故大菩薩以正知器情諸法本性的無漏智慧,一刹那頃通達了一切所知法的本性而成就佛果。
戊貳(彼之破釋妨難)分二:一、出難;二、彼答。
己壹(出難)分二:一、證悟所境無生不應理之難;二、若能境一體則知境于其他不應理之難。
庚壹、證悟所境無生不應理之難
若靜是實慧不轉,不轉而知亦非理。
不知甯知成相違。
由于小乘經部派等尚未通達圓滿的法性,認爲中觀宗所抉擇諸法無生大空性的本體不應正理,故诘難說:汝宗若許此能滅盡一切所知法——無生本性的寂靜是真實谛者,那麼佛的法身智慧應成不轉,亦就是不能起到能知的作用,因此亦就無法了達所知法的本性。倘若彼智不轉而能了知法性,則顯然非理,以本來不知而甯謂佛是遍知者,應成直接相違的過失。
頌文中的靜是寂滅之義。若許空寂無生的法性爲大乘的究竟真實谛,那麼佛陀的微妙智慧,就不應在此寂靜相上轉起,亦就不能通達所知諸法,故無法成立佛爲一切智智。此中用轉而不說起是因轉字能表達生起和通達之意,故轉字能攝二義。彼有部宗認爲所知法究竟存在的本性是無分微塵與無分刹那,此亦是萬法之基,並于二谛中亦能成立堪忍的自體。如果認爲究竟基的本性爲寂滅無生的空性,則無法成立佛爲遍知,有部宗如是向中觀宗妨難。
庚貳、若能境一體則所知所境于其他宣說不應理之難
無知者誰爲他說。
如果遵循汝等大乘所謂最了義的觀點,無疑是一切能知、所知等內外諸法均融入法界本性一味無別,爾時的所知與能知平等一如,如是顯然沒有了能知。既然是無知者,則由誰能了知自己的所證境界,又怎麼能爲他人演說真實義呢?
由于中觀理論所抉擇出的諸法本性是本來無生、大空離戲的一味大法界,因而一些尚具愚暗、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的聲聞認爲:如果說先有知,後爲宣說可許無過,然隨大乘所謂最了義的經論而言,一切內外諸法悉已寂滅融入法界,爾時根本無有此爲所知、彼爲能知等分別,如此已達勝義本性的無生智慧,又能爲衆生說法等,何能應理?既然無有所知之緣,亦無有能了達之智,如是推知也就無有遍知者佛,既然無佛,又由誰在爲他等衆生演說深廣法義呢?
己貳(彼答)分二:一、證所境無生之應理;二、雖證能所境一體而說法之應理。
庚壹、證所境無生之應理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說爲知。
從勝義谛而言,本來不生的法界是萬法的究竟實相,法身智慧亦本離生滅等相。從名言世俗谛而言,可謂此能知的智慧緣彼所知的空寂行相乃能證悟究竟無生的實相義,如汝經部宗亦承認自己的心識,能有相地了知彼諸紅、白、長、短、方、圓等境,故依名言谛可以承許法身智慧能證悟所知法性,故名爲知。
其實遍知乃世俗谛所攝,無生乃勝義谛所攝。在根本慧定中,能知的智慧與所知的法界皆已平等一味地融入于法性,爲離戲不可思議的大空性,無論佛陀出世或不出世,此本性本來如此,如如不動。然于世俗谛中不假觀察時卻無欺存在,如小乘的隨理經部宗認爲眼耳等現量見聞覺知的諸法,非真實外塵,而是自己內在的心識。此宗對此分析說:前刹那雖有外境、內根、分別意,此叁聚合的第二刹那時生起眼耳等識,到第二刹那時,第一刹那的色相已毀滅,未能現見真實的外塵色法,故謂一切即唯識,喻如夢中心境。與此相同,依世俗名言可以安立所知的法界本無生滅,唯以出世無漏的智慧方能洞徹其本性。如是以小乘自許同等之喻,來說明大乘以無漏智慧通達萬法本來無生的本性,非但無有任何過失,亦能遣除有些傲慢聲聞所妄加的非理妨難。
如果名言中亦不成立無實的所知性,則能知的智慧亦就無法通達,故于名言谛中應假言安立有所知的法界空性,佛菩薩亦有相對的能知智慧來通達其本性。如是以離分別性的妙慧緣離分別性的妙境,智境一如,才能真實通達諸法的寂滅本性。若能善加分析二谛本性,則一切紛诤自然會銷聲匿迹。
庚貳(雖證能所境一體而說法之應理)分二:一、真實;二、比喻。
辛壹、真實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虛空及余物,
彼力發音說法性,世間由彼亦了真。
以不可勝數的百福資糧所感的受用圓滿身,即是諸菩薩受用法樂之因,如十地菩薩在出定位中能現見佛陀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報身而聞受深廣法要。不僅此百福所感的報身能作是事,依彼之加持力而顯現的化身,亦能宣說苦空無常無我等微妙法音。虛空以及余物雖無心與心所,然由佛力加持,亦能發出微妙音聲演說諸法法性。諸世間的應機衆生均由彼力而得聞甚深法義,亦能各得其解、無倒了悟諸法的真實本性。
通常來說,佛有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此中以受用圓滿身(報身)的加持力在應機衆生面前示現種種化身而宣說甚深佛法,抉擇法界本性,彼諸契合根器的衆生依此即能了達諸法本性——真實勝義谛。不僅化身能作是事,就是山岩、樹林、花草等無情物亦均由彼力發出妙音,暢演佛法。如《彌陀經》及《無量壽經》中記載以佛力加持,鳥獸樹林虛空寶網等皆宣妙法,醒示彼土衆生念佛念法念僧及演示苦空無常無我,及經中說正法時娑婆世界亦有如是事。《華嚴經》雲:“佛以法爲身,清淨如虛空,所現衆色形,令入此法中,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複雲:“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遍世間。”如彌勒菩薩說:“水鳥樹木皆能說法。”《華嚴經》雲:“天鼓自鳴之類等,皆以報身的加持力而出妙法音聲。”雖然佛陀的法身無有生滅,但以往昔的願力和在因地間修積圓滿不可思議的殊勝福力,自然具有度化衆生的無量方便力,如是任運演說甚深妙法、令諸衆生如教了達諸法本性,又何嘗不可矣?
辛貳、比喻
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
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爲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
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
複以比喻說明,譬如世間具有強力的諸陶師,首先曆經久時極力勤作地搖轉陶器機輪,力足之時,就不需搖動而機輪自然旋轉。爾時現前可見雖無任何功用力,但機輪的旋轉仍爲造就瓶盤等陶器之因。如是菩薩從初發心以來,曆經叁大阿僧祗劫勤行菩薩道,累積了不可思議的功用力,至成就佛果時,雖然安住于法性身智,但宛若摩尼寶、如意樹般任運利樂有情。現前可見雖無任何分別、作意等功用力,但由衆生的善緣力與佛陀在因地間的悲願力成熟,其事業亦能任運自在地恒轉不息,不可思議地饒益有情。《入菩薩行論·智慧品》雲:“摩尼如意樹,無心滿衆願,因福宿願力,諸佛亦現身。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隨修菩提行,圓成佛寶塔,菩薩雖入滅,然成一切利。”
無有色相的法身雖是不…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