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59

  ..續本文上一頁諸一切有情等”。

  《悲華經》雲:“十方諸佛世界所有衆生,作五逆惡,起不善業,乃至當墮阿鼻地獄。若後遇如一佛世界微塵大劫,十方諸佛世界微塵數等所有衆生作五逆惡起不善業。當墮阿鼻地獄者,我當爲是一切衆生,于阿鼻地獄代受諸苦令不墮地獄,值遇諸佛谘受妙法,出于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當代是衆生,久久常處阿鼻地獄,複次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十方世界,所有衆生惡業成就當必受果墮火炙地獄,如阿鼻地獄。所說炙地獄、摩诃盧猲地獄,逼迫地獄,黑繩地獄,想地獄,及種種畜牲,餓鬼,貧窮,夜叉,拘槃茶,毗舍遮,阿修羅,迦樓羅等,皆亦如是。”又雲:“世尊!若有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十方世界,所有衆生成就惡業,必當受報生于人中,聾、盲、喑啞、無手、無腳、心亂、失念、食啖不淨,我亦當代如是衆生,受于諸罪如上所說。複次,若有衆生墮阿鼻地獄受諸苦惱,我當久久代是衆生受諸苦惱。如生死衆生所受陰界諸入,畜牲餓鬼、貧窮、夜叉、拘槃茶、毗舍遮、阿修羅、加樓羅等,皆亦如是。世尊!若我所願成就,逮得己利,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上所願者,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祗世界,在在處處現在諸佛,爲衆生說法悉當爲我作證,亦是諸佛之所知見。”又雲:“世尊!惟願今者與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于賢劫中人壽百二十歲時成佛出世、如來、應供、正遍知,乃至天人師、佛世尊。世尊!若我必能成就如是佛事如我願者,令此大衆及諸天、龍、阿修羅等,若處地虛空,唯除如來其余一切皆當涕泣,悉于我前,頭面作禮贊言善哉!大悲成就無能及也。得念甚深爲諸衆生是深悲;發堅固誓願,汝今所作不由他教,以專心大悲覆護一切,攝取五逆諸不善人,汝之善願我今悉知,汝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時,已爲衆生作大良藥,爲作皈依擁護舍宅,爲令衆生得解脫故作是誓願,汝今所願得己利者,如來爲汝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因此在利生事業的過程中,不辭辛勞困苦,即便是舍身赴死亦毫無悔怨之心,仍然勤于成辦利樂衆生的廣大事業,度盡諸趣有情。

  一般具有五濁煩惱的衆生唯有耽著現世的取舍,並顛倒執著世間八法,于佛法難生信解。《妙法蓮花經》雲:“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于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爲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然因佛陀昔日的弘願與慈悲的本懷,不忍有情的長期沈淪而巧施無量方便,宣說相應根器的諸乘法門,直接、間接地引導無量衆生趣向解脫的彼岸,因此叁乘法門是不了義善說的,實際上唯有一乘最爲究竟了義。

  以是如智者,導衆赴寶洲,爲除衆疲乏,

  化作可愛城。佛令諸弟子,念趣寂滅樂,

  心修遠離已,次乃說一乘。

  以是如智者般的大商主,善巧引導衆人往赴寶洲取寶,途中商主爲除衆人的疲乏,故以神變化作可愛城邑,令衆安閑休息。如是諸佛世尊爲令尚未成熟大乘根性的彼諸小乘弟子欲念暫趣寂滅涅槃之樂,故特爲宣說二乘法要(第一轉四谛*輪),以此方便攝受引導修行,待彼等之心修至已能遠離生死煩惱、根器相對成熟時,次乃宣說唯一佛乘的甚深妙法,令諸衆生亦如同諸佛圓滿斷證功德,得一切智智果位。

  《叁寶經》雲:“諸有情師,諸菩薩父,衆聖者王,往涅槃城之商主。”諸佛世尊在方便引度衆生的過程中,如同大商主引導一群商人到寶洲求取如意寶一樣,剛剛行至半途時,商人們感到路途遙遠、旅途艱險,能否取到如意寶仍是一大問號,于是心生退悔,唉聲歎氣,不欲繼續前往。爾時聖者化現聰明智慧的大慈悲商主,爲了消除衆人的疲乏與唉怨,爲避免前功盡棄之患而激發他們的進取之心,以智計的大方便,幻化一座可愛城邑,向疲憊不堪的群商大聲說道:你們趕快繼續前進,前面不遠處有座勝妙城邑,我們一旦進入該城就能安享諸樂,受用圓滿。衆人聞訊此言,信任商主誠實不欺故充滿歡喜心,鼓足精神,速疾邁步進入化城。入化城後,他們覺得這的確是個很理想的好地方,欲在城中安居樂業,不欲到前所預定的寶洲取寶。商主知道衆人有如是欲念,便想,這並非是我帶他們出來的目的。待大家休息好,不複再有疲倦之時,即滅化城。而爲說道:剛才的這座大城是我化作讓你們暫時休息之用,並不是取寶之洲,寶洲還遙在前方,大家應當更加精進勇猛地邁步前進,同登所要到達的寶洲,切莫裹足不前。如《法華經·化城喻品》雲:“我見汝疲極,中途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當共至寶所。”大商主喻如佛陀,群商喻如衆生,化城喻如二乘阿羅漢所得之涅槃。然因佛道遙遠難行,衆生一時不易接受,若直接說者,反使心生怯弱,望而卻步,不欲進取而退還。爲此佛陀不得不以善巧方便令小乘弟子漸醒大乘種姓,逐漸趣入唯一究竟的佛道,故而暫時宣說了二乘修法(四谛十六行相),令他們修習後得到暫時的涅槃安樂,待時機成熟之際,再爲宣說究竟一乘之法,使得同歸無上佛道,趣入無住大般涅槃。又于《化城喻品》中雲:“諸佛方便力,分別說叁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爲汝實說,諸佛大導師,爲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所以佛陀權巧方便,施設衆乘、宣說宜器妙法的本懷,無不是欲令無量衆生同入解脫道、證入法性海。

  戊叁(本師現證菩提而住于無量劫)分二:一、現證菩提;二、常時住世。

  己壹、現證菩提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塵數,

  佛證菩提劫亦爾,然此秘密未嘗說。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唯是佛所行境,如其中所有一切微塵之數量,佛證得最勝大菩提的劫數亦有爾許(同等之義),然此秘密未嘗宣說,昔未修積善根者極難信解故。若已蘇醒大乘種姓,能增上信解,累積無量福德資糧者,當爲說其不可思議無量所證功德。

  設有問曰:佛是今生始成抑或久遠前已成?小乘與有些大乘的共同觀點認爲佛是今生始成,大乘不共同的觀點認爲佛于久遠劫以前早已成佛,所謂的十二相成道只是方便示現而已。該頌亦特別顯示佛陀自證得無上菩提至今已曆經遠勝于十方世界中一切微塵數之大劫。這並非以分別伺察意所能揣測之事,因善根不夠心境狹隘的衆生,對此不但難以置信,且易生疑惑、誹謗,所以世尊密而不說。然于具緣、信解、無疑者,佛陀亦爲宣說。如佛在《法華經·壽量品》中雲:“一切世間人、天、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離皇宮,去伽耶城近處,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則,善男子!我實早已成佛曆經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了。善男子!今當明宣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劫。”此教證明確顯示佛陀久遠劫以前早已成佛。

  己貳(常時住世)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庚壹、略說

  直至虛空未變壞,世間未證最寂滅,

  慧母所生悲乳育,佛豈入于寂滅處。

  諸佛的壽量,直至虛空未變壞、一切世間衆生尚未證得寂滅佛果之際,系從般若波羅密多佛母所生,由大悲母乳所養育,佛陀豈能入于最寂滅處安享極樂耶。如雲:“智慧乃佛之生母,悲心乃佛之養母。”若離悲智何談成佛?在悲智雙運的基礎上,時時念及衆生諸苦,一刻不忘利樂有情,故佛當然不會獨趣涅槃安享極樂。如《法華經·壽量品》雲:“爲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佛以示現無常的方便而顯現般涅槃相,實際無有滅度,乃至衆生尚未空寂之前,佛陀絕對不會安住寂滅不爲傳法,而是常住世間爲諸衆生廣轉勝妙*輪。

  庚貳(廣說)分二:一、于衆生具有無量大悲;二、彼境受苦有情無盡而不涅槃。

  辛壹、于衆生具有無量大悲

  世間由癡啖毒食,如佛哀愍彼衆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勝依不入滅。

  諸世間衆生,由無明愚癡等過失增上力故,貪著五欲如啖毒食般成爲巨苦之因。如說佛陀哀愍彼諸衆生的悲心之量,即使是世間慈母,因見愛子誤啖毒食所生的悲痛百千萬分亦不能及,以是諸佛乃爲衆生最勝依怙,終不能自入寂滅安享極樂。

  佛不入寂滅涅槃,是無量大悲心的緣故,其悲心的百千萬分之一,是任何世間慈母見愛子啖毒之悲痛所不能及,遠勝慈母痛子百千萬倍。即使無量衆生于佛生起邪見、誹謗、作害,佛陀亦會一如平等地慈悲垂念。假使佛入涅槃,衆生便失去依怙,作爲悲心徹骨的佛陀來說絕對不忍其事,是故最勝怙主、慈悲的佛陀視一切衆生如愛子,時時愍念衆生諸苦,救濟衆生刻不容緩,決定不會直取涅槃。如《楞嚴經》雲:“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辛貳、彼境受苦有情無盡而不涅槃

  由諸不智人,執有事無事,當受生死位,

  愛離怨會苦。並得罪惡趣,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滅,故佛不涅槃。

  由于諸不智世人不了知真實義而顛倒執著有事、無事等,依此縱然是深信因果、修積善資、得生人天善趣,亦必定當受生死之位而循環不息。一旦受生在輪回,必定被愛別離苦、怨嗔會苦等叁苦、八苦所逼,並以苦惱爲因即起邪惡分別而得無量罪業、恒時輪回叁有,終將墜落沈溺叁塗(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難以獲得解脫,故世間衆生堪爲大悲心的對境,以無量大悲心爲正被痛苦所逼的衆生賜予解脫等方便,精勤成辦救拔衆生的廣大事業。此力無疑遮止了佛陀欲入寂滅之心,故佛世尊常住世間解救衆生諸苦,不忍自取寂滅涅槃。

  乙叁(造論究竟)分二:一、如何造論;二、此善回向。

  丙壹(如何造論)分二:一、真實;二、彼之必要。

  丁壹(真實)分二:一、依何而造論;二、明如是所造論之不共同。

  戊壹、依何而造論

  月稱勝比丘,廣集中…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