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P60

  ..續本文上一頁思修習。比如說,善于調伏象馬的騎士,雖乘狂象也無懼意,極爲愚魯的莽夫,由于不知也不生畏懼;而那些稍有了知狂象危險性者,才會生起畏懼,不敢靠近。諸學人當謹察自相續,若對空性有懼,即證明了自己需勤奮精進,痛下苦功聞思,不然極易失壞解脫道。

  癸叁、(愚夫畏懼空性的原因):

  問曰:愚夫爲什麼會畏懼空性法呢?

  生死順流法,愚夫常習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隨順生死流轉的有漏法,愚夫無始以來即經常串習而行,而未曾修習逆流還滅生死之法,所以會對空性法生起怖畏。

  世間愚夫對空性正法生畏懼,其原因是他們自無始輪回以來,一直隨順實執串習流轉生死之法。由于長久熏習,內心實執惡習深厚,而對逆生死之流而到達彼岸的般若空性法,他們卻從未修習過。因此他們對空性法會感到十分陌生,而且直接與實執相違背,由此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不理解、無所適從甚至怖畏的反應。《大智度論》中雲:“般若之威力,能動兩種人,有智者歡喜,愚者生怖畏。”有智慧者是往昔串修過般若法的有情,而愚者由于往昔沒有修習過般若法,一直隨順生死輪會串習實執惡習,因此會猶如習慣于黑暗的貓頭鷹見日光一樣,或如井底之蛙見大海,蜀犬見日即驚懼狂吠一般,爲般若之巨大威力而驚懼。堪布阿瓊雲:初入佛門于空性法聞思修習不久者,會于諸法無自性自相空義生起不空想;有者會將空性與顯現二者,如搓黑白繩一樣結合于一起,等等有種種岐誤之處。總之,若要對空性正道生起信解,必須如法依止善知識,勤積資糧,精進串修,如是方能逆轉自己順生死流轉的惡習,依空性甘露法息滅一切業惑苦因。

  壬二、(觀察障他通達空性的過患):

  諸有愚癡人,障他真實見,

  無由生善趣,如何證涅槃。

  諸有愚癡覆蔽不能了知空性的人,往往會障礙他人講習真性見,由此他無由生往善趣,又怎麼能證得涅槃呢?

  那些愚癡無知不能接受空性法者,不但不能趨入涅槃,就連往生善趣的善緣,往往也會因此而喪失。因爲愚癡者以邪見叁毒的覆蔽,自己不但不能理解接受空性,有些人還會對空性法門生邪見誹謗,對別人講傳、聞思修習空性法也生起嫉妒、嗔恨煩惱,由此而以種種惡行障礙他人對實相空性法的講習,這種情況在末法時代尤爲普遍。這種惡業後果十分嚴重,甲曹傑論師雲:“謗緣起離戲論邊的空性法,比殺人的罪過還大。”《寶性論》中雲:“應畏謗深法,及謗法知識,決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獄。”般若空性深法是叁乘菩提果的根本,若障他人修習,決定會造極大罪業,由此無由得生人天善趣,而更況入解脫安樂之境呢?故不欲自欺欺人,不想空耗人身寶者,對此處應當謹慎,即使自己不能了知空性,也不應爲他人講習空性正見製造障礙。

  壬叁、(爲不失壞真性見即應謹慎):

  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

  屍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

  甯可毀壞戒律,也不應損壞空性正見,見因爲由戒律能生人天善趣,而由通達空性正見可以得到涅槃。

  保持空性正見不失壞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守持別解脫戒的重要。假如在毀壞戒律,與損壞正見二者之間必須要選擇一種,那甯可毀淨戒,也不應壞正見,佛經中說過:“甯可毀屍羅,切莫壞正見。”屍羅是梵語音,意爲清涼或戒,因叁業過惡之性爲熱惱,而戒律能防息其熾燃之勢故得名。此處正見,也有狹廣兩種解釋,從狹義理解是指空性正見;從廣義言是製內道中從因果不虛到緣起性空所有的正見。保持這些正見而不損損壞,是內道弟子首要的修習,大疏中雲:“毀壞戒律者,上品罪業墮入地獄,中品者墮餓鬼,下品者墮旁生;然而毀壞正見者,即使是損壞微小的正見,也決定會墮入地獄。”而且若有正見,戒律毀壞後可以恢複,可是正見受損者無可挽救。此是從損壞二者的罪業方面相比較,而得出的結論。從受持二者的功德言,戒律是生善趣的因,若無解脫正見,守持戒律只能使修持者得到善趣果報,而修持通達正見者,決定可以獲得涅槃,解脫一切叁有怖畏。破戒者若皈依佛,也有解脫的機會,如《日藏經》雲:“有情誰人皈依佛,俱胝魔衆不能害,縱破戒律心散亂,彼亦定能趨涅槃。”而壞見者無解脫之機,如龍樹菩薩雲:“若欲趨善趣,當修持正見,邪見者行善,其果亦難忍。”《寶性論》中言:“雖近惡知識,惡心出佛血,及殺害父母,斷諸聖人命,破壞和合僧,及斷諸善根,以系念正法,能解脫彼處。若複有余人,誹謗甚深法,彼人無量劫,不可得解脫。”由此可見保持正見的重要意義。尤其是般若空性正見,在《般若攝頌》中說過:“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必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欲求解脫輪回者,離此即不可得,故應恒時頂戴不離。

  于此應注意,此頌是以比喻而說明空性正見的重要,並非是說可以抛棄戒律不顧,去唯一修持正見。有因果等正見者,即不可能毀壞戒律造惡業;具有清淨的空性正見者,也會了知緣起因果如如不虛,以此而斷一切犯戒惡行。而且有清淨戒律,可以積累起福德資糧,爲通達空性正見奠定基礎,此二實缺一不可。

  壬四、(導入真性的次第):

  愚甯起我執,非說無我理,

  一者向惡趣,勝者趣涅槃。

  對愚者甯可讓他起我執,也不可以說空性無我之理;聽聞無我正法者之中,一者會因愚癡而趣向惡趣,利根勝者可以依此迅速趣入涅槃。

  在傳授空性正見時,善知識應當觀察弟子是否清淨根器而行。對根器因緣不成熟者,甯可讓他起我執,對他宣講一些世俗正見,人天乘的有我法,這樣可以使他往生人天善趣,而切不可對他宣說無我正見,一切法空無自性的正理。否則如頌雲:“若對愚者說空性,當成顛倒不涅槃,如飲金翅龍王乳,反令毒害更增長。”反而會令他受到損害。因爲非法器者,在聞到空性法義後,會生不信而誹謗,或者執爲諸法完全無有的斷空見,由是而損壞善根,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若不觀察根器而傳授空性法,過失與利樂二者都可能會有,一者由于對方不堪爲法器,對空性正法生誹謗或生斷見,由此而墮向惡趣,而只有堪爲法器善巧通達空義的利根者,才能真正依空性法,決定趣向涅槃。執空性實有的斷見,其過失非常大,佛經中說過:“甯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摧毀業障經》中雲:“對空性産生實有相,即爲障礙。”龍樹菩薩于《中論》言:“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因此,于傳授空性法之前,必須謹慎觀察,若對方是不堪空性獅乳的劣器,當先以世俗谛的法門引導,而不令失壞善根,于根器成熟後,方可進一步授以勝義谛妙法,如是方能令他趣向涅槃。

  壬五、(認識真性)分二:一、認識實際;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癸一、(認識實際):

  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

  能壞衆惡見,涅槃不二門。

  一切法空性無我的妙理,是諸佛聖者所行的一真境界,空性法能摧壞衆邊執惡見,是獲得涅槃的不二法門。

  諸法空性無我的妙理,是法界的究竟實相,是諸佛聖者的行境,若以言語解釋實相空性之定義,可以如是诠指。《現觀莊嚴論》中雲:“般若波羅蜜,四聖者之源。”內道的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果位,皆來源于般若空性法,《般若經》中對此也有多處強調,由此可見修習空性法的重要意義。若能通達緣起空性真義,即能摧壞叁界一切惡見,因爲叁界一切惡見,不外乎由常見斷見而衍生的執實惡見,若能以緣起性空正見對治,即可徹底毀壞這一切執著實有的邪惡見解。而且般若空性是獲得涅槃的不二法門,也即唯一的法門,若不證悟空性,任何解脫果位也不可獲得。在此處,俄巴活佛堪布阿瓊在注疏中,爲聲緣是否證悟空性,作了詳廣的辯論,在大疏中也引用了不少教證理證分析過。而本注疏于此不再贅述,若知其詳者可以參看《定解寶燈論》等相關的論著。

  癸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愚聞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豈見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愚者聽到空性法的名,都會生起大怖畏,難道能見到大力者怖畏空性而怯弱不生怖畏嗎?

  衆生的根器千差萬別,在世間有許多人由于智慧根機劣,對空性法十分怖畏,甚至連聞名也會喪膽。當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並著述大乘中觀論典時,一些小乘根器者聞到諸法無自性的法義,驚懼得口噴熱血而亡;衆多有增上慢的聲聞行人也不斷誹謗龍樹菩薩爲首的大乘論師,說這些士夫都是魔王的化身等等。怖畏空性法不僅在往昔如此,在現今許多傳播上座部教法的地區,依然如是。對這種情況,聖天論師以反問方式提醒:面對深奧難解的甚深法,你難道見過大力者——即具大智慧力者,會生起怖畏,而智慧淺薄學識狹陋的怯弱者不生怖畏嗎?因此應知,于空性法生恐懼之心,是因當事者怯弱無力,低劣的智慧無法容納安忍甚深廣大的空性法而致。這就象那些弱小的野鹿、兔子等小獸,一旦聞到虎嘯獅吼,皆失魂落魄,生大怖畏。薩哈尊者于道歌中雲:“譬如林中獅吼聲,衆獸聞之悉喪膽,獅兒聞之皆歡騰;宣說本來無生樂,邪執愚夫皆畏懼,有緣弟子樂而顫。”若有聞說空性法而驚懼者, 當知是由自心怯弱無智而導致,如果希求究竟的涅槃解脫,應致力克服自心而不作誹謗舍法惡業,進而不斷聞思修習深法,積累二資,定可轉變爲具大力者。

  辛叁、(明佛說甚深義非爲诤論)分叁:一、佛說空性能焚燒一切邪說;二、明彼能燒毀的原因;叁、對誤入歧途者應生悲愍。

  壬一、(佛說空性能焚燒一切邪說):

  問曰:空性法既然能摧毀一切惡見,那麼空性法應該是爲摧壞外道邪論而說,而非爲清淨根器者宣說。

  諸佛雖無心,說摧他論法,

  而他論自壞,如野火焚薪…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