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前面所说的鲜花等供养物,都是因有漏的业力和烦恼形成的,是有上的供养。
而在这段经文中所说的“供养”指的是无上的供养,是由诸菩萨的禅定和愿力而来,因此是无漏的,是无上的供养。
在这段经文中,“广大”指的是这些供养物遍布虚空法界,是由胜解信而做的供养。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这两句是顶礼和供养的结尾。“普贤行”在这里指的是普贤菩萨供养的行为,什么是普贤菩萨的供养呢?由普贤菩萨的心间发出光,幻化出不可思议的供养物,来供养十方诸佛。因为我们对普贤菩萨的供养生起信心的力量,我们自己的心间也发出光芒,无量的供养物遍满虚空,以此来顶礼和供养诸如来。
在经文中说,对佛陀供养一枝花的功德,也能够让我们投生善趣。诸佛菩萨是殊胜的供养处,因此供养不会是没有意义的供养,对我们会有巨大的利益。
虽然佛陀没有在我们面前真实示现,但是如果我们以观想来做供养,并且内心没有任何分别,那么供养的功德没有不同,我们必须要具备这样的信心。如果佛陀真实出现在面前我们所做的供养和观想的供养还有区别,就说明我们对佛陀还没有生起足够的信心。
一旦我们深信佛陀的智慧没有障碍,遍知一切,那么我们就会相信,心里的供养和真实的供养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3、忏悔支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在这里,忏悔指的是,对往昔所造作的罪业感到后悔,并且生起从此再也不去造作这样罪业的心;
发露忏悔指的是,不仅在心里这样去想,而且忏悔的心还要通过嘴说出来,或者用肢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这两种忏悔的功德各不相同。首先,发露忏悔能让我们往昔所受持的戒律保持清净,并阻止恶业的增长;如果我们的忏悔之心没有发露,那么所造作的恶业每天都会翻倍的增长。
一个造作了恶业的人,即使嘴上并没有说出自己造作恶业的事实,而仅仅说一句:“我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那么这样的发露也能阻挡恶业成倍的增长,所以,发露忏悔非常重要。
仅仅是内心的忏悔而没有发露的话,虽然也能清净我们的罪业,但是这样的清净并不能完全消除罪业的种子,只能让我们暂时不遭受这种果报带来的痛苦。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没造什么罪业,仅仅是我们内心深处时时生起的恶念而造作的无量恶业,都足以让我们下无间地狱。比如,堕地狱的因是嗔恨心,因嗔恨心而对他人粗语相对,并且洋洋自得,那就具备了下地狱的前行、正行和结行。
这样的恶业在我们内心几乎就从来没有停歇过,所以我们应该能够想象到自己的罪业有多么深重。过去我们曾在无间地狱里投生过很多次,如果不去控制自己内心的恶念,那么在将来我们还会无数次的投生到那里。
另外,出于贪欲想吃肉而去杀生,或者出于嗔恨心而去杀掉敌人,或者由于无明,认为杀生是一种修炼而去杀生,像这样由于贪嗔痴的起心动念而造作的业,总体来说都是恶业。
以身体来杀生、以言语来撒谎、想伤害众生的心念,如此种种往昔所造作的一切罪业,我们都要分别深深的忏悔。
“分别”的意思是这样来理解的,在梵文当中,“分别”的发音为“巴热提”,意思是“个别”、“第一”、“殊胜”等等,在这里所指的意思是“个别”,因为忏悔的时候要分清楚恶业的性质,分别、个别的来忏悔。这样来忏悔的话,就能消除我们往昔所做的各种恶业,所以功德是无量的。
4、随喜支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在这里,随喜指的是对这样的善业、对诸佛菩萨的福德心生欢喜。
“二乘”指的是声闻和缘觉。缘觉指的是觉悟的圣者,是在上一个佛陀的法教已经寂灭,后一个佛陀的法教尚未诞生之间所出现的觉悟者。声闻分为有学和无学两种,有学分为预流果、一还果和不还果三种;无学指的是罗汉们的所有善根和四种圣者。
众生指的是因为贪嗔痴而在轮回中不断流转的众生。
随喜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没有任何的嫉妒心并且(对一切众生、有学和无学的功德)发自内心的欢喜。对他人由于行善而得到的幸福,我们不仅不由衷的随喜,反而在别人赞叹的时候,还容易生起嫉妒心,这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无明。
如果我们能够由衷的随喜,随喜的功德是无量的。佛陀在经文中这样比喻:三千大千世界的尘土,如果用秤来秤,也能秤出它的重量,但是,随喜的功德无法衡量。
所以,随喜是一种方便法,以这样的善巧方便能让我们快速得到更多的功德。一个人应该随喜所有人所做的善业,如果长此以往,随喜成了一种习惯,那我们的功德就会一天一天地往上增长。这样,即使我们自己并没有造作什么善业,仅仅对他人的善行随喜赞叹,也能得到相同的功德,所以这是一种善巧的积累功德的方法。
如果这样的随喜以菩提心来摄受的话,那么这样的功德就比真实造作这个善业的功德还要大。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对佛陀的功德随喜的话,那么随喜的功德就不会超越佛陀的功德,因为佛陀的功德已经圆满。
5、请转*轮支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於无上妙*轮。”
“十方”和“世间”指的是一切众生;“灯”指的是诸佛,因为灯能驱除黑暗,在这里比喻佛陀的法教能驱除众生无明的黑暗。
“最初成就菩提者”指的是诸佛最初在菩提道上修行无贪着之心而证得佛果。
在证得圆满菩提之后,有些佛住于涅槃之中,没有马上转动*轮。如果我们出于悲悯利他的思想而请佛说法,转动*轮,那么佛陀的法教就能像明灯一样驱除众生无明的黑暗,从而利益到无量众生,而诸佛转动*轮后无量的功德,我们也都能得到。
(请转*轮,可以使得我们自身能遣除谤法的障碍,生起大善根,能净治我们谤法的业障。请佛说法,无量众生在听法后就能去恶从善,从而断除烦恼、得证菩提,这一切无法衡量的利益都源于我们最初的劝请。因此劝请者将获得广大、无尽的福德。
在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稀有的法就是佛陀的正法。只有佛法才能令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的心是在光明中,还是陷于黑暗中,取决于佛陀是否转动*轮。所以,转*轮与众生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对生命真正有效的拯救。
因此,不论自利、利他,离了转*轮,再没有更殊胜的方便之法,为此,我们应发起请转*轮的大愿。)
6、请佛住世
有些佛是要进入涅槃而不住世的,祈请佛陀不要进入涅槃,或者祈请上师传法,祈请上师长久住世,都同样具有无量的功德。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进入涅槃的意思,是超越了痛苦,超越了由有漏的业力和烦恼聚集而成的五蕴,示现圆寂。
为了能够让所有众生得到暂时的和究竟的利益,我们应祈请示现进入涅槃的诸佛长久住世,那么,住多长时间呢?佛的刹土是非常广大的,佛刹土有多少微尘数,就有那么多劫,所以是无量劫的时间。
我恭敬合十来祈请诸佛住世。由于我们祈请诸佛不入涅槃的缘故,诸佛利益众生的功德我们都同样能得到。
以上是七支供养当中的前六支,我们已经讲完了。
以七支供养让我们来迅速积累善根、消除业障、增长善业,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对于佛法,如果我们发心去实修,就不会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仅仅是实修七支供养,我们也能够因此成就。
在七支供养当中,顶礼、供养、请转*轮、请佛住世,这四种是积累善根的;忏悔是消除业力的;随喜是增长善业的,回向也是增长善业的。大部分的密法仪轨,也都以七支供养来摄受。
二、为了利他而把最后的分支所积累的善根做回向。
以前六支所积累的善根来回向。
此部分内容分三:1简要的回向;2详细的回向;3总体的回向
1、简要的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顶礼、供养、忏悔、请转*轮、请佛住世、随喜等,我们所积累的所有善根,哪怕是最微小的善根,也不能发心于其他的果报,应该为了得到圆满的佛果而回向。
这样的回向,能够让已成熟的善根增上,因此,回向是一种重要的增长善根的方法。直贡·教巴仁波切说过:“二种资粮如意宝,若无圆满之回向,欲求之果即难得,是故回向需郑重。”
2、详细的回向
共有16种:
(1)清净意乐之愿;
(2)不忘失菩提心之愿;
(3)不染污过患而于轮回中投生之愿;
(4)利乐众生之愿;
(5)批精进盔甲之愿;
(6)同修际会之愿;
(7)依止善知识并令其欢喜之愿;
(8)常见如来于彼供养之愿;
(9)执持正法之愿;
(10)得功德藏之愿;
(11)趣入并严净刹土之愿;
(12)得不可思议力量之愿;
(13)得净所断智慧之愿;
(14)行诸佛事业之愿;
(15)随学诸佛菩萨之愿;
(16)总体的发愿
(称那论师等过去的智者们曾经把《普贤行愿品》里面的详细回向这部分内容的十种内涵分为十六类来讲,他的摄颂里面说“意乐不忘菩提心,不染利乐批盔甲,同修际会依止师,面见如来持正法,得无尽藏及趣入,力与实修诸事业,随学诸佛及总括。”)
本…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