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待大阿羅漢一樣地作了各種供養。因國王對他歡喜的緣故,他在財富等各方面都很圓滿,在鹿野苑常住,並享受著美好的生活。時鹿野苑有一位非常貧窮的居士,他看到這位琴師過著圓滿舒適的生活,也覺得彈琴是一個很好的職業,心裏很羨慕。心想:我將來能象這位琴師一樣該多好!這位居士,他皈依佛門,一生守持淨戒,在臨終時發願:以我皈依持戒的功德,願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貴之家,成爲擅長彈奏的幹達國王。(注:在藏史的記載中,幹達國王是極擅長音樂的,故妙音天女有時也稱爲幹達國天女。)或成爲特別擅長音樂的人;(師言:這裏大家尤其應該注意的是:一個修行人無論耳聞目睹到世間什麼樣的榮華富貴、奢侈享樂都不能生貪執羨慕之心,更不能這樣發願。發這些有的漏願都是錯誤的,如發願作巨富天人等。因爲我們出家人一邊作無漏的功德,一邊回向發願,願很容易成熟,這樣以無漏的功德實現了一個有漏的心願,豈不太可惜了嗎?我們在座的各位應該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的大恩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Cinta Mani)等諸多傳承上師都往生了極樂世界,他老人家得到菩提金剛授記後,一心一意猛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發其它的願。我們還可以依據《普賢行願品》、《大圓滿願詞》而發願,不能發、更不要發世間有漏不究竟的、無利自他的願。不要象這位琴師一樣貪圖享樂,帝釋天怎樣都勸不動他去拜見世尊。今生我們藉往昔的福德幸遇如此殊勝的妙法甘露,得到一些無漏的功德,我們一定要發願以此功德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雖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全知麥彭仁波切曾教言:我們凡夫以信願肯定能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後,再來度化衆生也很方便,對自他利益極大。應該把我們聽聞、宣講《百業經》的功德,回向我及一切有情無間往生極樂世界。以此短暫的人生所積的一切功德,願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叁寶,同生極樂國。)他還發願,將來在釋迦世尊應化世間時,令佛歡喜,不作令佛不歡喜的事。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的這位貧窮的居士就是現在的幹達國王極喜,以其願力成熟故,他今生有如此之果感,又因我與迦葉佛的功德、事業相同故,今在我前,令我歡喜。”
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以何因緣,臨涅槃時顯現感受痛苦?惟願爲說。”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以前爲度化衆生也顯示感受痛苦。在很早以前,吐美佳城有位勝者國王,他的王妃生下了一個很莊嚴的王子,他們爲小王子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名爲勝利,用牛奶、酸奶等各種食物喂養著。他很快長大了,學習並精通了五明等一切世間法。後來,勝者國王告訴他說:“你現在應出巡體察民情。”小王子遵命于父王,便率衆眷屬出巡。不久,勝者國王突患重病,多方治療皆不見效,不久就駕崩了。大臣速派人禀其父王駕崩,請王子速回宮中。可王子不願回宮,並告訴大臣說:“如果你們能行持十善,我自會回宮,否則,本人絕不會回宮的。”聞此,諸大臣立即頒布國內行持十善的條令,再請太子回宮,並發誓一定行持十善,太子這才肯回宮,繼王位執國政。這位年青有爲、正直慈悲的勝利國王常積資糧,作廣大布施,求衣者施衣,索食者施食,並隨緣布施象馬等各種財富資具,他一直堅持這樣的善舉。奉行十善的人越來越多,行善者老死後即生天上,天人越來越多。帝釋天想:爲何天人增多了?人間是有佛陀,還是有金輪王出世?因天人增多只有如來出世與金輪王執政兩個原因。這樣思維之後,他又作了觀察,才知道不是這兩個原因,而是勝利國王實行仁政,令人們奉行善法,故天人增多。頓時覺得勝利國王如此行持無上菩提非常了不起,但他又轉念一想:勝利國王的誓言是否堅定,如果堅定應該供養他,如果不堅定應該鼓勵他。想畢,帝釋天就變幻出很多乞丐和貧者來到人間乞食,他們祈求大臣:“我們這麼多人無衣無食,國王能否攝受我們?”大臣將此禀告了國王,國王答應滿足他們的衣食,可他們祈求:“我們不需其它的飲食,只需人的鮮血。”國王聽後想:他們一定是非人,而不是真正的人。但爲滿足他們而殺害其他的衆生是不應理的,我是行菩提道的人,唯有以自身的血肉來布施他們。國王便問他們:“殺害其他衆生是不可能的,我以自身的血肉來供養你們好不好?”他們聽了很高興,國王便抽出自身的鮮血供給他們,一塊一塊地割自身的肉來供養他們,同時勝利國王發願:以此善根,願世間無明愚癡增上的衆生得到無上正等覺的果位。如此,幻化的乞丐和貧者都得到了滿足。帝釋天很內疚心想:我現在已給菩薩添了很多麻煩,應該加持他身體恢複。本來天人的甘露能加持人的身體馬上恢複,但此時帝釋天已無能爲力。爲了讓菩薩生起歡喜心,帝釋天便問:“您供給我們血肉會不會不樂意或生後悔?”勝利國王說:“我割自己的肉,抽自己的血沒有一點不樂意和後悔,我一念及地獄、餓鬼、傍生之苦,更加使我生起悲心。”“您這麼說我們不太相信。”“如果你們不信,我可以發誓,以菩薩和叁寶的谛實力,若我對布施自身的血肉有一點不悅和後悔,則願我身體不要恢複,若我對此無有絲毫的不悅和後悔,則願我的身體立即恢複如初。”在發願的刹那,勝利國王的身體已恢複如初。帝釋天見此,非常高興,便顯現出自己本來的身相,于國王前頂禮、合掌作如是言:“大菩薩,我給您添了很大的麻煩,請您諒解,我不是真正的乞丐貧民,而是帝釋天。”說畢不見了。諸比丘,當時的勝利國王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當時爲了度化衆生也是顯現了痛苦,今亦如是。”諸比丘聞已,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80) 兩位施主
——願力成熟 得證羅漢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中有一施主,與妻子共享人間的安樂。後來,他們夫婦倆對佛法生起了信心,同皈佛門共受居士戒,經常作廣大布施積聚資糧,漸漸地他們家就如井泉,求施者絡繹不絕。有一天,他們恭迎佛陀及僧衆去家中應供,准備了豐盛的飲食,世尊接受了供養後,觀察他們的根基,傳了相應的法,他們摧毀了薩迦耶見,獲證了預流果位。此後世尊率僧衆返回了。
後來,有一位造佛塔的執事比丘和一位建經堂的執事比丘去二施主家化緣。舍利子觀察到,他們二比丘在施主家受供,但不會說法又不會講經,舍利子便去了施主家與他倆一起受供。之後,二比丘推薦舍利子宣講布施的功德,舍利子講了之後,告訴他們:“最廣最深最究竟圓滿的布施功德,唯有佛陀才能夠如量宣說。”(譯者:一般的法,上師可以傳講,而真正深廣究竟圓滿的法,唯有聖者方能宣講。)舍利子的宣講使兩位施主對世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他們夫婦很想在世尊前出家,于是同往佛前祈求。出家後,精進修持獲得了羅漢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手掌與虛空無別,諸天共贊他們的功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這兩位施主以何因緣生于富裕家,令佛歡喜,在佛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唯願爲說,吾等樂聞。”
世尊告諸比丘:“這是他們往昔的發願力。賢劫人壽二萬歲,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迦葉佛出世時,有夫婦倆共同出家,一生中守持淨戒,積累資糧,臨終時都發願:我們一生中在迦葉佛的教法下出家,雖沒得到什麼境界,但以此善根,願我們將來生于富裕家,在釋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獲證羅漢果位。以往昔的願力成熟故,這兩位施主今在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出家修持,得證羅漢果位。”世尊如是宣說畢,諸比丘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81) 大施主
——願力成熟 無人可勝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大施主(Pindadayka)名給孤獨。他在祗陀園裏修建了經堂,供佛及僧,廣作布施,積累了廣大的資糧。另有一施主生起了好勝心,想與給孤獨相爭高低,欲以其威望勝伏于給孤獨。他心想:現在自己作廣大布施沒這個能力,應去大海裏取回珍寶後,再作廣大布施供養,才能超勝于他。于是,他去海裏取回了許多寶藏。在舍衛城作廣大的供養和布施,但仍不能超勝于給孤獨施主,雖然他用盡了各種辦法,還是勝不過大福報的給孤獨。便去請問舍利子:“尊者,我很想超勝給孤獨施主,但爲何不能超勝?”舍利子告訴他:“你想超勝給孤獨施主是很困難的,因給孤獨施主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福報很大,能知道有主之寶藏和無主之寶藏、水中寶藏和陸地寶藏、近處寶藏和遠處寶藏,並能得到這些寶藏,而你沒有這個能力,故不可能超勝于他。若想超勝于他,你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以你出家之功德方能超勝于他。”施主聽後,便立刻在釋迦教法下出了家,並精進修學,不久,獲證了羅漢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黃金和牛糞等同,虛空和手掌無別,諸天贊歎他的功德。
後來,給孤獨施主聽說了有位想勝過自己的好勝施主,已經出了家獲證了羅漢果位,非常高興,便到那位羅漢前對他頂禮而說:“聖者(Ariya Thera),您已獲證了羅漢果位,我在有生之年願意供養您各種飲食財寶等資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施主想超勝于給孤獨施主,但卻無法超勝?後以出家的功德超勝給孤獨施主?請爲宣說。”世尊告衆比丘:他不僅現在發心勝過給孤獨,以前也曾如是發心。那是在賢劫人壽二萬歲,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Lokavidu)、迦葉佛(Kasspa Buddha)出世時,他也是一位大施主,對另一施主生起了爭勝心,在財富方面無法超勝時,便出了家,在臨終時他發願:願我在迦葉佛教法下一生出家及作廣大布施之功德(Punna),生生世世生于富裕家,在釋迦佛的教法下,令佛歡喜,得以出家,獲證羅漢果位…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