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下)▪P59

  ..续本文上一页诸一切有情等”。

  《悲华经》云:“十方诸佛世界所有众生,作五逆恶,起不善业,乃至当堕阿鼻地狱。若后遇如一佛世界微尘大劫,十方诸佛世界微尘数等所有众生作五逆恶起不善业。当堕阿鼻地狱者,我当为是一切众生,于阿鼻地狱代受诸苦令不堕地狱,值遇诸佛谘受妙法,出于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当代是众生,久久常处阿鼻地狱,复次如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十方世界,所有众生恶业成就当必受果堕火炙地狱,如阿鼻地狱。所说炙地狱、摩诃盧猲地狱,逼迫地狱,黑绳地狱,想地狱,及种种畜牲,饿鬼,贫穷,夜叉,拘槃茶,毗舍遮,阿修罗,迦楼罗等,皆亦如是。”又云:“世尊!若有如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十方世界,所有众生成就恶业,必当受报生于人中,聋、盲、喑哑、无手、无脚、心乱、失念、食啖不净,我亦当代如是众生,受于诸罪如上所说。复次,若有众生堕阿鼻地狱受诸苦恼,我当久久代是众生受诸苦恼。如生死众生所受阴界诸入,畜牲饿鬼、贫穷、夜叉、拘槃茶、毗舍遮、阿修罗、加楼罗等,皆亦如是。世尊!若我所愿成就,逮得己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上所愿者,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祗世界,在在处处现在诸佛,为众生说法悉当为我作证,亦是诸佛之所知见。”又云:“世尊!惟愿今者与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贤劫中人寿百二十岁时成佛出世、如来、应供、正遍知,乃至天人师、佛世尊。世尊!若我必能成就如是佛事如我愿者,令此大众及诸天、龙、阿修罗等,若处地虚空,唯除如来其余一切皆当涕泣,悉于我前,头面作礼赞言善哉!大悲成就无能及也。得念甚深为诸众生是深悲;发坚固誓愿,汝今所作不由他教,以专心大悲覆护一切,摄取五逆诸不善人,汝之善愿我今悉知,汝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已为众生作大良药,为作皈依拥护舍宅,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作是誓愿,汝今所愿得己利者,如来为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因此在利生事业的过程中,不辞辛劳困苦,即便是舍身赴死亦毫无悔怨之心,仍然勤于成办利乐众生的广大事业,度尽诸趣有情。

  一般具有五浊烦恼的众生唯有耽著现世的取舍,并颠倒执著世间八法,于佛法难生信解。《妙法莲花经》云:“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犛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然因佛陀昔日的弘愿与慈悲的本怀,不忍有情的长期沉沦而巧施无量方便,宣说相应根器的诸乘法门,直接、间接地引导无量众生趣向解脱的彼岸,因此三乘法门是不了义善说的,实际上唯有一乘最为究竟了义。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佛令诸弟子,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次乃说一乘。

  以是如智者般的大商主,善巧引导众人往赴宝洲取宝,途中商主为除众人的疲乏,故以神变化作可爱城邑,令众安闲休息。如是诸佛世尊为令尚未成熟大乘根性的彼诸小乘弟子欲念暂趣寂灭涅槃之乐,故特为宣说二乘法要(第一转四谛*轮),以此方便摄受引导修行,待彼等之心修至已能远离生死烦恼、根器相对成熟时,次乃宣说唯一佛乘的甚深妙法,令诸众生亦如同诸佛圆满断证功德,得一切智智果位。

  《三宝经》云:“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之商主。”诸佛世尊在方便引度众生的过程中,如同大商主引导一群商人到宝洲求取如意宝一样,刚刚行至半途时,商人们感到路途遥远、旅途艰险,能否取到如意宝仍是一大问号,于是心生退悔,唉声叹气,不欲继续前往。尔时圣者化现聪明智慧的大慈悲商主,为了消除众人的疲乏与唉怨,为避免前功尽弃之患而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心,以智计的大方便,幻化一座可爱城邑,向疲惫不堪的群商大声说道:你们赶快继续前进,前面不远处有座胜妙城邑,我们一旦进入该城就能安享诸乐,受用圆满。众人闻讯此言,信任商主诚实不欺故充满欢喜心,鼓足精神,速疾迈步进入化城。入化城后,他们觉得这的确是个很理想的好地方,欲在城中安居乐业,不欲到前所预定的宝洲取宝。商主知道众人有如是欲念,便想,这并非是我带他们出来的目的。待大家休息好,不复再有疲倦之时,即灭化城。而为说道:刚才的这座大城是我化作让你们暂时休息之用,并不是取宝之洲,宝洲还遥在前方,大家应当更加精进勇猛地迈步前进,同登所要到达的宝洲,切莫裹足不前。如《法华经·化城喻品》云:“我见汝疲极,中途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当共至宝所。”大商主喻如佛陀,群商喻如众生,化城喻如二乘阿罗汉所得之涅槃。然因佛道遥远难行,众生一时不易接受,若直接说者,反使心生怯弱,望而却步,不欲进取而退还。为此佛陀不得不以善巧方便令小乘弟子渐醒大乘种姓,逐渐趣入唯一究竟的佛道,故而暂时宣说了二乘修法(四谛十六行相),令他们修习后得到暂时的涅槃安乐,待时机成熟之际,再为宣说究竟一乘之法,使得同归无上佛道,趣入无住大般涅槃。又于《化城喻品》中云:“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实说,诸佛大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所以佛陀权巧方便,施设众乘、宣说宜器妙法的本怀,无不是欲令无量众生同入解脱道、证入法性海。

  戊叁(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分二:一、现证菩提;二、常时住世。

  己壹、现证菩提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唯是佛所行境,如其中所有一切微尘之数量,佛证得最胜大菩提的劫数亦有尔许(同等之义),然此秘密未尝宣说,昔未修积善根者极难信解故。若已苏醒大乘种姓,能增上信解,累积无量福德资粮者,当为说其不可思议无量所证功德。

  设有问曰:佛是今生始成抑或久远前已成?小乘与有些大乘的共同观点认为佛是今生始成,大乘不共同的观点认为佛于久远劫以前早已成佛,所谓的十二相成道只是方便示现而已。该颂亦特别显示佛陀自证得无上菩提至今已历经远胜于十方世界中一切微尘数之大劫。这并非以分别伺察意所能揣测之事,因善根不够心境狭隘的众生,对此不但难以置信,且易生疑惑、诽谤,所以世尊密而不说。然于具缘、信解、无疑者,佛陀亦为宣说。如佛在《法华经·寿量品》中云:“一切世间人、天、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离皇宫,去伽耶城近处,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则,善男子!我实早已成佛历经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了。善男子!今当明宣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劫。”此教证明确显示佛陀久远劫以前早已成佛。

  己贰(常时住世)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壹、略说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

  诸佛的寿量,直至虚空未变坏、一切世间众生尚未证得寂灭佛果之际,系从般若波罗密多佛母所生,由大悲母乳所养育,佛陀岂能入于最寂灭处安享极乐耶。如云:“智慧乃佛之生母,悲心乃佛之养母。”若离悲智何谈成佛?在悲智双运的基础上,时时念及众生诸苦,一刻不忘利乐有情,故佛当然不会独趣涅槃安享极乐。如《法华经·寿量品》云:“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以示现无常的方便而显现般涅槃相,实际无有灭度,乃至众生尚未空寂之前,佛陀绝对不会安住寂灭不为传法,而是常住世间为诸众生广转胜妙*轮。

  庚贰(广说)分二:一、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二、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辛壹、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诸世间众生,由无明愚痴等过失增上力故,贪著五欲如啖毒食般成为巨苦之因。如说佛陀哀愍彼诸众生的悲心之量,即使是世间慈母,因见爱子误啖毒食所生的悲痛百千万分亦不能及,以是诸佛乃为众生最胜依怙,终不能自入寂灭安享极乐。

  佛不入寂灭涅槃,是无量大悲心的缘故,其悲心的百千万分之一,是任何世间慈母见爱子啖毒之悲痛所不能及,远胜慈母痛子百千万倍。即使无量众生于佛生起邪见、诽谤、作害,佛陀亦会一如平等地慈悲垂念。假使佛入涅槃,众生便失去依怙,作为悲心彻骨的佛陀来说绝对不忍其事,是故最胜怙主、慈悲的佛陀视一切众生如爱子,时时愍念众生诸苦,救济众生刻不容缓,决定不会直取涅槃。如《楞严经》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辛贰、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

  由于诸不智世人不了知真实义而颠倒执著有事、无事等,依此纵然是深信因果、修积善资、得生人天善趣,亦必定当受生死之位而循环不息。一旦受生在轮回,必定被爱别离苦、怨嗔会苦等三苦、八苦所逼,并以苦恼为因即起邪恶分别而得无量罪业、恒时轮回三有,终将坠落沉溺三涂(恶趣)中感受无量痛苦,难以获得解脱,故世间众生堪为大悲心的对境,以无量大悲心为正被痛苦所逼的众生赐予解脱等方便,精勤成办救拔众生的广大事业。此力无疑遮止了佛陀欲入寂灭之心,故佛世尊常住世间解救众生诸苦,不忍自取寂灭涅槃。

  乙叁(造论究竟)分二:一、如何造论;二、此善回向。

  丙壹(如何造论)分二:一、真实;二、彼之必要。

  丁壹(真实)分二:一、依何而造论;二、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戊壹、依何而造论

  月称胜比丘,广集中…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