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P3

  ..续本文上一页被称为《圣普贤行愿王》。

  “圣”的意思如果从其内涵来讲的话,指的是真实了悟一切法之本性的人,指的是脱离了凡夫的境地,到达了一个较高境地的人,在这里就是指的普贤菩萨。

  另外,如果从《圣般若八千颂》之类的经文方面来讲的话,是指如来法教的经典。因为此类经典超越了其他的论点,所以称之为“圣”。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解释都可以。

  至于“贤善之行”,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有多处都提到过,在这里指的是菩萨的行为。所有菩萨的行为也就是普贤菩萨的行为,所以,称之为“贤善之行”没有任何矛盾。

  在普贤菩萨的诸多事业中,他是以“愿”著称的,所以称此经为“愿”。“愿”本身是希望达到某种希求的一个心愿,比如希望得到佛的果位等等。在其他经典里面主要是指“欲”和“造作思”。

  弥勒菩萨也说过:“诸位菩萨之发愿,乃为欲与造作思。”

  “欲”是一种心所(自力能见对各自对境事物特殊属性之心所生法),想达到某种境地的想法就是欲;“造作思”也是一种心所,是令我们想到某种对境的念头,或者是牵引我们到某种对境上的一种心念。

  跟随这两种主要心所的还有很多其他心所,以欲为主的心和心所被称为“愿”。

  总体来说“愿”分为发愿和回向两种,发愿是总体,回向是其中一部分。

  发愿时不依善恶,有善的发愿,而有的发愿却不一定是善的。但是回向却一定是针对某种善业,而且此善业是希望得到某种果报的因。因此,回向的内涵里就包含了发愿的部分。

  也有些人说回向和发愿是不同的,比如“以此功德愿证佛自性”以及“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诸如此类,以一定的功德来希望得到某种果报并做发愿的就是回向。而发愿不一定是基于某种善业,比如祈求世界和平、五谷丰登之类,都属于发愿的一种。

  如果从把发愿和回向分别阐释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普贤行愿品》属于回向的一种,因为在经文中有“回向众生及佛道”,这是把某种善业做为一种因来做回向的。

  那么什么是“王”呢?在这里是把《普贤行愿品》比做王者,就好像一个大的王国领域内有许多诸侯一样,在此经文当中包含了诸多发愿的经文,因此又称之为“愿王”。

  三、为趣入此经而顶礼本尊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是译师们为了消除在翻译经文中出现障碍等原因而加入的内容。为什么在这里称文殊菩萨为“文殊师利童子”呢?因为此经也是文殊菩萨的觉悟,(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而文殊菩萨示现过八岁童子之相来度化众生,所以称之为“童子”。

  第二章、论义

  此部分内容分三:一、以七支供养的前六支来积累回向的善根;二、为了利他而把最后的分支所积累的善根做回向;三、详细解释回向。

  一、以七支供养的前六支来积累回向的善根。

  内容分为六支:1顶礼支;2供养支;3忏悔支;4随喜支;5请转*轮支;6祈请住世支。

  1、顶礼支:分两部分来讲:

  (1)略说:

  经文中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这里指的是总体的、不分身语意的顶礼,此外还有细分身语意的顶礼,我们下面会详细来讲。

  “十方”指的是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加上上和下,共十个方位,“所有十方世界中”,意思是在这样十方尽所有的世界里;

  “三世一切人师子”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诸如来,以人的形象示现,因为诸如来没有畏惧,能像狮子王摧伏群兽一样制服一切外道,因而是我们顶礼的对境。

  那么,我们如何顶礼呢?我们应该以清净的身口意来顶礼。在这里,清净指的是由于发自内心的虔信,而做身体的礼拜和语的恭敬。

  (2)详说

  如果详细来讲顶礼的话,可以细分为身、语、意三方面的顶礼。

  我们先来讲身的顶礼: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由于对《普贤行愿品》生起信心而产生巨大的力量,降服了我们对诸佛无法生起信心的烦恼。

  我们虽然尚不能亲见诸佛,但是对于十方三世诸佛的真实存在,应该从内心深信不疑。我们顶礼的身体也不仅仅是此生的这一个身体,而是很多的身体。

  有多少身体呢?诸佛菩萨居住的净土不可思议,就像微尘的数量一样多,有多少的微尘,就有多少身体。我们在顶礼的时候要观想如此多的身体,一起在恭敬顶礼诸佛。

  七支供养是我们积累福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顶礼的时候,从我们顶礼的足下一直到黄金地基,这之间有多少数量的尘土,我们就能够得到如此多数量的善趣身,还可以得到善趣国王的身体等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顶礼来得到。

  另外,在经文中曾说过,仅仅是口诵一句“顶礼诸佛”,也可以得到诸多善趣的身体,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现在我们来讲意的顶礼:

  

“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尘”在这里指的是最微小的尘土。有一些小乘的观点认为这样最微小的尘是“无方分极微尘”,也就是再也没有办法把微尘分割成有方向的微粒,是指极其微小的尘土,也就是最微小的尘土。

  在佛的净土中有多少这样的微尘,就会有多少诸佛。在一粒这样最微小的尘土上,有无量刹尘数的佛。

  佛陀的净土不是我们所能够想象到的一个有限的地域,而是广大到不可思议。所以,佛刹土中微尘的数量,是我们无法比喻也无法衡量的。我们在顶礼的时候,心里要观想,在我们前方的虚空法界中,充满如此不可思议数量的诸佛菩萨。

  下面来讲语的顶礼: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词,

  

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在般若经中说,对于佛的礼赞可以分为歌颂、承事和颂扬。

  歌颂的意思是称颂比较小的功德;承事指的是宣说中等的功德;颂扬指的是宣说大的功德。

  在这里,对于佛的功德是用歌颂和颂扬的方式来礼赞的。歌颂和颂扬的含义有必要分清楚,颂扬主要侧重于功德的方面。

  我们所颂扬的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假使让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来赞美凡夫的功德,不用花多长时间就很容易说完了;而颂扬诸佛的功德时,无论是一个菩萨还是智者,都永远无法把佛的功德说完。就像一个人往东方走,即使走出七由旬的路程,到东方的距离还是没有缩短,因为虚空无量无边,没有东西远近的分别。(佛的功德就是这样无量无边。)

  把佛的功德这样来比喻的话,那么佛的功德是无尽的、广大的,所以称之为“功德海”。

  歌颂是以有韵律的唱诵方式来进行赞美:高昂的、低柔的、粗犷的、细腻的等等,以如大海一样无量的各种音律来歌颂佛的功德,这就是语的顶礼。

  顶礼不仅能积累无量的功德,也能消除累世的业力,尤其能消除因傲慢而引起的烦恼罪障。

  我们很多人都傲慢心重,自以为是,长此以往,就容易造很多业。其实真正的智者往往都是谦恭的,面对众人时,我们应该想到自己其实是最低劣的,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以顶礼来对治我们的傲慢心。

  2、供养支

  在七支供养里面,越往后面功德越大:比如供养比顶礼殊胜,忏悔比供养殊胜,在七支供养中,排在最后的“回向”最为殊胜。

  供养分为有上的供养和无上的供养两种,和无上的供养相比,有上的供养还是有欠缺的。

  (1)有上的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蔓,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在这段经文里,“最胜”指的是供养物没有沾染罪业,或者是没有因恶业而来,比如说采集鲜花时没有伤害任何其他生命;

  “华”指的是莲花等各种鲜花;“蔓”指的是用各种绿松石、珊瑚等宝石或者鲜花做成的花串。这里的“供养”可以指实际的供养,也可以观想为这样的供养遍布虚空。

  “伎乐”在这里指的是,各种乐器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花和蔓是供养给诸佛菩萨身体的,伎乐是供养给诸佛菩萨听觉的。

  “涂香”指的是用檀香等各种香做成的香,可以涂抹在心间或者身体上。所供养的“伞盖”,是用黄金做成的伞柄,华盖是用绫罗做成,坠饰着各种宝石。像这样的伞盖、宝幢和飞幡等是供养在佛的头顶上的。

  酥油灯、能发光的宝石以及日月等是以光明来供养佛的眼睛的,“末香烧香”指的是用火烧才能发出香味的香,是供养佛的嗅觉的。

  在供养时,要观想我们在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中无量的诸佛。“最胜衣服”指的是三法衣等殊胜的衣服,是供养佛身的。

  “最胜香”指的是不用烧就能自然散发香味的香,比如藏红花、沉香等,以及用上等布料做成香囊。

  诸多的供养物排列整齐庄严,堆积成堆,高如须弥山一样,都供养给诸佛。在我们做仪轨时,首先要在供桌上陈设供养物,然后观想供养物遍布在虚空中。

  因为所有造作都是以心为主,所以这样的观想和真实供养没有任何区别。是否这样来观想,供养的功德大不相同。

  (2)无上的供养: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