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的教證有著較大的差別。格魯派在安立應成派的不共八大難題中承許聲緣圓滿證悟法無我空性的根本依據,是對外內諸法産生的一切實有執著的種子均釋爲煩惱障,不僅在《善解密意疏》中講到此義,且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亦如是說:“何者爲癡?謂執內外諸法由自相生,增益自性之心,此爲無明。如《四百論釋》雲:“若識增益諸法自性,由彼染汙、無知增上貪著諸法是爲流轉生死種子,于一切種永滅除故,即便安立生死還滅,爲顯此義故頌曰:“叁有種爲識,境爲彼行境,若見境無我,叁有種當滅。”此顯由見境無自性,于一切種破除貪心之因、叁有的種子心識,安立聲聞獨覺及得無生法忍菩薩生死還滅。又即說彼是爲實執,“如身根于身,愚癡遍安住,故壞癡能壞,一切諸煩惱。”《四百論釋》雲:“癡于諸法分別谛實極愚蔽故,遂于諸法增益實性而轉。”如是若許無明是生死根本者,則于《入中論》與《顯句論》中所說的薩迦耶見爲生死根本不應道理,主要之因不容有二故。其無明與薩迦耶見,其他論師在論述中士道時已爲述訖,此乃月稱論師所許。其他中觀師承許所知障的執法爲谛實,此許爲無明。並謂染汙無明,如前所引《四百論釋》說此爲染汙。《入中論釋》雲:“由此能令諸有情類,于觀如所住事而起愚昧,故愚癡無明,法非有性而強執增益,于見自性障覆爲性,名爲世俗。”又雲:“如是由有支所攝染汙無明增上力故,建立世俗谛。”說爲十二緣起初支,故爲染汙非所知障。若爾,則何爲所知障耶,此後當說(僅以實有執著的習氣才是所知障)。故十二支中初無明支,是生死根本,又說薩迦耶見爲生死根本者,以無明是總相,薩迦耶見是別相,故此二並不相違。其無明者,以明爲違品,其明亦非任隨何明,是了達無我之真實義智慧。其違品非唯無慧及所余法,而是與彼相違之實執,即增益有我者,亦即法我與人我二種增益實執。此二均爲無明,是故宣說薩迦耶見爲一切煩惱之根本,並非不宣說無明爲本,如“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此說法我愚之無明爲人我愚之因,顯示無明中二執因果之理,故說薩迦耶見除無明外,爲其余一切煩惱之根本均不相違。若不此解論師意趣,說生死有二根本,則相違之過失極難斷除,如是明無明之理爲龍樹菩薩所許。《七十空性論》雲:“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爲無明,彼生十二支,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此是無明滅,故滅十二支。”《中論》二十六品雲:“若永滅無明,諸行當不生,能滅無明者,由知修真實,由前彼彼滅,後彼彼不生,純一大苦蘊,皆當如是滅。”又與“乃至有蘊執”說執蘊爲生死根本,極相符合。又爲聖天菩薩所許,如前所引“如身根于身”等及“生死本爲識”等明顯宣說。又阿阇黎于《中論》等盡其所說,破除所破,所有正理,一切均爲破除愚癡,于諸法上增益自性,爲破如此增益實執,顯示諸法皆無自性故說種種正理。此諸正理均爲破除無明實執而立。”又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如佛護論中雲:“爲何義故宣說緣起。答曰:阿阇黎耶大悲爲性,則諸有情爲種種痛苦所逼,爲解脫故,欲顯示法之真如實性而隨說緣起。”故雲:“見非真系縛,見真實解脫。”何爲諸法真實性?答曰:謂無自性,諸無智者,由愚癡暗障蔽慧眼,而于諸法分別自性。由是彼等遂起貪嗔,若時了知緣起性,發慧光明消除癡暗,由智慧眼照見諸法無自性本體,爾時無所依處,貪嗔不生。”在解釋《中論》第二十六品結合文雲:“問曰,汝已宣說以大乘教轉入勝義還是以聲聞教轉入勝義呢?答曰,無明覆後有”等。第二十七品結合文雲:“問曰:汝今當依順聲聞乘契經邊際,顯示惡見行相非有耶?答曰:說過去時生”等。故佛護菩薩亦承許增益諸法自性,爲十二支初支無明及許聲聞、獨覺證法無我均極明顯。是故聲聞獨覺證法無自性的最大能立,當知即此以法我執爲十二支無明之理。”Gmb不動金剛的《入中論注釋》中在講到應成派的觀點時,亦同樣承許一切實執爲煩惱障。
甯瑪派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辯答日光論》中雲:“佛護菩薩的《中論注疏》雲:“諸有情爲種種痛苦所逼,阿阇黎龍樹爲令衆生解脫的必要而以大悲心造了《中論》。又雲:執著諸法而生貪嗔,若能了達緣起則能斷除癡暗,以無實有法、不生貪嗔故。”《四百論》雲:“叁有種爲識,境爲彼行境,若見境無我,叁有種當滅。”《四百論釋》雲:“若識增益諸法自性,由彼染汙、無知增上貪著諸法是爲流轉生死種子,于一切種永無滅除故。”《入中論自釋》雲:“由其無明愚癡,令諸衆生不見諸法實性,于無自性諸法增益爲有,以障蔽見實性爲體,名爲世俗。”又雲:“由有支所攝染汙無明增上之力,安立爲世俗谛。”《六十正理論》雲:“許諸法實有,當起貪嗔見,受劇苦暴惡,彼彼起诤論,彼爲諸見因,無彼惑不起,故若遍知者,見惑者蠲除。”他宗依上述教證來抉擇諸法的實執乃爲輪回根本,亦是染汙的本性,依此産生貪嗔等故。若以了達緣起本性,則能斷除彼諸實執,所以承許一切實執爲煩惱障。對此答曰:一般對諸法産生實有執著的是無明癡心,並以此轉生輪回,由癡心故取名爲煩惱。若能了達緣起本性者,則能遣除由無明癡心産生的貪嗔煩惱,在內道諸宗均能如是成立。然而此說教證建立一切實執僅僅是二障中的煩惱障,這一觀點卻不能成立。龍樹菩薩雲:“一般中需除特殊,于諸教典極珍視。”若不了知諸法本性而起無明癡心等,如何轉生輪回呢?答曰:“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當知如是再叁地說了俱生薩迦耶見是輪回的根本,亦是生起煩惱的根源等。問曰:以無明障蔽了諸法無生的實相本性而現爲生等世俗,此于誰前現爲谛實呢?答曰:以有支所攝的無明衆生面前,以癡心見爲谛實。然于現而無有實執的聖者面前,不見谛實而僅見爲世俗。如雲“所有假法唯世俗。”如是所說等即可了知。問曰:《七十空性論》中說:“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爲無明,彼生十二支。”此豈不是直接宣說了實執爲輪回的根本嗎?答曰:如上所述,實有執著的無明(法我執著之無明)中産生(人我執無明等)十二支,如《中論》雲:“衆生癡所覆,爲後起叁行,以起是行故,隨行入六趣。”即是無明的部分或與無明相應的我執癡心生起輪回的緣起法。又在《中論》十八品中雲:“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爲滅,受滅則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雖然斷除俱生我執是遠離輪回的緣起,但無明習氣地乃至不可思議生死之間的緣起,在尚未獲得佛地之前是不會斷盡的,諸經教中皆如是說。所以非但余支由無明而生,一切障礙的根本亦依無明而起,其對治法,即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問曰:《中論》中所雲:“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中觀四百論》中所雲:“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等斷癡者,則一切煩惱隨斷。又雲:“欲斷無明者,必見緣起法。”緣起之義亦即講到自性空。龍樹菩薩又于《六十正理論》中所雲:“若計有所住,曲惑毒蛇纏,誰之心無住,不爲彼等纏。”等諸多教典中難道不是明示了實執是煩惱障嗎?答曰:不僅實執取爲煩惱的名相較爲應理,一切癡心亦可取名爲煩惱,此理誰亦不敢否認。因爲經論中再叁地講到了不知諸法法性之無明取爲煩惱的名相,僅依這一點承許爲二障中的煩惱障。是則在《吉祥鬘經》等經中亦講到無明習氣地取爲煩惱之名相,一般癡心與一切顛倒之分別心均取爲煩惱的名相,如是取名者多不勝數,這一切難道不是都許爲煩惱障嗎?那麼應有根本不存在所知障的過失。而應成派自宗的大論中,實執僅僅是煩惱障、不是所知障的理據卻只言未提,故僅以煩惱的字句不能成立如是觀點。若能如是成立者,則于中觀自續派亦應需承認上述觀點(一切實執應許爲煩惱障),因爲亦有與此相同的教證故。如《中觀莊嚴頌》中所雲:“見法空智者,依修無自性,輕易斷倒識,所生諸煩惱。”等這種文句曾于自續派的諸論中亦出現過,應如是了知。”
雖然上來已述,一切空性爲勝義谛,一切淨不淨顯現爲世俗谛,而此處所講的世俗谛是指具有實執分別心的所境,亦即十二緣起之一的無明癡心之所執境皆爲世俗谛。有此執者爲凡夫衆生,無此執者爲聖者。因爲在輪回中凡是具有無明癡心,就會障蔽諸法本性,亦就無法體認到人無我空性等的本面。如般若經雲:“諸法無所有、無所得,愚夫不知,謂爲無明。”依假立緣起和合而暫現的此等諸法,雖無毫許真實堪忍的自體,但相對于具有實執分別心的無明衆生而言,仍可稱爲世俗谛,以彼習氣增上力故認爲器情諸法真實存在而起執著。本論自釋雲:“若相對于已斷無明實執的聲聞、緣覺、菩薩,則于諸法現見爲緣起假立,唯是世俗、全無谛實。”由于聖者對器情諸法不起同于凡夫實執的分別心。雖然諸法仍有顯現,但現而無有實執,對此唯謂世俗、非谛實之稱。故有執著者爲谛實,亦名世俗谛,無執著者無谛實,唯名世俗,是有現而無執的境界。
甲二、無倒勝義谛以比喻而說
如眩翳力所遍計,見毛發等顛倒性,
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
比如患有眼病者,由眩翳力增上所遍計,現見器皿中有毛發等相,實際皆爲顛倒幻性,因爲無翳患之淨眼根識不見此等幻相,所見唯彼清淨器皿的體性,是名言中的真實體相。如是聖者的無漏智慧不見二取諸法,所見乃是萬法在勝義中的清淨實體此亦應爾,(如淨眼不見器皿中有毛發,無漏智不見二取諸法亦與此相同)。義即“無明癡力所遍計,見五蘊等顛倒性,淨慧所見彼本性,乃爲真實勝義性”。
何故以比喻來說明無倒勝義谛呢?因爲真實勝義谛是超離一切言思分別的,故依比喻來作相似的表述。雖然毛發、蟲蟻等幻相在名言谛中不成真實的所知法,但在翳眼看來,器皿中的毛發、蟲蟻等是千真萬確的…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