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毛現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一一刹中悉安坐,一切刹土悉周遍,十方菩薩如雲集,莫不鹹來詣道場。”
辛貳、欲時自在
佛無分別盡來際,一一刹那現衆行,
盡贍部洲一切塵,猶不能及彼行數。
佛陀無有分別,盡未來際于一一刹那中顯現衆多度化衆生的種種妙行,即便是數盡南贍部洲的一切微塵,猶不能及彼一刹那度化衆生的妙行事業之數。
戊貳(能依功德差別)分叁:一、功德之主十力;二、一切功德說不能盡;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己壹(功德之主十力):一、略說;二、廣說。
庚壹、略說
處非處智力,如是業報智,知種種勝解,
種種界智力,知根勝劣智,及知遍趣行,
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隨念智,
如是死生智,諸漏盡智力,是謂十種力。
雖然正等覺果位有無量無邊功德,但其中最爲不共的是十力,由此功德,佛超出一切世間魔梵二乘及諸大菩薩,故力無能屈,慧無能勝,最尊最勝最爲第一。所謂的不共十力:即處非處智力;如是了知業報智力;了知種種勝解智力(有些喜行世法,有些喜行出世法等不同信解皆能了達);知種種界智力(十八界或叁界等);如是了知衆生根器勝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有些入小乘、大乘道、有生善趣、有生惡趣等不同趣行皆能了達);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四禅、八解脫定、九等持力等很多叁摩地悉已具足);宿住隨念智力(過去何處轉生等皆能憶念);如是死生智力(死了轉生何處皆能了知);諸漏盡智力(盡一切二障習氣種子皆悉清淨),是謂佛陀不共的十力功德。《寶性論》雲:“處非處果報,業及與諸根,信性至處道,離垢諸禅定,憶念過去世,天眼寂靜智,如是等諸句,說名十種力。”
庚貳、廣說
彼法定從此因生,智者說此爲彼處,
違上非處無邊境,智無礙著說名力。
當知彼果法決定是從此因法中産生的,故智者聖士宣說了此因爲彼果之生處,如果相違因果規律,則爲非處,如是無量無邊的一切所知境皆可歸攝于處與非處之中,對此一切智智者毫無礙著、皆盡通達,故說名爲“處非處智力”。
在這裏“處”即理義,是處即合符道理,非處則與理相悖。如布施之果爲大富多財,持戒之果爲長壽體健,修諸聖道得解脫果,造諸惡業感得不可愛樂異熟果報,凡是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等符合實際因果道理的皆爲處。若與此相反,毫無根據,不符合實際道理的皆爲非處。比如毀犯根本戒行者說他可以成佛,未清淨業障者能得解脫等,當然是違越正理,決定無有是處,故爲非處。總而言之,若認爲善業的果報是安樂爲處,其果報是痛苦則爲非處,惡業的果報是安樂爲非處,其果報是痛苦爲處,遍知佛陀非常肯定的如是宣說了。《華嚴經》雲:“叁世因果名爲處,我等自性爲非處,能悉了知真實義,第一處非處智力。”
愛與非愛違上相,盡業及彼種種果,
智力無礙別別轉,遍叁世境是爲力。
愛謂善業,非愛即不善業,愛與非愛乃爲不雜二業,若相違上述之相,即善惡參半混雜之業。能滅盡有漏諸業者乃爲漏盡業,及彼諸業的種種果報,佛的微妙智力皆能無礙了達、別別而轉,攝遍叁世一切所知之境,是爲“業異熟智力”。
一般來說,善業名可愛樂之業,惡業名不可愛樂之業,各住本性,互不混雜,簡名爲愛與非愛,異于此者謂諸雜業。盡業是指斷盡煩惱等不受後有的諸無漏業,此乃見道以上諸大菩薩所擁有的功德。由于善業、惡業、雜業的性質不同,隨彼業因所感的異熟果報亦是繁雜紛纭。如是業果之理極其深細難測,不僅我等凡夫俗子力所不逮,即便是阿羅漢聖者亦難徹見。唯有遍知佛陀的無漏智力通徹了然,毫無礙著地洞察叁世一切業果,乃至衆生在久遠劫以前于何時、何處、造何業相,未來感何果報等皆能明清了知。《華嚴經》雲:“遇去未來現在世,所有一切善惡業,能悉了知無不盡,第二叁世業報智。”
貪等生力之所發,有劣中勝種種欲,
余法所覆諸勝解,智遍叁世名爲力。
由貪等生力之所發起的有劣、中、勝不同的種種起信欲解,被余法余業所覆的自諸勝解,不能爲一般人所了知,然一切智智遍知叁世一切衆生的種種信解,故名爲“種種勝解智力”。
頌文中的貪字表含嗔等煩惱染心,等字則攝取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貪等的種子。勝解是一種肯定而不被動搖的認知,由此不時發出一種希望好求之心,如果自覺良好,則要求將之爲我所有,若覺不好,設法使之離我而去。如是彼諸衆生差異不等的種種信解(愛好),皆因貪嗔等的種子爲等起而引發,如有些衆生貪執現世被輪回系縛,成爲修悟智慧等解脫之障。而有些衆生誠信佛法,欲得解脫,依猛勵的出離心來修持正法,精勤除障而成真實解脫的順緣。如是信解可分爲劣、中、勝叁種不同層面的類別。雖然被余法諸行所覆蔽的種種信解錯綜複雜,亦很難看出他們心相續的信解到底如何,但佛陀的微妙智慧無所不知,遍知叁世一切衆生的種種信解以及差別所相,因此佛化衆生應機施教,針對衆生的不同欲念心境而對症下藥。如貪心重者,佛令其修不淨觀,嗔心重者,令其修慈悲觀等,都是種種欲解智力的方便妙用。《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種種解,心所好樂各差別,如是無量能悉知,第五種種解脫力。”
諸佛善巧界差別,眼等本性說名界,
正等覺智無邊際,遍諸界別說名力。
在名言谛中諸佛善巧了達一切界性差別,如眼耳等六根、六識及色聲等六境,共爲十八界。善達一切諸法的本體空性,說名爲界。正等覺佛的智量無邊無際,無謬通達諸法一味的空無我性,由遍知諸界一切差別相故,說名爲“種種界智力”。
從事相上而言,“界”即各各類別之義,如叁界、不同界性及根、境、識等各種分類。此處所說之界,則是理、性皆具。其性是指眼耳等的本性,即無我空性,以此空無我性說名爲界,如是法法平等乃爲一真法界的真如實性,佛智對此無不通徹了達。《華嚴經》雲:“衆生諸界各差別,一切世間無有量,能悉了知其體性,第六種種界智力。”
遍計等利說名勝,處中鈍下名爲劣,
眼等互生皆了達,種智無礙說爲力。
于虛妄增益之遍計,具有生起貪執等自在力名之爲根,其等字攝于信等諸根,此中最具利益者說名爲勝根。若處中根與鈍下根者,名爲劣根。眼耳等二十二根,以及諸根互能生果,一切種智于彼一一根性皆盡了達,無礙通曉,說名爲“知根勝劣智力”。
所謂根者,即能依此而生起的意思,亦就是一切法既以此爲依,亦依此而起。二十二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樂、喜、憂、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當知、已知、具知叁無漏根。此等涵攝一切雜染與清淨諸法,故又歸攝爲上、中、下叁種類別,以此爲一切所依而能相互生起。雖說衆生根性不同、千差萬別,但佛陀亦施設與其同等的種種善巧方便,慈悲攝受,對一一衆生均能予以相應的救度與呵護。無論是衆生的根性差別,抑或二十二根的不同染淨,佛以一切種智悉已了達無余。《華嚴經》雲:“隨諸衆生根利鈍,如是種種精進力,能悉了達分別知,第四諸根勝劣智。”
有行趣佛亦有趣,獨覺聲聞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獄等,智無障礙說爲力。
有行菩薩道業趣佛果,亦有行小乘道業趣聲聞、獨覺二菩提果,有隨有漏道業趣往天界、人界、鬼道、畜生、地獄各處,彼諸暫時與究竟的趣行處,唯有佛的一切種智才能毫無障礙地通達,說名爲“知遍趣行智力”。
所謂“行”者,即是每一衆生的不同行門,如欲趣何處要憑借各人的行爲來作相應的評判,並非任何他人可以代爲主宰。如修行大乘道者,必以趣達佛果爲終極,修行小乘道者,必以趣證阿羅漢果爲歸處,若專修五戒十善以及四禅八定,則以人天善趣爲生處,享受人天安樂。若因愚昧無知而造種種惡業,以此惡行所牽,必趣叁塗惡道受無量痛苦。如是種種生處,佛智無所不知、無礙通曉,諸趣境相均曆曆在目。《華嚴經》雲:“一切有爲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處,悉能了知其性實,第七至處道知力。”
無邊世界行者別,靜慮解脫奢摩他,
及九等至諸差別,智無障礙說名力。
在無邊無際的世界中,無量修習禅定的瑜伽行者,皆有不同的差別,諸如四種靜慮八種解脫,奢摩他等持(止修)以及九次第等至,複以無明爲因的非理作意,以聽聞正法爲因的如理作意等諸般差別,一切種智毫無障礙地知曉無余,說名爲“靜慮等至等智力”。
由于彼諸行者根性有別,故宜根性的禅定理應差異不等,諸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八解脫定。這樣色界的四種禅定與無色界的四種禅定以及滅盡受想定,佛陀不僅通曉此九等至的各性異相等差別,就是以何爲修定之因,運用什麼方便修諸禅定,何人已入何定,安住定中得何境界,是暫時禅定抑或究竟叁摩地等悉已無礙通達。《華嚴經》雲:“諸禅解脫及叁昧,雜染清淨無量種,能悉了知入住出,第叁諸禅解脫智。”
過去從癡住叁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盡情無邊並因處,彼彼智慧說名力。
過去世中,皆從無明愚癡而安住叁有輪回,無論自己或他等衆生的無量生死事迹,以及一一有情所生的不同種姓,非但盡知叁界無邊有情,且于彼諸衆生的各種前因後果與其相應業力的不同生處以及各種身相、才貌等均能了了分明,明清無雜的皆盡了達,彼彼智慧說名爲“宿住隨念智力”。
雖然此宿住智力類似于宿命通,但宿命通卻遠遠不如宿住智力之妙功用力的殊勝性。令一切衆生在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的根源即是無明,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只要此迷夢般的無明尚未覺醒,便不得出離生死。一一有情的出生,必有他的種姓、壽命、受用、眷屬、事業等所在…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