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被稱爲《聖普賢行願王》。
“聖”的意思如果從其內涵來講的話,指的是真實了悟一切法之本性的人,指的是脫離了凡夫的境地,到達了一個較高境地的人,在這裏就是指的普賢菩薩。
另外,如果從《聖般若八千頌》之類的經文方面來講的話,是指如來法教的經典。因爲此類經典超越了其他的論點,所以稱之爲“聖”。
其實無論從哪方面來解釋都可以。
至于“賢善之行”,在《普賢行願品》裏面有多處都提到過,在這裏指的是菩薩的行爲。所有菩薩的行爲也就是普賢菩薩的行爲,所以,稱之爲“賢善之行”沒有任何矛盾。
在普賢菩薩的諸多事業中,他是以“願”著稱的,所以稱此經爲“願”。“願”本身是希望達到某種希求的一個心願,比如希望得到佛的果位等等。在其他經典裏面主要是指“欲”和“造作思”。
彌勒菩薩也說過:“諸位菩薩之發願,乃爲欲與造作思。”
“欲”是一種心所(自力能見對各自對境事物特殊屬性之心所生法),想達到某種境地的想法就是欲;“造作思”也是一種心所,是令我們想到某種對境的念頭,或者是牽引我們到某種對境上的一種心念。
跟隨這兩種主要心所的還有很多其他心所,以欲爲主的心和心所被稱爲“願”。
總體來說“願”分爲發願和回向兩種,發願是總體,回向是其中一部分。
發願時不依善惡,有善的發願,而有的發願卻不一定是善的。但是回向卻一定是針對某種善業,而且此善業是希望得到某種果報的因。因此,回向的內涵裏就包含了發願的部分。
也有些人說回向和發願是不同的,比如“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以及“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諸如此類,以一定的功德來希望得到某種果報並做發願的就是回向。而發願不一定是基于某種善業,比如祈求世界和平、五谷豐登之類,都屬于發願的一種。
如果從把發願和回向分別闡釋的角度來看的話,那麼《普賢行願品》屬于回向的一種,因爲在經文中有“回向衆生及佛道”,這是把某種善業做爲一種因來做回向的。
那麼什麼是“王”呢?在這裏是把《普賢行願品》比做王者,就好像一個大的王國領域內有許多諸侯一樣,在此經文當中包含了諸多發願的經文,因此又稱之爲“願王”。
叁、爲趣入此經而頂禮本尊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是譯師們爲了消除在翻譯經文中出現障礙等原因而加入的內容。爲什麼在這裏稱文殊菩薩爲“文殊師利童子”呢?因爲此經也是文殊菩薩的覺悟,(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智慧的總集,)而文殊菩薩示現過八歲童子之相來度化衆生,所以稱之爲“童子”。
第二章、論義
此部分內容分叁:一、以七支供養的前六支來積累回向的善根;二、爲了利他而把最後的分支所積累的善根做回向;叁、詳細解釋回向。
一、以七支供養的前六支來積累回向的善根。
內容分爲六支:1頂禮支;2供養支;3忏悔支;4隨喜支;5請轉*輪支;6祈請住世支。
1、頂禮支:分兩部分來講:
(1)略說:
經文中說: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余。”
這裏指的是總體的、不分身語意的頂禮,此外還有細分身語意的頂禮,我們下面會詳細來講。
“十方”指的是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加上上和下,共十個方位,“所有十方世界中”,意思是在這樣十方盡所有的世界裏;
“叁世一切人師子”指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諸如來,以人的形象示現,因爲諸如來沒有畏懼,能像獅子王摧伏群獸一樣製服一切外道,因而是我們頂禮的對境。
那麼,我們如何頂禮呢?我們應該以清淨的身口意來頂禮。在這裏,清淨指的是由于發自內心的虔信,而做身體的禮拜和語的恭敬。
(2)詳說
如果詳細來講頂禮的話,可以細分爲身、語、意叁方面的頂禮。
我們先來講身的頂禮: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由于對《普賢行願品》生起信心而産生巨大的力量,降服了我們對諸佛無法生起信心的煩惱。
我們雖然尚不能親見諸佛,但是對于十方叁世諸佛的真實存在,應該從內心深信不疑。我們頂禮的身體也不僅僅是此生的這一個身體,而是很多的身體。
有多少身體呢?諸佛菩薩居住的淨土不可思議,就像微塵的數量一樣多,有多少的微塵,就有多少身體。我們在頂禮的時候要觀想如此多的身體,一起在恭敬頂禮諸佛。
七支供養是我們積累福報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頂禮的時候,從我們頂禮的足下一直到黃金地基,這之間有多少數量的塵土,我們就能夠得到如此多數量的善趣身,還可以得到善趣國王的身體等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可以通過身體的頂禮來得到。
另外,在經文中曾說過,僅僅是口誦一句“頂禮諸佛”,也可以得到諸多善趣的身體,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現在我們來講意的頂禮: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塵”在這裏指的是最微小的塵土。有一些小乘的觀點認爲這樣最微小的塵是“無方分極微塵”,也就是再也沒有辦法把微塵分割成有方向的微粒,是指極其微小的塵土,也就是最微小的塵土。
在佛的淨土中有多少這樣的微塵,就會有多少諸佛。在一粒這樣最微小的塵土上,有無量刹塵數的佛。
佛陀的淨土不是我們所能夠想象到的一個有限的地域,而是廣大到不可思議。所以,佛刹土中微塵的數量,是我們無法比喻也無法衡量的。我們在頂禮的時候,心裏要觀想,在我們前方的虛空法界中,充滿如此不可思議數量的諸佛菩薩。
下面來講語的頂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詞,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在般若經中說,對于佛的禮贊可以分爲歌頌、承事和頌揚。
歌頌的意思是稱頌比較小的功德;承事指的是宣說中等的功德;頌揚指的是宣說大的功德。
在這裏,對于佛的功德是用歌頌和頌揚的方式來禮贊的。歌頌和頌揚的含義有必要分清楚,頌揚主要側重于功德的方面。
我們所頌揚的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假使讓一個能說會道的人來贊美凡夫的功德,不用花多長時間就很容易說完了;而頌揚諸佛的功德時,無論是一個菩薩還是智者,都永遠無法把佛的功德說完。就像一個人往東方走,即使走出七由旬的路程,到東方的距離還是沒有縮短,因爲虛空無量無邊,沒有東西遠近的分別。(佛的功德就是這樣無量無邊。)
把佛的功德這樣來比喻的話,那麼佛的功德是無盡的、廣大的,所以稱之爲“功德海”。
歌頌是以有韻律的唱誦方式來進行贊美:高昂的、低柔的、粗犷的、細膩的等等,以如大海一樣無量的各種音律來歌頌佛的功德,這就是語的頂禮。
頂禮不僅能積累無量的功德,也能消除累世的業力,尤其能消除因傲慢而引起的煩惱罪障。
我們很多人都傲慢心重,自以爲是,長此以往,就容易造很多業。其實真正的智者往往都是謙恭的,面對衆人時,我們應該想到自己其實是最低劣的,應該保持這樣的心態,以頂禮來對治我們的傲慢心。
2、供養支
在七支供養裏面,越往後面功德越大:比如供養比頂禮殊勝,忏悔比供養殊勝,在七支供養中,排在最後的“回向”最爲殊勝。
供養分爲有上的供養和無上的供養兩種,和無上的供養相比,有上的供養還是有欠缺的。
(1)有上的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蔓,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在這段經文裏,“最勝”指的是供養物沒有沾染罪業,或者是沒有因惡業而來,比如說采集鮮花時沒有傷害任何其他生命;
“華”指的是蓮花等各種鮮花;“蔓”指的是用各種綠松石、珊瑚等寶石或者鮮花做成的花串。這裏的“供養”可以指實際的供養,也可以觀想爲這樣的供養遍布虛空。
“伎樂”在這裏指的是,各種樂器發出的悅耳動聽的聲音。花和蔓是供養給諸佛菩薩身體的,伎樂是供養給諸佛菩薩聽覺的。
“塗香”指的是用檀香等各種香做成的香,可以塗抹在心間或者身體上。所供養的“傘蓋”,是用黃金做成的傘柄,華蓋是用绫羅做成,墜飾著各種寶石。像這樣的傘蓋、寶幢和飛幡等是供養在佛的頭頂上的。
酥油燈、能發光的寶石以及日月等是以光明來供養佛的眼睛的,“末香燒香”指的是用火燒才能發出香味的香,是供養佛的嗅覺的。
在供養時,要觀想我們在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中無量的諸佛。“最勝衣服”指的是叁法衣等殊勝的衣服,是供養佛身的。
“最勝香”指的是不用燒就能自然散發香味的香,比如藏紅花、沈香等,以及用上等布料做成香囊。
諸多的供養物排列整齊莊嚴,堆積成堆,高如須彌山一樣,都供養給諸佛。在我們做儀軌時,首先要在供桌上陳設供養物,然後觀想供養物遍布在虛空中。
因爲所有造作都是以心爲主,所以這樣的觀想和真實供養沒有任何區別。是否這樣來觀想,供養的功德大不相同。
(2)無上的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普賢行願品講解(阿貝仁波切·講解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