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業經▪P48

  ..續本文上一頁們傳了相應的法,其中四百九十九位仙人已得無來果位,只剩下一位沒有得果。之後,他們又在迦葉佛前祈求出了家受持比丘淨戒,迦葉佛爲他們傳了一些教言,他們都精進努力其中的四百九十九位仙人證得阿羅漢果位,只有那一位仙人連加行道的暖位也沒得到。但他仍是信心堅定精進修持嚴淨毗奈耶(Vinaya),他親近的堪布也是迦葉佛教法下信心第一者。後來,他臨終時發願:我在迦葉佛教法下,盡形壽守持清淨戒律(譯者:當時人壽兩萬歲,一生中嚴持淨戒,真是具足恒心!現在人壽七十歲左右,多者嚴持淨戒五十年左右差不多離開人世了,假如是我們,能否在兩萬年中如此具足信心和恒心?),雖然沒有得到什麼境界,但願我在釋迦佛出世時,不作令佛不歡喜的因事,能在佛前令佛歡喜,得出家獲證阿羅漢果位,象我的堪布那樣成爲釋迦教法下信心第一者。他發了如是願。當時如是發願的比丘就是現在的胖子。以其願力故今在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出家獲證羅漢果並成爲信心第一者。”世尊如是宣說竟,衆比丘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68) 黑 者

   ——斷除死懼 終得證果

   一時,佛在王舍城,城中一施主,娶妻懷孕九月後,生下一個渾身漆黑的孩子,夫婦爲孩子舉行了賀生儀式,取名爲黑者。夫婦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喂養著黑者,黑者如海蓮般很快長大了,他學習並精通了世間的十八種學問。他的父親是教授五百婆羅門(Brahmin)學咒語的大師。到了年邁體衰的時候,他心想:我已年邁體衰,不能再任教,應該讓黑者來接我的班。便對黑者說:“黑者,父親已年邁體衰,已傳授你不少咒語,你也學得不錯,希望你以後代替我好好地攝受他們。”聽了父親的囑托,黑者就應諾了。這五百婆羅門從此便依止黑者修學咒語。有一次,王舍城的婆羅門對他們作供養,受供時,五百人中産生了一些矛盾,彼此都執持己見:對方不應受供,應由我們來受供。黑者想從中調和,但因矛盾太深而無法調解,他便生起了厭離心,舍棄了他們,獨自去了寂靜的地方。(師言:依止上師時,弟子們一定要和合,嚴守叁昧耶戒(Samaya),不然的話,藏傳佛教史上的有些大德,就是因爲弟衆對上師苦口婆心的教言不願奉行,便獨去寂靜地或趣入涅槃 (Nibbana)。這也是佛趣入涅槃的一種緣起。)黑者所到的寂靜地,有一黑夜叉(Yakkha),它經常危害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奪他們的精氣,消他們的威力,給他們造成各種痛苦。在此處,還有一位仙人閉關修行,夜叉對仙人頗爲恭敬。

   黑者到了寂靜地依止仙人很久,自己也得到了四禅五通。後來老仙人去世了,黑者便獨自在老仙人的山洞裏靜修。這時,王舍城裏很多人往世尊前祈求:“世尊,森林中有個黑夜叉,經常無緣無故作害于衆生,現在,我們實在沒辦法,祈請世尊方便調化它。”世尊以神變把它勾召來並告訴它:“你以後不要危害衆生,應從今以後舍棄惡業(Akusala Karma)。”夜叉也應諾:“我不但從今以後不再害衆生,而且可以保護王舍城的一切衆生。”並在佛前皈依受戒,頂禮畢就返回了。因黑者是老仙人的繼承人,所以它一直對黑者很好。一天,它觀察到黑者僅剩下七天的壽命,便去黑者前勸說:“你怎麼還不修行?現在你只有七天生命了。”黑者聽了,心生無比的恐懼、痛苦、煩惱,這噩訊使他整天痛苦不已。夜叉見此又勸慰他:“哭又不是辦法,你最好去王舍城世尊前,世尊是能仁遍知,去他那裏肯定有辦法。”黑者聽了,馬上去世尊前,正巧世尊在爲數百眷屬傳法,他見到世尊後,心裏數數歡喜,于佛前恭敬頂禮求法,世尊爲他傳了相應的法,他得到了無來果位。接著他又再叁祈求出家受比丘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爲他授比丘戒。他自己精進修持,滅盡生死輪回的煩惱,證得了羅漢果位。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黑者在遇到死亡的違緣時,世尊斷除了他的恐懼,使他得到究竟涅槃?請爲吾等開示,願樂欲聞。”

   世尊告諸比丘:“不僅是今生,前世我也斷除他的死懼,使他獲得四禅五通。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具五神通的仙人,有一個非常懈怠的弟子,不精進修持。後來,仙人觀知七天後他會死,便對他說:“你還懈怠?壽命只有七天了,還不精進?”弟子聽後非常害怕,心中十分痛苦,他又在仙人前求法,精進修持,得到了四禅五通。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仙人就是現證菩提的我,當時的弟子就是現在的黑者仙人。今昔都是在他遇到死亡的違緣時,是我救度了他。還有一段因緣,是在迦葉佛教法下,黑者當時是一位出家人,一生中行持清淨梵行,後來他發願,以其願力今成熟故,今生遇我得出家獲證究竟的果位。”世尊如是宣說了黑者的前後因緣,衆等歡喜信受已,作禮而退。

   (69) 持 箭

   ——畏死受戒 得生善趣

  

   一時,迦毗羅衛國(Kapililavstu)有位釋迦(Sakya)族人,名叫持杖,他富如多聞天子,與妻子共享美好的生活,妻子懷孕九個月後,生下了一個非常端莊可愛的男孩,持杖夫婦爲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並取名持箭。他們用牛奶、酸奶、油餅等喂養著持箭,他如海蓮般很快地長大,並精通了文字、乘騎等世間五明。後來,持杖夫婦又給持箭生了個逗人喜愛的小妹妹,這個小妹妹天生質麗端莊秀美,父母爲她取名耶輸陀羅(Yasodhara),爲她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用牛奶、酸奶等營養品精心地喂養撫育著小耶蘇陀羅,她如海蓮般地迅速成長著。耶蘇陀羅的天生質麗、端莊秀美自降生的那天起,整個迦毗羅衛國便傳開了,幾乎是孺婦皆曉。等她年值豆蔻芳齡時,便嫁給悉達多(Siddathar)太子爲王妃,她們倆在宮裏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這時,持箭和悉達多太子的關系甚爲融洽。後來,悉達多太子出遊四門,觀見老病死的痛苦後,舍棄了王位和王妃,去了寂靜森林中苦行。對此持箭深爲不滿:悉達多太子不僅是舍棄了王位,竟然舍棄了我那端莊秀麗的妹妹,獨自去森林中出什麼家?他也無可奈何,只好把這口氣悶在心裏。

  六年很快地過去了,林中苦行的悉達多太子已于金剛座下現證菩提,成了大徹大悟的能仁智者、叁界導師——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世尊四處廣度一切有情。一次,世尊回到迦毗羅衛國,與淨飯王父子相會,此時,釋迦族人紛紛拜谒釋迦世尊。但唯有持箭對舊隙耿耿于懷不肯去拜見,族人們費盡了口舌,他終于勉勉強強爲顧衆人面子去了,在世尊前他受了五戒(Panca Sila),但是,因非誠意發心受戒的緣故,他沒有如法地守持戒律。(譯者:原來也有類似情況。上師去青海時,有一人在衆人勸誡之下受持了不飲酒戒。因非誠心,所以他受戒之後,很想嘗試一下犯戒的果報,于是他便喝了一瓶酒,但喝後不久便死了。衆人對上師祈求,上師說:“我並沒降伏他,犯戒是他自取的事,可能是其他護法神和喜善法的一些天人對他故意破戒而感不滿,故他馬上受到了一些製裁。)過了不久,他覺得:雖然是受了五戒,但並非自願。于是他就故意犯戒,在大庭廣衆之下飲酒。族人知他故意犯戒甚感可憐,知其破戒的果報是會墮地獄受衆苦報的,都很想救他。衆族人一齊去佛前恭敬頂禮祈請:“世尊,釋迦持箭原來在您前受了五戒,但他故意犯戒,請佛陀慈悲救度他,免受地獄之報。”世尊默然,族人意會到佛陀已經應允,便贊歎了佛的意趣後,頂禮返回了。世尊心想:應該去度化他,但須待過一段時間較爲適合。後來,世尊觀知持箭的壽命僅剩七天了,便告諸比丘:“持箭再過七天壽命將盡。”此話如手捏芝麻油一樣很快傳出去了。(師言:在此我再次希望四衆弟子(Catu Parisa)們,一定要觀察自己的語言,在十分必要的時候說一些有意義的話,不要象流聲機一樣,沒有腦子整天“呱呱”叫個不停,一旦無意之言傳開了,自己追悔莫及。口業最容易造,那些智者,從不隨便多言,也多以尊者之聖教言,觀察自己說話的時、處、對境、程度輕重,然後才說些必要的話,希望各位詳細學習《國王教言》、《二規教言》等論中所說的格言,用智慧來莊嚴自己。)世尊的預言傳到持箭耳朵裏,他心裏很恐懼,但表面上卻強裝不在乎,故意找一些沒男人的女子,天天輕歌曼舞嬉戲打逗,一起混生活,表明自己對死亡不在乎。他如此作害自己,世尊想:我應首先派幾個大聲聞去點化他,再親自去度化比較有利益。第一天世尊告訴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去釋迦持箭那裏點化他,阿那律依教奉行去了,因爲他們是弟兄的關系,持箭還是高興的將阿那律尊者恭迎到家裏,在其足下恭敬頂禮,阿那律尊者也給他傳了一些法,諸如在短暫的人生中切莫作惡,應如法而作之類的法要;第二天,阿難尊者(Ananda Thera)去調化;第叁天,目犍連尊者(Moggallana Thera)去了;第四天舍利子(Sariputa Thera)尊者去了,舍利子想方設法總算勸服了他,使他對世尊生起信心,同時,他對死亡生起了畏懼之心;第五天,世尊觀知他已經生起了恐懼心,不再象以前那樣剛強難化,便親臨度化他。持箭遙見世尊,一反往常起身遠迎,…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