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一一刹中悉安坐,一切刹土悉周遍,十方菩萨如云集,莫不咸来诣道场。”
辛贰、欲时自在
佛无分别尽来际,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赡部洲一切尘,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陀无有分别,尽未来际于一一刹那中显现众多度化众生的种种妙行,即便是数尽南赡部洲的一切微尘,犹不能及彼一刹那度化众生的妙行事业之数。
戊贰(能依功德差别)分三:一、功德之主十力;二、一切功德说不能尽;三、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己壹(功德之主十力):一、略说;二、广说。
庚壹、略说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知种种胜解,
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
如是死生智,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虽然正等觉果位有无量无边功德,但其中最为不共的是十力,由此功德,佛超出一切世间魔梵二乘及诸大菩萨,故力无能屈,慧无能胜,最尊最胜最为第一。所谓的不共十力:即处非处智力;如是了知业报智力;了知种种胜解智力(有些喜行世法,有些喜行出世法等不同信解皆能了达);知种种界智力(十八界或三界等);如是了知众生根器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有些入小乘、大乘道、有生善趣、有生恶趣等不同趣行皆能了达);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四禅、八解脱定、九等持力等很多三摩地悉已具足);宿住随念智力(过去何处转生等皆能忆念);如是死生智力(死了转生何处皆能了知);诸漏尽智力(尽一切二障习气种子皆悉清净),是谓佛陀不共的十力功德。《宝性论》云:“处非处果报,业及与诸根,信性至处道,离垢诸禅定,忆念过去世,天眼寂静智,如是等诸句,说名十种力。”
庚贰、广说
彼法定从此因生,智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当知彼果法决定是从此因法中产生的,故智者圣士宣说了此因为彼果之生处,如果相违因果规律,则为非处,如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所知境皆可归摄于处与非处之中,对此一切智智者毫无碍著、皆尽通达,故说名为“处非处智力”。
在这里“处”即理义,是处即合符道理,非处则与理相悖。如布施之果为大富多财,持戒之果为长寿体健,修诸圣道得解脱果,造诸恶业感得不可爱乐异熟果报,凡是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等符合实际因果道理的皆为处。若与此相反,毫无根据,不符合实际道理的皆为非处。比如毁犯根本戒行者说他可以成佛,未清净业障者能得解脱等,当然是违越正理,决定无有是处,故为非处。总而言之,若认为善业的果报是安乐为处,其果报是痛苦则为非处,恶业的果报是安乐为非处,其果报是痛苦为处,遍知佛陀非常肯定的如是宣说了。《华严经》云:“三世因果名为处,我等自性为非处,能悉了知真实义,第一处非处智力。”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爱谓善业,非爱即不善业,爱与非爱乃为不杂二业,若相违上述之相,即善恶参半混杂之业。能灭尽有漏诸业者乃为漏尽业,及彼诸业的种种果报,佛的微妙智力皆能无碍了达、别别而转,摄遍三世一切所知之境,是为“业异熟智力”。
一般来说,善业名可爱乐之业,恶业名不可爱乐之业,各住本性,互不混杂,简名为爱与非爱,异于此者谓诸杂业。尽业是指断尽烦恼等不受后有的诸无漏业,此乃见道以上诸大菩萨所拥有的功德。由于善业、恶业、杂业的性质不同,随彼业因所感的异熟果报亦是繁杂纷纭。如是业果之理极其深细难测,不仅我等凡夫俗子力所不逮,即便是阿罗汉圣者亦难彻见。唯有遍知佛陀的无漏智力通彻了然,毫无碍著地洞察三世一切业果,乃至众生在久远劫以前于何时、何处、造何业相,未来感何果报等皆能明清了知。《华严经》云:“遇去未来现在世,所有一切善恶业,能悉了知无不尽,第二三世业报智。”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由贪等生力之所发起的有劣、中、胜不同的种种起信欲解,被余法余业所覆的自诸胜解,不能为一般人所了知,然一切智智遍知三世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故名为“种种胜解智力”。
颂文中的贪字表含嗔等烦恼染心,等字则摄取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贪等的种子。胜解是一种肯定而不被动摇的认知,由此不时发出一种希望好求之心,如果自觉良好,则要求将之为我所有,若觉不好,设法使之离我而去。如是彼诸众生差异不等的种种信解(爱好),皆因贪嗔等的种子为等起而引发,如有些众生贪执现世被轮回系缚,成为修悟智慧等解脱之障。而有些众生诚信佛法,欲得解脱,依猛励的出离心来修持正法,精勤除障而成真实解脱的顺缘。如是信解可分为劣、中、胜三种不同层面的类别。虽然被余法诸行所覆蔽的种种信解错综复杂,亦很难看出他们心相续的信解到底如何,但佛陀的微妙智慧无所不知,遍知三世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以及差别所相,因此佛化众生应机施教,针对众生的不同欲念心境而对症下药。如贪心重者,佛令其修不净观,嗔心重者,令其修慈悲观等,都是种种欲解智力的方便妙用。《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种种解,心所好乐各差别,如是无量能悉知,第五种种解脱力。”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在名言谛中诸佛善巧了达一切界性差别,如眼耳等六根、六识及色声等六境,共为十八界。善达一切诸法的本体空性,说名为界。正等觉佛的智量无边无际,无谬通达诸法一味的空无我性,由遍知诸界一切差别相故,说名为“种种界智力”。
从事相上而言,“界”即各各类别之义,如三界、不同界性及根、境、识等各种分类。此处所说之界,则是理、性皆具。其性是指眼耳等的本性,即无我空性,以此空无我性说名为界,如是法法平等乃为一真法界的真如实性,佛智对此无不通彻了达。《华严经》云:“众生诸界各差别,一切世间无有量,能悉了知其体性,第六种种界智力。”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于虚妄增益之遍计,具有生起贪执等自在力名之为根,其等字摄于信等诸根,此中最具利益者说名为胜根。若处中根与钝下根者,名为劣根。眼耳等二十二根,以及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于彼一一根性皆尽了达,无碍通晓,说名为“知根胜劣智力”。
所谓根者,即能依此而生起的意思,亦就是一切法既以此为依,亦依此而起。二十二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此等涵摄一切杂染与清净诸法,故又归摄为上、中、下三种类别,以此为一切所依而能相互生起。虽说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但佛陀亦施设与其同等的种种善巧方便,慈悲摄受,对一一众生均能予以相应的救度与呵护。无论是众生的根性差别,抑或二十二根的不同染净,佛以一切种智悉已了达无余。《华严经》云:“随诸众生根利钝,如是种种精进力,能悉了达分别知,第四诸根胜劣智。”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有行菩萨道业趣佛果,亦有行小乘道业趣声闻、独觉二菩提果,有随有漏道业趣往天界、人界、鬼道、畜生、地狱各处,彼诸暂时与究竟的趣行处,唯有佛的一切种智才能毫无障碍地通达,说名为“知遍趣行智力”。
所谓“行”者,即是每一众生的不同行门,如欲趣何处要凭借各人的行为来作相应的评判,并非任何他人可以代为主宰。如修行大乘道者,必以趣达佛果为终极,修行小乘道者,必以趣证阿罗汉果为归处,若专修五戒十善以及四禅八定,则以人天善趣为生处,享受人天安乐。若因愚昧无知而造种种恶业,以此恶行所牵,必趣三塗恶道受无量痛苦。如是种种生处,佛智无所不知、无碍通晓,诸趣境相均历历在目。《华严经》云:“一切有为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处,悉能了知其性实,第七至处道知力。”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
在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无量修习禅定的瑜伽行者,皆有不同的差别,诸如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奢摩他等持(止修)以及九次第等至,复以无明为因的非理作意,以听闻正法为因的如理作意等诸般差别,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知晓无余,说名为“静虑等至等智力”。
由于彼诸行者根性有别,故宜根性的禅定理应差异不等,诸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解脱定。这样色界的四种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种禅定以及灭尽受想定,佛陀不仅通晓此九等至的各性异相等差别,就是以何为修定之因,运用什么方便修诸禅定,何人已入何定,安住定中得何境界,是暂时禅定抑或究竟三摩地等悉已无碍通达。《华严经》云:“诸禅解脱及三昧,杂染清净无量种,能悉了知入住出,第三诸禅解脱智。”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名力。
过去世中,皆从无明愚痴而安住三有轮回,无论自己或他等众生的无量生死事迹,以及一一有情所生的不同种姓,非但尽知三界无边有情,且于彼诸众生的各种前因后果与其相应业力的不同生处以及各种身相、才貌等均能了了分明,明清无杂的皆尽了达,彼彼智慧说名为“宿住随念智力”。
虽然此宿住智力类似于宿命通,但宿命通却远远不如宿住智力之妙功用力的殊胜性。令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的根源即是无明,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只要此迷梦般的无明尚未觉醒,便不得出离生死。一一有情的出生,必有他的种姓、寿命、受用、眷属、事业等所在…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