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下)▪P58

  ..续本文上一页,其前因后果互相毫不混杂唯有佛智无碍通晓。《华严经》云:“过去世中曾所有,如是体性如是相,能悉了知其宿住,第九宿命无碍智。”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在尽虚空际的无量世界中,住有无量类别相异的有情众生,彼一一有情在死生之时,皆由种种业力,感受种种不同的果报。于彼众多混融纷繁的境界,具一切种智的佛陀能于一刹那间任运遍转(如实无杂的遍知),此究竟清净的无碍智力,说名为“知死生智力”。

  诸佛世尊尽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此死彼生的种种业缘。一般凡夫肉眼仅于现在的境相尚不能无碍知晓,更谈不上认识过去、未来了。就于十方空间亦仅视一隅,尚不一定正确了认,况于他方世界、异国诸隅,甚至尽虚空际的十方国土,当然更是一无所知,此不但显示了凡夫的知识有限,众生的渺小可怜,更显示了诸佛世尊的不共胜处。佛以清净的般若妙智慧眼于三世轮回毫无阻碍的一览全知、通彻了然。《华严经》云:“一切世界诸众生,随业漂流无暂息,能得天眼皆明见,第八天眼无碍智。”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速疾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彻底灭尽了二障种子。声缘弟子等的心相续中在获得阿罗汉的智慧时,以无漏慧火灭尽烦恼,根除轮回。故佛世尊灭尽二障的习气种子无间获得妙菩提大果与阿罗汉灭尽生死轮回的种子均无碍灭尽后有,于彼无碍说名为“漏尽智力”。

  此中所说烦恼习气者,月称菩萨在自释中云:“诸法于心染著、熏习、随逐而转,故名习气。”当知声缘阿罗汉虽以无漏道智断除了一切烦恼障,但尚不能断彼习气,如香水久装瓶中,香水虽已用尽,气味尚存一般。因此阿罗汉虽是超离三界的圣者,但观待大乘佛果而言,其断证功德尚未究竟圆满。佛陀已是五住(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究竟、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永亡、得无漏心解脱、无漏智解脱,于现法中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诸结惑,相续现起及习气,能悉了知究竟尽,第十永断心气智。”

  己贰(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分二:一、一切功德说不能尽;二、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

  佛陀的一一功德若广分别,唯有虚空堪之为喻,此外无可言喻。譬如妙翅鸟王翼翅丰壮有力,仗承风力善能远翔,当妙翅鸟王飞还之时,并非是因为它已飞到了虚空的尽头,而是由彼飞行久远自之翅力用尽而回转的,如是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广若虚空,声缘弟子大乘菩萨亦莫能尽宣。《华严经》云:“一毛所集诸功德,劫海宣扬不可尽。”

  佛陀的功德浩瀚无边,广若太虚,尽诸大菩萨的智慧力亦无法宣尽,就佛自己,在无量劫中不作任何事业,专事宣说亦莫能尽,甚至十方诸佛及三乘圣者于尽未来际交相称说,亦不能尽。可见佛的功德的确是量等虚空不可言思。经云:“一毛现神变,一切佛同说,经于无量劫,不得其边际。”此中所说妙翅鸟王就是常说的大鹏金翅鸟。

  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诸大圣士集中力量在尽未来际中于佛功德亦莫能说尽,因而月称论师很谦虚地说:如我这般普通行者,于佛量等虚空的众多功德,岂能了知、广作赞言?对此无疑是望尘莫及,即使我有心称赞如来,而事实却远不能赞佛功德的万分之一。虽然以我自力不能知晓佛之功德,但由龙猛菩萨宣说如是无量功德的圣教典籍,以此为据,故我深信无疑地在本论宣说无学果地时,将佛之功德略述少分。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佛的无量功德可以归摄为甚深、广大二种。其甚深者,谓性空之法身或本基法界之性,及有学道菩萨以无漏智慧修证空性所通达的境界。广大者,谓十一地、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若善了达深广功德之理而如实修持,当来必证此诸殊胜功德。

  甚深方面的功德是由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得,广大方面的功德则由有学道中所发广大菩提心,修习菩萨六度万行,历经累劫修积而得。此二功德能周遍一切有学道与无学道,只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究竟圆满的功德唯达佛位时方能获得。

  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分三:一、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二、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三、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诸佛虽已获得永不动摇的真实法身,然以大悲周遍显现化身重新来到三有生死之中,示现从兜率天宫下降,入胎,出胎,精通一切世间学问,出家,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等十二相。又为相宜众生的无量根器而转妙*轮,令往寂静涅槃之彼岸。世间众生由有种种行径,复为众多爱索系缚而受无量苦恼,佛以大慈大悲之心将一切众生咸导至究竟涅槃的安乐城域。

  上来已说法身功德,今当再说化身事业。佛陀虽然二障永尽、断证圆满,已经证入寂灭法身本性,本能无为地安住法界,横超三界生死起灭之相,但由无为大悲力故现示种种化身回入娑婆世界善导众生时,仍为三界所摄,亦有生死起灭之相可见。法身之所以称为不动,是因为安住本然、入定出定本来一如毫无差别故。佛为什么要化现种种身相度化众生呢?因为众生心相续中充满了贪、嗔、痴等五毒烦恼,以无明分别心于诸法妄起颠倒实执,而感受轮回诸苦不得解脱,故佛世尊以大慈悲心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恩赐相应根器的殊胜妙法,诸众生依此闻思修行后,断除无明实执心及其所引的种种业惑,如是清净后,趣达究竟涅槃之彼岸。乃至虚空无际、众生无边,佛以大悲心度化众生的事业亦即无量,这就是佛以殊胜化身来度化众生的原因所在。《宝性论》云:“佛法身不动,而常现世间,众生见欢喜,不乐诸有乐。从天退入胎,现生有父母,有家示婴儿,习学诸伎艺。戏乐及游行,出家行苦行,现就外道学,降伏于天魔,成佛转*轮,示道入涅槃。”

  关于涅槃这一问题,虽于大小乘学者之间诤论不休、各持异端而固执己见。但在《法华玄论》中对此约有三种说法:一是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是由离生死而得,并非即生死的本性空寂为涅槃;大乘所证的涅槃即生死本性为涅槃,脱离生死别无涅槃可得。如《法华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是界内界外断惑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是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得;大乘所证的涅槃不但断界内分段的生死,且连界外的变易生死悉已断除。三是具众德不具众德的差别:小乘所证的涅槃正所谓灰身泯智、无众德可言;大乘所证的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脱三种胜德。

  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分二:一、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二、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通达空性的智慧是一切业惑垢染的唯一对治法。若离真实义的空性智慧,决定无余能除众垢的方法。因为诸法的真实义本性,本来无有不同的变异差别,此证悟真实义的智慧亦非有任何别异,故佛世尊为诸众生宣说了无等无别的究竟一乘。

  在真实胜义谛中一切诸法的本性是等无差别的,从法界大空性的这一反体而言,众生与佛亦无贤劣高低之别,超离一切取舍分别,本性是本来清净、无生无灭的大平等性,即圣时无增、凡时无减。《心经》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悟之真理如是,能悟之智慧亦然,因此非但所境诸法的本性一味,最终的有境智慧亦是唯一的。《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假使不能平等一如,则就不能现证诸法实相。如经云:“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显示智理一如,无有别异。虽然诸佛世尊在以善巧方便,慈悲引导众生之时,为适宜千差万别的根器而暂时安立了三乘法门,但此乃趣往唯一佛果的方便途径。如经云:“迦叶!由知一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以此唯一,决定无二,无三。” 龙树菩萨在《赞法界论》中亦云:“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方便导有情。”本论自释云:“言大乘者,大谓诸佛世尊,由永断无明证得离障智故。诸佛之乘故名大乘。或乘即大、名为大乘。由具不可思议佛智者,住彼乘故。或由能缘无边诸法差别故,或由永断一切无知故。由彼是乘、亦即是大,故名大乘。”

  虽然大乘随理唯识承认暂时为一乘、究竟为三乘,但此乃不了义之说,是为令非大乘种姓者能渐入大乘的一种权巧方便,实际上究竟唯有一乘。《法华经》云:“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己贰、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故世间不入,

  甚深佛行境。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

  末法时期的彼诸众生有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此五浊不仅能产生诸大烦恼及令身心不得堪能、全无自在等过患,亦能摧坏心相续中的殊胜信解,障求无上佛道的妙智,故令世间众生不能顺利悟入甚深佛道的行境。然而诸佛善逝,本具智悲方便,又于往昔曾发广大誓愿:“以慈悲为本怀,以度生为已任,愿我度尽彼…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