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P5

  ..续本文上一页身,在印度和藏区的论著当中,对于《普贤行愿品》有五种解释,分别是龙树菩萨、世亲菩萨、称那论师、庄严贤以及释迦亲友所著,其中释迦亲友的论著解释是最详细的。

  (1)清净意乐之愿,此处分三部分内容:A、供养诸佛之愿;B严净刹土之愿;C利乐有情众生之愿。

  A、供养诸佛之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过去诸如来”指的是如迦叶佛一样已经示现涅槃的那些诸佛,“现在十方佛”指的是如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一样的十方刹土中的现在诸佛,我们应为了自利利他在过去现在诸如来面前而做供养。

  对于还未证得佛之境地的诸菩萨,我们发愿他们能在菩提道上次第修行,急速积累福慧二资粮,从而于未来证得佛的圆满境地,我也要跟随他们次第修行,这就是清净意乐之愿。

  B、严净刹土之愿: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为什么叫“严净刹土”呢?对于诸菩萨来说,他们修行的三种重要方式是圆满、成熟和净治。

  圆满指的是,发愿圆满;

  成熟指的是,让众生成熟。比如佛陀在转*轮的时候,很多弟子都急速证道。那么将来自己成佛的时候,也同样会令众生急速证道,让众生成熟指的就是为这样的圆满证悟而提前做准备;

  净治指的是,将来成佛时,自己的净土就有如极乐净土一样庄严广大,因此现在就要开始净治。

  般若经中说,真正的实修严净刹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的,那么严净刹土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以发愿来实修。

  因此,在《普贤行愿品》中,大部分内容是讲圆满、成熟、净治这三种重要的实修方式的。其中,净治分为净治器世界和净治情世界两种:

  净治器世界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所有十方刹土广大不可思议,清净庄严,没有荆棘、没有戈壁、非常平坦。刹土中的众生不会造作恶业,没有烦恼。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器世界。总的来说,我们发愿十方世界就如极乐净土那样广大庄严。

  净治情世界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菩提树王指的是如金刚座那里的菩提树,我们应发愿在这样的菩提树下,没有凡夫,围绕着的都是诸佛菩萨。

  C、利乐有情众生之愿: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们发愿十方所有有情众生都能够暂时远离身心的忧患,恒常安乐。而究竟的发愿是,愿众生的心符合如来法教,获得修持甚深正法的利益,灭除一切无明的烦恼。

  (2)不忘失菩提心之愿分为两种:A、具足顺缘之愿;B、断除违缘之愿。

  A、具足顺缘之愿 分为:(A)常得出家之愿;(B)修持净戒之愿;(C)以各种语言传法之愿;(D)勤修善业之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A)常得出家之愿

  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菩提心就无法证得佛陀的所有功德,因此,如果此生常发菩提心,念念不忘,就会成为一种串习,对我们的生生世世都会有很大利益。

  不忘失菩提心指的是实修“成就宿命、常得出家、修持净戒、勤修六度”这四种因并断除违缘。

  “菩提修行”指的是,即使流转于五道之中,也不忘失宿命,要为了成就菩提道而修学菩萨们的行为,即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

  即使我们不记得前世如何,但因为过去发过菩提心的缘故,也能生起菩提心,就像国王根学等人一样。因此,恒不忘失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我们应恒常发愿,在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出家而修行。

  (B)修持净戒之愿

  当我们在轮回中换了一个身体时,容易失去菩提心,不持守清净的戒律也是失去菩提心的因。如果我们随学于诸佛菩萨,因为发起菩提心而圆满了持戒等诸行,就不会失去菩提心。

  在这里,诸行指的是六度,在六度当中,尤其是指持守清净戒律。那么,持守什么样的净戒呢?净戒具有下述四种特点:无垢、清净、常不坏失、无过患。

  “无垢”指的是不染污业的烦恼。比如,仅仅为了此生的利益而持守戒律,就是有垢的,我们应该放弃这样的发心。

  如仲顿巴大师讲的那样,有人问他:“我应如何来观修呢?”他回答说:“把观修这个念头放下。”那人又问:“是否我应该来顶礼呢?”仲顿巴大师回答说:“把顶礼的念头也放下。”那人不解:“我到底应该如何来做?”大师说:“你要把利益此生的所有念头全部放下。”

  至尊扎巴坚赞也是这样说的:“为了此生的利益而持戒等念头都要放下。”

  为了小乘的自我解脱而持守戒律,就是不清净的,我们不应该这样。所以,“清净”指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持戒。“常不坏失”指的是,身体和行为没有违犯四根本戒。

  为了来生能够得到投生于善趣的异熟果而修持,就属于有过患的修持。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持戒,就是无过患、无穿漏的修持。

  愿我们能够持守具有上述四种特质的戒律。

  (C)以各种语言传法之愿

  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三个因素,是发愿能够生生世世以各种语言来传法。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仅仅以一种语言,无法行广大的利生事业,因此,必须要精通各种语言。念到这里时,应当发愿:对天龙、夜叉、鸠槃荼、人与非人等各类众生,我都要生生世世以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妙法。

  (D)勤修善业之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不忘失菩提心的第四个因是,清净勤修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

  在这里,“清净”指的是身口意的调柔,“勤修”指的是,以欢喜心而恒常不断地娴熟于修行六度,这都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失菩提心的发愿。

  B、断除违缘之愿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我们会有来生不能忆起菩提心的诸多违缘,比如,四种黑法(1欺骗应供处也就是上师三宝;2让众生对行善业生起后悔心;3诽谤上师三宝;4隐藏自己的过患,彰显自己的功德),这四种黑法是菩萨的根本堕罪。

  这些堕罪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它们对生起菩提心会形成严重的障碍。比如,现在我们想行善业,却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行善之心,或者,想修学佛法却无法接触明白深奥的教义,这就是因为有罪障的原因。

  如果没有罪障违缘的话,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契入正法当中。所以,消除业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发愿能够把所有障垢全部灭除,没有一点余留。

  (3)不染污过患而于轮回中投生之愿

  由于业力和烦恼的推动,我们在轮回之中不断投生,经历无穷无尽的痛苦,被业力紧紧束缚,没有一点自由。

  菩萨已经断除了这些过患,因利益众生的愿力,出于悲心而投生于轮回之中。我们也应该像菩萨一样,发愿为了利他而在轮回中投生。

  

“於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要想从轮回世间得到解脱,就要彻底断除有漏的善与恶的业力,以及贪欲等一切烦恼。

  我们虽然没有行恶业,但是一些魔障也能把我们拉到恶道当中,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魔境”。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诸魔之造作,为令堕恶道。”诸魔就是为了把众生拉入恶道之中,而菩萨已经远离了业力的烦恼和诸魔的侵害,不是由于业力和诸魔的力量,而是由于悲心于天道等五道之中投生。

  我们应该发愿像菩萨那样,于轮回中投生而不染污轮回的过患,犹如莲花生于水中而不沾染水滴;又像日月没有任何阻碍于天空运行普照万物一样,于轮回中流转而利益无量众生。我们也愿如菩萨这样在轮回中能利益无量众生。

  (4)利乐众生之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众生乐,

  

如是经於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们发愿,在佛刹微尘数的无量劫中,在十方世界没有穷尽的广大世界中,都能够拔除众生一切恶道的痛苦,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无上安乐。

  (5)批精进盔甲之愿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於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诸菩萨通过随顺众生等方式来圆满自己的菩萨行。在这里,随顺众生指的是,随顺众生的身和语的行为。

  例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去执掌国政、和王妃成亲并生下太子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随顺世间人,这样的做法就是有意义的。

  “普贤行”在这里指的是给众生传法。

  我们发愿,在未来无量劫中,都要恒常修习圆满菩萨行、随顺众生和给众生传法这三种事业。

  在这里,我们提到了菩萨行和普贤行,这两者的含义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菩萨的行为。

  如果分开来理解的话,也可以分别来解释,菩萨行积累的是智慧的资…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