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56

  ..續本文上一頁動本基,但仍能廣利有情,佛陀任運饒益衆生的廣大事業亦恒轉不息。如是若僅有佛陀的悲願力,而無衆生自己的善緣力,這樣僅靠一方之力仍然不能任運而起。比如日光,雖然遍照一切,但卻不能照觸被覆蓋之地。如是佛光雖然無不遍照,但衆生由前所造就的深重業障尚未消除,善根佛種尚未蘇醒,仍然不能應化得度。反之由善根成熟之力,其內因外緣和合,自然獲得佛力加持,速能出離生死,得涅槃究竟樂果。在以分別心推測時,表面上認爲好象是報身與化身在作利有情,實際上佛化衆生的二十七種事業之近取因,是依法身之功德力所感,《現證莊嚴論》中亦如是承許。若無法身,僅有報化色身,決定無有任運度利有情的能力。因爲佛在度化衆生時,是以智慧來作利衆生的廣大事業,此即法身之智,別無異稱。菩薩在出定位中將此法身見爲報身,凡夫則見爲化身,實際上此法身刹那亦無毫許變遷,此無漏智亦刹那未離法界本性,所以佛陀任運度化衆生的近取因主要是法身智。

  丁貳(所得正覺之本體)分二:一、所依之身相;二、能依之功德差別。

  戊壹(所依之身相)分叁:一、法身;二、受用身;叁、等流身。

  己壹、法身

  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

  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法身智慧如烈火般能盡焚燒一切二相所知境,如同幹薪燒盡無余,是故諸佛法身最爲寂滅,爾時法界的真實本性不生亦不滅,又由心與心所皆已滅盡的緣故,唯有報身方能證得法身智慧。

  勝義中本無生滅,名言谛中輪回則由分別心所轉,解脫的涅槃唯由智慧趣入,如是一切所知法的本性,唯有一切智智方能通徹了悟,此外二乘聖者與大乘菩薩皆不能圓滿了達,其相續中還有所知障的緣故,因此自性不生行相的寂滅真實義,即是諸佛法身智。本論自釋雲:“智慧自性身,盡焚一切如同幹薪的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諸佛法身。”如《金剛經》雲:“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此說諸佛于一切時安住法性,即是導師佛陀的勝義法身,又此法性,非二相之理所能識之。若認爲勝義中仍有分別心滅盡、法身智慧現前等分別所相,則不僅非理,亦決定無有是處。因爲佛地妙智所緣真實義中,分別的心與心所寂滅于法界的本性中,如水注入水無二一味故。經雲:“曼殊師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此智乃真實義境,諸心心所畢竟不轉,唯依世俗安立,證彼佛果。《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己貳、受用身

  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

  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

  此親證法身最爲寂滅的受用身,雖無心與心所等分別,但仍能任運自在地廣利有情,宛如叁十叁天的如意樹,亦如龍王頂上的摩尼珠,盡管無有分別作意等勤作,仍然能成辦衆生的欲樂與所望,故此報身乃至世間衆生未空、虛空未盡之際常久住世,任運自在地饒益世間有情。然而此報身唯有久修梵行、廣積二資、遠離了四邊八戲的聖者方能現見。

  證得法身之時,一切二取分別心悉已寂滅,從此以後再無此是凡夫、彼是菩薩等分別。雖無任何分別、意念、勤作等,但于饒益衆生的廣大事業仍能任運自在地成辦,乃至整個輪回未空之際,恒住世間滿足一切衆生的需求與所望。如此相好端嚴的報身,爲誰所見呢?即是遠離四邊八戲的聖者所能見之,非其余有戲論的諸異生類所能現見,其唯能現見化身。《皈依七十頌》雲:“諸佛妙色身,相好極熾然,衆生隨自解,執爲種種身,無量福資糧,所生彼色身,十地諸佛子,始能快先睹,此身受法樂,則是諸佛行。”宗喀巴大師的上師仁達瓦說:“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佛的報身。”自宗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和全知麥彭仁波切皆說一地以上菩薩就能見到相好端嚴的圓滿報身。此處尚應了知,十地菩薩在出定位中不見法身,唯見報身,是有極微細所知障尚未滅盡的緣故。

  己叁(等流身)分叁:二、身之一毛孔現示自一切行;二、于彼現示其余一切行;叁、隨欲自在圓滿。

  庚壹、身之一毛孔現示自一切行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時現諸本生事,

  自身雖已久遷滅,明了無雜現一切。

  何佛何刹能仁相,諸佛身行威力等,

  聲聞僧量如何行,諸菩薩身若何等。

  演說何法自若何,如何聞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現。

  如是持戒修忍進,禅定智慧昔諸生,

  彼等無余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現。

  能仁(佛陀)于一等流身的一毛孔中,同時能示現無始生死以來的一切本生事迹,自身的本生事迹雖然久已遷滅,但亦能在一刹那間明了無雜的任運顯現。又往昔在因地間行菩薩道修行布施波羅密多時,曾于何佛何刹做過何等供侍,以及能仁如何示現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現。諸佛身相、勝行、威力如何等,其眷屬中聲聞及諸僧伽等若幹數量,複于正法如何修行而成。又彼佛刹諸菩薩衆,相好端嚴之身受用衣食、臥具若何等事悉以明現,應化衆生時,演說何乘妙法(爲說叁乘抑說一乘)等自若何行。如何聞受佛法,修何種菩薩大行,以衣食珍寶等資具作過何等布施,如何供侍佛陀、菩薩、聲緣等,皆于彼身一毛孔中普能明清無雜的顯現。此外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密多往昔諸生的本生事迹,彼等一切行徑,于一毛孔中亦能顯現無余。

  報身又稱等流身,龍樹菩薩稱其爲法性所生身,《楞伽經》稱其爲法性等流身。佛的報身是法性所起之妙用故,如是不離法性或與法性等流,故爲法性等流身。報身在示現之時,一般是從發心至真實入道,在五道十地中如何修行等無量生死的本生事迹皆如明鏡中現色相般清晰了然地顯現出來。由此可見,正覺佛陀所具無量不可思議之功德亦是通過精進聞思修行,清淨一切障垢後才現前的,所以諸佛世尊乃爲衆生的究竟皈依處。

  庚貳、于彼現示其余一切行

  諸佛過去及未來,現在盡于虛空際,

  安住世間說正法,救濟苦惱衆生者,

  從初發心至菩提,一切諸行如己行,

  由知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頓現。

  如是叁世諸菩薩,獨覺聲聞一切行,

  及余一切異生位,一毛孔中能頓現。

  諸佛世尊若已過去及于未來、現在住世,乃至盡于虛空際的無量諸佛,安住世間爲衆生演說微妙正法、救拔濟度無量苦惱衆生無有休停。《寶性論》雲:“世尊體常住,以修無量因,衆生界不盡,慈悲心如是。”無著菩薩雲:“利益諸衆生,自然無休息,如如意寶珠,滿足衆生心。一時同處住,滿足所求意。”《現證莊嚴論》雲:“叁有各各中,種種利有情,清淨平等身,變化流無斷,盡輪回生死,事業無止息。”從彼最初發心至菩提果之間的一切諸行如上述自己之行(本生事迹)一樣,浩瀚如虛空,廣大如海洋,森羅萬象,千形萬類,如鏡互照互含互攝而至無窮無盡。由知諸法等同虛幻無性故,從初發心學道,曆經叁賢十聖乃至正覺之間無量數劫之一切一切的顯現法,于一毛孔中皆能明晰無雜的頓時顯現。如是叁世的諸大菩薩、獨覺、聲聞之一切行徑以及其余一切異生位之諸行,在一毛孔中亦均能頓時顯現。

  比如一般的幻化師尚能以咒、藥力等于自身中示現情器種種行相,何況諸佛菩薩。《華嚴經·入法界品》雲:“譬如幻師現種種事,無來去處,但以幻力現種種事,此諸奇妙莊嚴法,亦複如是,無來無去,無住無著,不生不滅,但學菩薩智願力故,現如是事。”因爲諸大聖士長時修習緣起性空,已徹底了達諸法本性皆同幻化,事性全無差異,現空一味大平等故。如是已成正等正覺的佛陀悲願宏深,究竟二智,能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決定不爲任何時空所限故。不僅能隨意任運地示現自己過去的一切本生事迹,且于他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及叁世一切諸大菩薩、獨覺、聲聞和叁界六道中一切衆生的諸般行徑,亦于一刹那間頓時顯現在一佛身的一毛孔中。就諸大菩薩在學道中如何修習六度萬行等亦皆能在一毛孔中顯現並清晰可辨、了了分明。《華嚴經·入法界品》雲:“或見一毛孔,不可說佛刹,諸佛莊嚴身,佛子衆圍繞,爲轉正*輪,度脫諸群生,或于一毛孔,普見諸佛子,無數億劫中,修習菩薩行,或于一一塵,悉見無量刹,或淨或垢穢,諸行業所起,或見廬舍那,于彼轉*輪,顯現自在力,方便入涅槃,觀察衆生類,一切業煩惱,顯現自在力,化之令解脫。”《華嚴·入法界品》雲:“或見釋迦文,初成等正覺,饒益諸群生,一切莫能測,或見爲菩薩,供養一切佛,或住童子地,顯現自在力,或見行施戒,忍辱勤精進,深入諸禅定,住慧方便地,或見究竟住,一切種智地,叁昧陀羅尼,出生諸通明,或見無量劫,修習菩薩行,逮得不退轉,甘露灌頂記。”

  庚叁(隨欲自在圓滿身)分二:一、欲境自在;二、欲時自在。

  辛壹、欲境自在

  此清淨行隨欲轉,盡空世界現一塵,

  一塵遍于無邊界,世界不細塵不粗。

  佛陀的此等清淨妙行隨欲自然而轉,盡虛空際的一切世界可以顯現融于一微塵、一微塵亦能遍現于無邊世界,同時世界既不變縮爲細小,微塵亦不變增爲粗大,微妙之極。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又雲:“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又如米拉日巴尊者爲方便調化弟子熱窮巴的我慢心而示現希有神變,在一日飄降細雨之時,尊者鑽入牛角中避雨,並唱道歌等皆能清晰見聞,極爲奇妙的是尊者安住的牛角並未增大,而尊者的身體亦未縮小。如是巨細互不相礙,均各住本性而能隨欲示現,故爲欲境自在。《華嚴經》雲:“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塵諸佛坐,菩薩衆會共圍繞,演說普賢之勝行。如來安處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刹海,一…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