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前面所說的鮮花等供養物,都是因有漏的業力和煩惱形成的,是有上的供養。
而在這段經文中所說的“供養”指的是無上的供養,是由諸菩薩的禅定和願力而來,因此是無漏的,是無上的供養。
在這段經文中,“廣大”指的是這些供養物遍布虛空法界,是由勝解信而做的供養。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兩句是頂禮和供養的結尾。“普賢行”在這裏指的是普賢菩薩供養的行爲,什麼是普賢菩薩的供養呢?由普賢菩薩的心間發出光,幻化出不可思議的供養物,來供養十方諸佛。因爲我們對普賢菩薩的供養生起信心的力量,我們自己的心間也發出光芒,無量的供養物遍滿虛空,以此來頂禮和供養諸如來。
在經文中說,對佛陀供養一枝花的功德,也能夠讓我們投生善趣。諸佛菩薩是殊勝的供養處,因此供養不會是沒有意義的供養,對我們會有巨大的利益。
雖然佛陀沒有在我們面前真實示現,但是如果我們以觀想來做供養,並且內心沒有任何分別,那麼供養的功德沒有不同,我們必須要具備這樣的信心。如果佛陀真實出現在面前我們所做的供養和觀想的供養還有區別,就說明我們對佛陀還沒有生起足夠的信心。
一旦我們深信佛陀的智慧沒有障礙,遍知一切,那麼我們就會相信,心裏的供養和真實的供養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3、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在這裏,忏悔指的是,對往昔所造作的罪業感到後悔,並且生起從此再也不去造作這樣罪業的心;
發露忏悔指的是,不僅在心裏這樣去想,而且忏悔的心還要通過嘴說出來,或者用肢體的動作表現出來。
這兩種忏悔的功德各不相同。首先,發露忏悔能讓我們往昔所受持的戒律保持清淨,並阻止惡業的增長;如果我們的忏悔之心沒有發露,那麼所造作的惡業每天都會翻倍的增長。
一個造作了惡業的人,即使嘴上並沒有說出自己造作惡業的事實,而僅僅說一句:“我是一個罪業深重的人。”那麼這樣的發露也能阻擋惡業成倍的增長,所以,發露忏悔非常重要。
僅僅是內心的忏悔而沒有發露的話,雖然也能清淨我們的罪業,但是這樣的清淨並不能完全消除罪業的種子,只能讓我們暫時不遭受這種果報帶來的痛苦。
千萬不要認爲自己沒造什麼罪業,僅僅是我們內心深處時時生起的惡念而造作的無量惡業,都足以讓我們下無間地獄。比如,墮地獄的因是嗔恨心,因嗔恨心而對他人粗語相對,並且洋洋自得,那就具備了下地獄的前行、正行和結行。
這樣的惡業在我們內心幾乎就從來沒有停歇過,所以我們應該能夠想象到自己的罪業有多麼深重。過去我們曾在無間地獄裏投生過很多次,如果不去控製自己內心的惡念,那麼在將來我們還會無數次的投生到那裏。
另外,出于貪欲想吃肉而去殺生,或者出于嗔恨心而去殺掉敵人,或者由于無明,認爲殺生是一種修煉而去殺生,像這樣由于貪嗔癡的起心動念而造作的業,總體來說都是惡業。
以身體來殺生、以言語來撒謊、想傷害衆生的心念,如此種種往昔所造作的一切罪業,我們都要分別深深的忏悔。
“分別”的意思是這樣來理解的,在梵文當中,“分別”的發音爲“巴熱提”,意思是“個別”、“第一”、“殊勝”等等,在這裏所指的意思是“個別”,因爲忏悔的時候要分清楚惡業的性質,分別、個別的來忏悔。這樣來忏悔的話,就能消除我們往昔所做的各種惡業,所以功德是無量的。
4、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在這裏,隨喜指的是對這樣的善業、對諸佛菩薩的福德心生歡喜。
“二乘”指的是聲聞和緣覺。緣覺指的是覺悟的聖者,是在上一個佛陀的法教已經寂滅,後一個佛陀的法教尚未誕生之間所出現的覺悟者。聲聞分爲有學和無學兩種,有學分爲預流果、一還果和不還果叁種;無學指的是羅漢們的所有善根和四種聖者。
衆生指的是因爲貪嗔癡而在輪回中不斷流轉的衆生。
隨喜在這裏主要指的是沒有任何的嫉妒心並且(對一切衆生、有學和無學的功德)發自內心的歡喜。對他人由于行善而得到的幸福,我們不僅不由衷的隨喜,反而在別人贊歎的時候,還容易生起嫉妒心,這都是來自于我們的無明。
如果我們能夠由衷的隨喜,隨喜的功德是無量的。佛陀在經文中這樣比喻:叁千大千世界的塵土,如果用秤來秤,也能秤出它的重量,但是,隨喜的功德無法衡量。
所以,隨喜是一種方便法,以這樣的善巧方便能讓我們快速得到更多的功德。一個人應該隨喜所有人所做的善業,如果長此以往,隨喜成了一種習慣,那我們的功德就會一天一天地往上增長。這樣,即使我們自己並沒有造作什麼善業,僅僅對他人的善行隨喜贊歎,也能得到相同的功德,所以這是一種善巧的積累功德的方法。
如果這樣的隨喜以菩提心來攝受的話,那麼這樣的功德就比真實造作這個善業的功德還要大。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對佛陀的功德隨喜的話,那麼隨喜的功德就不會超越佛陀的功德,因爲佛陀的功德已經圓滿。
5、請轉*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輪。”
“十方”和“世間”指的是一切衆生;“燈”指的是諸佛,因爲燈能驅除黑暗,在這裏比喻佛陀的法教能驅除衆生無明的黑暗。
“最初成就菩提者”指的是諸佛最初在菩提道上修行無貪著之心而證得佛果。
在證得圓滿菩提之後,有些佛住于涅槃之中,沒有馬上轉動*輪。如果我們出于悲憫利他的思想而請佛說法,轉動*輪,那麼佛陀的法教就能像明燈一樣驅除衆生無明的黑暗,從而利益到無量衆生,而諸佛轉動*輪後無量的功德,我們也都能得到。
(請轉*輪,可以使得我們自身能遣除謗法的障礙,生起大善根,能淨治我們謗法的業障。請佛說法,無量衆生在聽法後就能去惡從善,從而斷除煩惱、得證菩提,這一切無法衡量的利益都源于我們最初的勸請。因此勸請者將獲得廣大、無盡的福德。
在一切法中最殊勝、最稀有的法就是佛陀的正法。只有佛法才能令衆生離苦得樂。衆生的心是在光明中,還是陷于黑暗中,取決于佛陀是否轉動*輪。所以,轉*輪與衆生的命運息息相關,是對生命真正有效的拯救。
因此,不論自利、利他,離了轉*輪,再沒有更殊勝的方便之法,爲此,我們應發起請轉*輪的大願。)
6、請佛住世
有些佛是要進入涅槃而不住世的,祈請佛陀不要進入涅槃,或者祈請上師傳法,祈請上師長久住世,都同樣具有無量的功德。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進入涅槃的意思,是超越了痛苦,超越了由有漏的業力和煩惱聚集而成的五蘊,示現圓寂。
爲了能夠讓所有衆生得到暫時的和究竟的利益,我們應祈請示現進入涅槃的諸佛長久住世,那麼,住多長時間呢?佛的刹土是非常廣大的,佛刹土有多少微塵數,就有那麼多劫,所以是無量劫的時間。
我恭敬合十來祈請諸佛住世。由于我們祈請諸佛不入涅槃的緣故,諸佛利益衆生的功德我們都同樣能得到。
以上是七支供養當中的前六支,我們已經講完了。
以七支供養讓我們來迅速積累善根、消除業障、增長善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對于佛法,如果我們發心去實修,就不會有什麼難懂的地方,僅僅是實修七支供養,我們也能夠因此成就。
在七支供養當中,頂禮、供養、請轉*輪、請佛住世,這四種是積累善根的;忏悔是消除業力的;隨喜是增長善業的,回向也是增長善業的。大部分的密法儀軌,也都以七支供養來攝受。
二、爲了利他而把最後的分支所積累的善根做回向。
以前六支所積累的善根來回向。
此部分內容分叁:1簡要的回向;2詳細的回向;3總體的回向
1、簡要的回向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頂禮、供養、忏悔、請轉*輪、請佛住世、隨喜等,我們所積累的所有善根,哪怕是最微小的善根,也不能發心于其他的果報,應該爲了得到圓滿的佛果而回向。
這樣的回向,能夠讓已成熟的善根增上,因此,回向是一種重要的增長善根的方法。直貢·教巴仁波切說過:“二種資糧如意寶,若無圓滿之回向,欲求之果即難得,是故回向需鄭重。”
2、詳細的回向
共有16種:
(1)清淨意樂之願;
(2)不忘失菩提心之願;
(3)不染汙過患而于輪回中投生之願;
(4)利樂衆生之願;
(5)批精進盔甲之願;
(6)同修際會之願;
(7)依止善知識並令其歡喜之願;
(8)常見如來于彼供養之願;
(9)執持正法之願;
(10)得功德藏之願;
(11)趣入並嚴淨刹土之願;
(12)得不可思議力量之願;
(13)得淨所斷智慧之願;
(14)行諸佛事業之願;
(15)隨學諸佛菩薩之願;
(16)總體的發願
(稱那論師等過去的智者們曾經把《普賢行願品》裏面的詳細回向這部分內容的十種內涵分爲十六類來講,他的攝頌裏面說“意樂不忘菩提心,不染利樂批盔甲,同修際會依止師,面見如來持正法,得無盡藏及趣入,力與實修諸事業,隨學諸佛及總括。”)
本…
《普賢行願品講解(阿貝仁波切·講解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