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58

  ..續本文上一頁,其前因後果互相毫不混雜唯有佛智無礙通曉。《華嚴經》雲:“過去世中曾所有,如是體性如是相,能悉了知其宿住,第九宿命無礙智。”

  盡虛空際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時,

  于彼多境智遍轉,清淨無礙說名力。

  在盡虛空際的無量世界中,住有無量類別相異的有情衆生,彼一一有情在死生之時,皆由種種業力,感受種種不同的果報。于彼衆多混融紛繁的境界,具一切種智的佛陀能于一刹那間任運遍轉(如實無雜的遍知),此究竟清淨的無礙智力,說名爲“知死生智力”。

  諸佛世尊盡知一切衆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此死彼生的種種業緣。一般凡夫肉眼僅于現在的境相尚不能無礙知曉,更談不上認識過去、未來了。就于十方空間亦僅視一隅,尚不一定正確了認,況于他方世界、異國諸隅,甚至盡虛空際的十方國土,當然更是一無所知,此不但顯示了凡夫的知識有限,衆生的渺小可憐,更顯示了諸佛世尊的不共勝處。佛以清淨的般若妙智慧眼于叁世輪回毫無阻礙的一覽全知、通徹了然。《華嚴經》雲:“一切世界諸衆生,隨業漂流無暫息,能得天眼皆明見,第八天眼無礙智。”

  諸佛一切種智力,速斷煩惱及習氣,

  弟子等慧滅煩惱,于彼無礙智名力。

  諸佛由得一切種智之力,速疾永斷貪等一切煩惱及諸習氣,徹底滅盡了二障種子。聲緣弟子等的心相續中在獲得阿羅漢的智慧時,以無漏慧火滅盡煩惱,根除輪回。故佛世尊滅盡二障的習氣種子無間獲得妙菩提大果與阿羅漢滅盡生死輪回的種子均無礙滅盡後有,于彼無礙說名爲“漏盡智力”。

  此中所說煩惱習氣者,月稱菩薩在自釋中雲:“諸法于心染著、熏習、隨逐而轉,故名習氣。”當知聲緣阿羅漢雖以無漏道智斷除了一切煩惱障,但尚不能斷彼習氣,如香水久裝瓶中,香水雖已用盡,氣味尚存一般。因此阿羅漢雖是超離叁界的聖者,但觀待大乘佛果而言,其斷證功德尚未究竟圓滿。佛陀已是五住(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究竟、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永亡、得無漏心解脫、無漏智解脫,于現法中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華嚴經》雲:“一切衆生諸結惑,相續現起及習氣,能悉了知究竟盡,第十永斷心氣智。”

  己貳(一切功德說不能盡)分二:一、一切功德說不能盡;二、少許言說亦依聖教。

  庚壹、一切功德說不能盡

  妙翅飛還非空盡,由自力盡而回轉,

  佛德無邊若虛空,弟子菩薩莫能宣。

  佛陀的一一功德若廣分別,唯有虛空堪之爲喻,此外無可言喻。譬如妙翅鳥王翼翅豐壯有力,仗承風力善能遠翔,當妙翅鳥王飛還之時,並非是因爲它已飛到了虛空的盡頭,而是由彼飛行久遠自之翅力用盡而回轉的,如是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廣若虛空,聲緣弟子大乘菩薩亦莫能盡宣。《華嚴經》雲:“一毛所集諸功德,劫海宣揚不可盡。”

  佛陀的功德浩瀚無邊,廣若太虛,盡諸大菩薩的智慧力亦無法宣盡,就佛自己,在無量劫中不作任何事業,專事宣說亦莫能盡,甚至十方諸佛及叁乘聖者于盡未來際交相稱說,亦不能盡。可見佛的功德的確是量等虛空不可言思。經雲:“一毛現神變,一切佛同說,經于無量劫,不得其邊際。”此中所說妙翅鳥王就是常說的大鵬金翅鳥。

  庚貳、少許言說亦依聖教

  如我于佛衆功德,豈能了知而贊言,

  然由龍猛已宣說,故我無疑述少分。

  諸大聖士集中力量在盡未來際中于佛功德亦莫能說盡,因而月稱論師很謙虛地說:如我這般普通行者,于佛量等虛空的衆多功德,豈能了知、廣作贊言?對此無疑是望塵莫及,即使我有心稱贊如來,而事實卻遠不能贊佛功德的萬分之一。雖然以我自力不能知曉佛之功德,但由龍猛菩薩宣說如是無量功德的聖教典籍,以此爲據,故我深信無疑地在本論宣說無學果地時,將佛之功德略述少分。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謂性空,余德即廣大,了知深廣理,

  當得此功德。

  佛的無量功德可以歸攝爲甚深、廣大二種。其甚深者,謂性空之法身或本基法界之性,及有學道菩薩以無漏智慧修證空性所通達的境界。廣大者,謂十一地、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無量功德,若善了達深廣功德之理而如實修持,當來必證此諸殊勝功德。

  甚深方面的功德是由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得,廣大方面的功德則由有學道中所發廣大菩提心,修習菩薩六度萬行,曆經累劫修積而得。此二功德能周遍一切有學道與無學道,只有究竟與不究竟的差別,究竟圓滿的功德唯達佛位時方能獲得。

  丁叁(得正覺後以幻化度衆之相)分叁:一、明本師示現殊勝化身之傳記;二、成立究竟佛法爲一乘;叁、本師現證菩提而住于無量劫。

  戊壹、明本師示現殊勝化身之傳記

  佛得不動身,化重來叁有,示天降出胎,

  菩提轉靜輪,世有種種行,爲多愛索縛,

  佛以大悲心,鹹導至涅槃。

  諸佛雖已獲得永不動搖的真實法身,然以大悲周遍顯現化身重新來到叁有生死之中,示現從兜率天宮下降,入胎,出胎,精通一切世間學問,出家,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等十二相。又爲相宜衆生的無量根器而轉妙*輪,令往寂靜涅槃之彼岸。世間衆生由有種種行徑,複爲衆多愛索系縛而受無量苦惱,佛以大慈大悲之心將一切衆生鹹導至究竟涅槃的安樂城域。

  上來已說法身功德,今當再說化身事業。佛陀雖然二障永盡、斷證圓滿,已經證入寂滅法身本性,本能無爲地安住法界,橫超叁界生死起滅之相,但由無爲大悲力故現示種種化身回入娑婆世界善導衆生時,仍爲叁界所攝,亦有生死起滅之相可見。法身之所以稱爲不動,是因爲安住本然、入定出定本來一如毫無差別故。佛爲什麼要化現種種身相度化衆生呢?因爲衆生心相續中充滿了貪、嗔、癡等五毒煩惱,以無明分別心于諸法妄起顛倒實執,而感受輪回諸苦不得解脫,故佛世尊以大慈悲心爲令衆生離苦得樂,恩賜相應根器的殊勝妙法,諸衆生依此聞思修行後,斷除無明實執心及其所引的種種業惑,如是清淨後,趣達究竟涅槃之彼岸。乃至虛空無際、衆生無邊,佛以大悲心度化衆生的事業亦即無量,這就是佛以殊勝化身來度化衆生的原因所在。《寶性論》雲:“佛法身不動,而常現世間,衆生見歡喜,不樂諸有樂。從天退入胎,現生有父母,有家示嬰兒,習學諸伎藝。戲樂及遊行,出家行苦行,現就外道學,降伏于天魔,成佛轉*輪,示道入涅槃。”

  關于涅槃這一問題,雖于大小乘學者之間诤論不休、各持異端而固執己見。但在《法華玄論》中對此約有叁種說法:一是本性寂滅非本性寂滅的差別:小乘所證的涅槃是由離生死而得,並非即生死的本性空寂爲涅槃;大乘所證的涅槃即生死本性爲涅槃,脫離生死別無涅槃可得。如《法華方便品》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二是界內界外斷惑的差別:小乘所證的涅槃是唯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得;大乘所證的涅槃不但斷界內分段的生死,且連界外的變易生死悉已斷除。叁是具衆德不具衆德的差別:小乘所證的涅槃正所謂灰身泯智、無衆德可言;大乘所證的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脫叁種勝德。

  戊貳(成立究竟佛法爲一乘)分二:一、明以理成立究竟爲一乘;二、說叁乘者爲不了義。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爲一乘

  離知真實義,余無除衆垢,諸法真實義,

  無變異差別,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

  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

  通達空性的智慧是一切業惑垢染的唯一對治法。若離真實義的空性智慧,決定無余能除衆垢的方法。因爲諸法的真實義本性,本來無有不同的變異差別,此證悟真實義的智慧亦非有任何別異,故佛世尊爲諸衆生宣說了無等無別的究竟一乘。

  在真實勝義谛中一切諸法的本性是等無差別的,從法界大空性的這一反體而言,衆生與佛亦無賢劣高低之別,超離一切取舍分別,本性是本來清淨、無生無滅的大平等性,即聖時無增、凡時無減。《心經》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悟之真理如是,能悟之智慧亦然,因此非但所境諸法的本性一味,最終的有境智慧亦是唯一的。《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假使不能平等一如,則就不能現證諸法實相。如經雲:“以如如智,契如如理。”顯示智理一如,無有別異。雖然諸佛世尊在以善巧方便,慈悲引導衆生之時,爲適宜千差萬別的根器而暫時安立了叁乘法門,但此乃趣往唯一佛果的方便途徑。如經雲:“迦葉!由知一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以此唯一,決定無二,無叁。” 龍樹菩薩在《贊法界論》中亦雲:“由法界無別,故乘無差別,佛說叁乘者,方便導有情。”本論自釋雲:“言大乘者,大謂諸佛世尊,由永斷無明證得離障智故。諸佛之乘故名大乘。或乘即大、名爲大乘。由具不可思議佛智者,住彼乘故。或由能緣無邊諸法差別故,或由永斷一切無知故。由彼是乘、亦即是大,故名大乘。”

  雖然大乘隨理唯識承認暫時爲一乘、究竟爲叁乘,但此乃不了義之說,是爲令非大乘種姓者能漸入大乘的一種權巧方便,實際上究竟唯有一乘。《法華經》雲:“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衆,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己貳、說叁乘者爲不了義

  衆生有五濁,能生諸過失,故世間不入,

  甚深佛行境。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

  昔曾發誓願,度盡諸有情。

  末法時期的彼諸衆生有劫濁、見濁、命濁、煩惱濁、衆生濁,此五濁不僅能産生諸大煩惱及令身心不得堪能、全無自在等過患,亦能摧壞心相續中的殊勝信解,障求無上佛道的妙智,故令世間衆生不能順利悟入甚深佛道的行境。然而諸佛善逝,本具智悲方便,又于往昔曾發廣大誓願:“以慈悲爲本懷,以度生爲已任,願我度盡彼…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