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在針對每一個有種姓地位事業傲慢者,故諸學者應舉一反叁,對照各自之無明我慢以觀修摧毀。
庚叁、(明遠離惡行的其他方便)分二:一、破國王對分布衆財之權勢而生驕慢;二、破王應起大驕慢。
辛一、(破國王對分布衆財之權勢而生驕慢):
問曰:國王具足大權勢,能隨意爲衆人分布發放財富等,由此應生驕傲。
如王分權利,不能分罪惡,
智者誰爲他,自摧毀後世。
如同國王有權分布財富一樣分布罪惡,是不能做到的,因此智者誰會爲了他人的小利樂而摧毀自己後世的安樂呢?
國王固然有權利分布公衆的財物,然而這種權利並非值得驕傲之處。作爲國王,他爲了籠絡臣民,鞏固地位等目的,有時也會做一些給臣民發放布施的行爲,將國庫中長期積聚的財富分布給下屬,這是他可以自主的權利。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認爲國王有大功德。一方面他在此暫時施財過程中,往往會生起傲慢煩惱,染汙自相續;另一方面,作爲一般的國王,自己並無能力創造財富,他所有財富都來自于公衆,是由種種非法手段榨取百姓的血汗而積聚,這些財富的積累過程實際上是罪業的積累過程,曆代國王爲了積聚財産,曾造過無數惡業,奪走過無數百姓的血汗生命。而這些罪惡,國王不可能象分布財産一樣,自主地分布出去,罪業果報是作者必須獨自承受的,此是世俗中無改的因果規律。洞察因果規律的聖者們說過:士夫各自所爲的善惡業,如自己的影子一樣恒時親附,沒有受報之前,終不離自身。因而國王爲了布施籠絡眷屬而積財造惡業,這種做法十分愚癡,如果是能夠了知因果取舍的智者,誰會爲了讓他人暫時得到一點小小財利而自己去造大惡業,毀壞自己後世的長久利樂呢?
譬如說,有人宰殺一條水牛,用來祭天後,分給衆人食用,使他們享受了一頓美餐。殺牛者可以自主將肉分給衆人享受,可是分布殺牛罪過的權利,他是不可能有的,他必然要承受全部的殺生罪業,獨自去經受後世墮落地獄惡果。同樣,國王雖有權分布積累的財富,然爲積累財富而造的惡業,他卻無能力分布,只有獨自承受。因此,諸智者當如月稱菩薩所說:“來世欲樂者,不應謗今生,來世安樂事,今生亦應作。”欲求後世安樂即不應做謗今生的惡業,而應做真正的善業。無垢光尊者對此也作過忠告:“由從貧衆取收高賦稅,雖塑佛像發放布施等,他人依善積惡之因故,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作爲尋求長久利樂者,當遵從忠告,徹斷自己于世俗財利權位方面的執著,而修持真正的善道。
辛二、(破王應起大驕慢):
問曰:國王有至高無上的自在權勢,所以應該驕慢。
自在所起慢,當觀他有勢,
若等若增勝,善士心不起。
如果有以自在權勢所起的我慢,應當觀察他人也有權勢,或者與自己相等,或者他人增勝,有此等善思維分別慧的士夫,自心決定不會生起我慢。
人趣有情中,實際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有至高無上的自在權勢,能有智慧善加觀察思維者,也絕不會如是生起大我慢。如果自己生起了權勢威望方面的我慢,應當觀察在世間,其實還有許多具足自在權勢者,比如自己是一個小國王,那天下與自己相等的國王有許多,比自己威勢大的國王也有不少,曆史上也從來沒有一個君王有壓倒一切的權勢。因而,以權勢起大我慢,無疑只是夜郎自大,或井底之蛙式的愚癡表現。同樣道理,認爲自己于智慧、學識、技藝、容貌等等各方面超勝他人,而生大我慢者,當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與自己同等者,實際上不乏其人,而超勝自己者,也大有人在。能有智慧作如是善加思維觀察的正士,決定可以打破一葉蔽目式的愚癡計執,而斷舍內心的我慢煩惱。
譬如說,有一個掌財婆羅門,他的妻子容顔較佳,由此她生起了我慢,認爲自己是天下第一美女。有一天她對丈夫說:“我容貌如此美麗,你爲什麼不給我購買最好的衣飾呢?”掌財婆羅門頗有智慧,他緩緩告訴妻子:“你確實很美麗,應該有最好的衣飾,但是你應先到憤怒國王那兒,看看王妃們有何等裝飾,再決定吧!”那位婦人到了王宮,見到了美豔的衆王妃,她的傲慢頓時崩潰了,便自慚形穢地回到家中,從此不再執自己美貌而生慢心。同樣,以權勢等自在而生驕慢者,如同掌財婆羅門的妻子一樣,唯是目光狹窄的愚癡表現,若能善加觀察他人,傲慢定能息滅。月稱菩薩說:“國王于劣者,也不應起慢,何況與等同,或勝起慢心?”諸有權勢或超人之處的士夫,當善自思維此中深義,徹斷痛苦種因的我與我所慢。
第四品終
第五品 明菩薩行品
丁二、(明發起菩提心已學菩薩行的軌則)分四:一、正說菩薩行;二、明斷煩惱障礙的方便;叁、明遠離耽著煩惱所緣境的方便;四、明爲成就道器而淨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戊一分四:一、明所得佛果的殊勝;二、明得果的因受持菩提心;叁、成立佛果是遍智的理由;四、劣慧小乘畏懼大乘的原因。
己一分叁:一、佛陀所作的事業殊勝;二、佛果殊勝;叁、十四無記不能成立佛非遍智的理由。
明知世俗輪回的過患而生起厭離心後,當發起殊勝菩提心進入大乘菩提道,求證無上佛果。此務必先了知佛果的殊勝,爾後方能生起爲利衆生而誓取正覺菩提果的願行,所以于此緊接著善說佛果的殊勝,引導大乘種姓者發心修持菩提行。
庚一、(佛陀所作的事業殊勝):
問曰:如前已說應斷四顛倒厭離輪回而求菩提,那麼菩提果又有何功德呢?
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
乃至出入息,亦爲利有情。
諸佛叁門所有動作,無一不是利益衆生的因緣,乃至出入呼吸氣息,亦是利益有情之事業。
于生死輪回生起厭離後,不能只求自利,而應當趨入殊勝的大乘菩提道,求證究竟佛果。因爲只有佛果才是最完善的果位,得佛果者對能究竟廣大地饒益一切有情。證得究竟正覺果位的諸佛,有不可思議的利生事業,其身口意叁門所有動作,皆是饒益衆生的因緣,如《叁昧王經》中說:“百千種光明,法王足下放,地獄盡清涼,除苦獲安樂。”佛陀足下發光,即是使地獄衆生脫苦得樂的因緣;“由佛履阃故,聾盲喑啞輩,貧窮薄福等,諸根悉具足。”佛陀踏上殘廢貧窮人家的門阃(門檻),也是使他們諸根得到完具,擺脫苦難的因緣,類似教證在大小乘經典中有許多。從佛語而言,佛語無不是清淨圓滿的法語,能顯正法,令衆生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由佛意而觀,佛陀妙智圓滿,不住涅槃而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恒時利益有情,具如《寶性論》中所言。佛叁門作爲,乃至任運自然的微妙呼吸氣息,也在爲有情作大饒益。佛陀所呼出的氣息,于地獄中現如密布濃雲,從中降下甘露,熄滅地獄毒火,使廣大地獄衆生獲得清涼安樂,地獄衆生能由此對佛陀生起不可思議的信心,親見佛陀的微妙身相,即刻從地獄惡趣中解脫。佛的呼吸都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利生功德,何況佛的聖號、莊嚴寶相、說法等,此等更是饒益有情的奧妙事業。月稱論師說:“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語意,無有爲自利,唯行利他衆。”,證得佛果有如是殊勝的功德,所以諸修行者理當因此而發起志求佛果的菩提心,勤修菩薩行。
譬如說,以前有一幻化師,恭敬迎請一名叫著多吉的具德比丘到自己的宮殿中結夏安居,幻化師的宮殿下面有許多幻化輪,因此而自然成辦了許多事業。安居圓滿後,幻化師十分感激著多吉比丘,供養了豐厚的供品。比丘說:“我其實什麼也沒做,你何故如此客氣呢?”幻化師說:“有您住在此處,我的事情就能自然圓滿,尊者您雖無心也無勤作,但您實際上是我的利樂之源!”同樣,佛陀安住于法界無量殿中,外表上即使無任何勤作,然而不可思議的利益有情事業,也會如同幻化輪一般,自然任運地旋轉不息,降下廣大的饒益事業甘露,其事業遠非有分別戲論勤作者所能比擬。故當對佛陀世尊生起恭敬信心,自己亦應爲此而精進于菩提道。
庚二、(佛果殊勝):
猶如死主聲,世間皆生畏,
如是遍智聲,死主亦生畏。
猶如死主的聲音,世間一切人聞之皆生怖畏,如是遍智的名聲,死主也會聞而生畏。
佛果功德不僅表現在叁門作爲隨時皆是饒益有情,爲衆生帶來利樂之事業,而且佛陀的威德能令一切有緣衆生從怖畏中解脫。世間衆生的怖畏境,分說有生老病死、地水火風的災難,非人猛獸仇敵等無量無邊,而其中最令衆生怖畏者,莫過于死主。甚至當死主的音聲傳到耳邊時,一切凡夫衆生都會心驚膽裂,恐懼到極點,由此可見死主對世間人的威懾力量。然而就象世人害怕死主一樣,死主也極度害怕遍智佛陀。佛陀的聲音傳至衆生耳邊時,死主即當被摧毀,因爲衆生從此可依佛的教言遠離一切怖畏,摧毀生死輪回獲得究竟涅槃,由是更可了知佛陀不可思議的威德。佛經中說:“何人聞我名,彼等善趣中,隨依一乘獲得涅槃。”何人聞到佛的名號,即能依之而于善趣中趨入叁乘安樂道,最終獲得解脫涅槃大安樂。類似教證在大乘經論中尚有許多,若能了知佛果的此等功德,修持者對佛果的希求心即會自然生起。無垢光尊者有教言說,若要生起無僞菩提心,必須要有叁個條件:其一、緣有情的大悲心;二、意念菩提心的功德;叁、意念佛陀的功德。若欲生起菩提心,趨入菩薩行者,于此尤應依教而行。
譬如說,國王得生太子時,爲了慶賀,必定會宣布大赦,將牢獄中的犯人全部釋放,如是使人們聞之即生大歡喜。同樣,佛陀的名聲傳入輪回衆怖畏中有情的耳邊時,有情即能從怖畏輪回獄中出離,生起大安樂。月稱菩薩贊歎佛陀的功德時說:“何人若聽聞,如來此名號,悉皆解脫故,彼亦成佛因。”因此有志追逐安樂者,當如鵝王趨蓮池般,毫無猶疑地趣入大乘菩提道。
庚叁、(十四無記不能成立佛非遍智的理由)
問…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