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P6

  ..续本文上一页粮,普贤行积累的是布施等福报的资粮。这两种菩萨行分别相当于发国王式的菩提心和牧童式的菩提心。

  先自己成就佛果,然后再来度化众生,这样的发心就是国王式的发心,因为是主修空性的,所以这样能够积累智慧的资粮,急速成佛,这可以称之为菩萨行;

  牧童式的发心是令一切众生先脱离轮回,自己修菩萨的行为,安住于广大的菩提心中,通过传法、布施等积累福报的资粮,从而利益众生,这可以称之为普贤行。

  我们应该恒常修习诸菩萨的行为,从而成就无上圆满的菩提果位。

  (6)同修际会之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於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遇到善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要依靠同行菩萨的智慧。

  比如国王根帝说:“我有一个行为很不清净的朋友,我希望能够改变他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花费心思对他进行教育,但是我不仅没有能够改变他,反而自己也受到他的影响开始变得不清净。有一天,那个朋友请我吃了羊肉,结果一整天我都心情郁闷,感觉那个羊在自己肚子里走动。”

  所以,身边的同修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遇到习气很重的人就会不知不觉之间沾染他的恶习,遇到清净的道友就会受到良善的影响,身口意容易清净。

  我们的见解和行为与同行菩萨相同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不随学于菩萨,我们就容易造作诸多过患。相反,如果我们的发愿和行为能和菩萨一样同住,就会长久彼此受到好的熏染,对我们都是有利益的。

  我们是修菩萨行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发愿,希望生生世世能和同行菩萨常相遇,自己的身口意能够和他们同等,一起修学菩萨的行愿。

  (7)依止善知识并令其欢喜之愿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於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益我善知识”指的是,因为想利益我而帮助我的、给我传法的善知识。

  “显示普贤行”指的是善知识们为我显示普贤菩萨的行愿,为我开示大乘法教,指引我到普贤行这样的大乘道中。

  我们应该发愿,能够常遇这样的善知识并一心依止,不让他们对我产生厌烦,希望自己能够令他们常常生起欢喜心。

  格西敦巴说:“我常发誓,把这些同修以及善知识当做自己的本尊来赞颂和供养,不对他们产生任何邪见和辱慢之心,愿上师和善知识恒常欢喜。”

  (8)常见如来于彼供养之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於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我们应这样发愿:愿能恒时亲见被众菩萨围绕的诸怙主,并在他们面前献上如虚空般广大的供养,即使是尽未来际劫每一刹那都做供养,也没有丝毫厌烦。

  (9)执持正法之愿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诸佛微妙法”指的是佛陀所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经。

  “愿持”指的是发愿对佛陀的法教闻思,并为他人演说,最终以实修来受持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指的是,菩萨的所有行为以传法的方式来显示,从而让众生了知什么是菩萨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指的是,净治诸菩萨的所有行为。

  行为也有好的以及不好的许多种,比如我们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也会形成有垢的善业或者无垢的善业,刚开始行善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到完全清净,但是逐渐地会越做越好,自私自利的心态也会逐渐减少。

  我们应该发愿对于佛陀的无上妙法,在尽未来劫的时间当中,都能够受持实修,光显菩萨的一切行为。

  (10) 得功德藏之愿

  

“我於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为了救度众生而在一切三有的轮回当中受生时,希望我们得到恒时没有穷尽的福、慧二资粮。

  福报的资粮指的是布施、持戒和忍辱,智慧的资粮指的是禅定和智慧。

  方便在这里指的是发菩提心,智慧指的是了知无我的智慧,禅定指的是虚空藏三摩地,解脱指的是八解脱(八种脱离神变障碍之定:有色观色定,无色观色定,净色定,四种无色定和灭尽定)或者是三种解脱,在这里,解脱指的是菩萨不共的解脱,也就是无障碍的大悲解脱。

  总之,我们发愿在三有中受生时,所修的福智没有穷尽,得到如上所述的无尽的功德宝藏。

  这个发愿是希望在自他的相续当中,能够得到凡夫菩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功德。

  喋雄仁波切说:“获诸无尽功德藏,指的是登地以上菩萨的发愿。”他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论中说,得到登地果位的时候,才刚刚能够得到功德藏。

  《普贤行愿品》中,从“一尘中有尘数刹”一句开始以下的发愿,指的是,希望能够受用从登地到十地菩萨所有的功德。

   如果把发愿分开来解释的话,可以分为愿受用菩萨的功德和愿得到佛果两种。首先,菩萨分为圣者和凡夫两种,下文主要是指愿得到登地菩萨的功德。在一些印度的注释中,如果把这十六段回向的内容分开的话,第十一段内容被称为“超越佛的行为并趣入佛刹之愿”,在圆满、成熟和净治三种事业当中,这属于“成熟众生”的内容。

  (11)趣入并严净刹土之愿,此部分为八种趣入:

  A、趣入证见法界之愿: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在每一个极微小的尘土中,有无量尘数的刹土,每一个刹土中,都有不可思议数量的诸佛,每一位佛陀都被众菩萨围绕而住。

  为了能够行菩萨行、做供养以及听闻无上甚深妙法,我发愿自己能够得以证见这样的法界。

  B、趣入佛刹之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每一个极小微尘中,都有佛刹微尘数的无量诸佛安住,在十方刹海的每个如毛端那么小的地方,刹那间显现过去、现在和未来如刹尘数无量的诸佛和佛刹土。

  刹那间是形容非常短暂的时间。一个没有病患的常人,一弹指间可以分为六十四个刹那,这也只是比较粗的计算,细算的话,穿过一个微尘的时间即是一刹那。

  我们发愿在这样的一刹那间,能够进入如此不可思议的大海般深广的境界,即使历经大海般无量的劫数也要恒常修行。

  C、趣入佛语之愿

  这里是发愿趣入佛语,也可以称之为趣入佛的行境之愿,什么是佛的行境呢?这里是指佛陀不共的事业。我们发愿能够趣入佛的行境之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佛语有很多分支,如果是凡夫之语,就只能有一个分支,或者能粗或者能细,没有办法兼得。

  而佛陀发出一种声音,就有大海般无量的分支,比如(同时具有)柔和、美妙、远播等等(各种特质)。平时我们在讲佛语的分支时,说有六十种,这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而已。

  “一切如来语清净”,指的是佛语的每一个分支都清净无过患;

  “一言具众音声海”,指的是,诸佛语言的分支如大海般深广。

  这以上两句讲的是佛语的清净和分支深广这两种功德。

  “随诸众生意乐音”,我们凡夫在说话的时候,除非是听错了,否则听者只能听到他讲的一种内容,而佛讲法时,能随顺诸众生的各种意乐,使各种众生都能随自己的根基生起各自的理解。

  比如,在《丹珠尔》里面有三种《父子合集经》,这是因为当时佛陀开示了此法教之后,有三种不同根基的弟子执持此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录,从而有了三种不同版本的《父子合集经》。

  我们应该发愿自己能够趣入佛语并且像佛陀那样能为广大众生以无碍辩才宣说妙法。

  D、趣入转*轮之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於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诸佛转动了各种内容的妙*轮,诸佛转*轮的妙音如无尽的虚空般浩瀚。

  因为佛陀的事业永远没有穷尽,仅仅是佛陀的一句法教,内容也是不可思议的深广。即使是由一个善于宣说的人去不停地说,由一个擅长思考的人去善加思考,也无法完全表达和理解。所以这里用“无尽语言海”来形容佛转动*轮的语言。

  那什么是“理趣”呢?就是佛以种种方便来宣说说种种法门,在某一时间针对各种有情的意乐,一说此法就能令其趣入佛陀法教的真理。

  我们要发愿能够以自己甚深智慧的力量趣入佛陀转*轮的语言之中。

  E、趣入一念入诸劫之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进入未来的一切劫,本来是需要逐渐次第而入的,但是由于佛的神通之力,可以在一刹那之间进入,愿我们能像佛陀那样于刹那间进入未来一切劫。

  对于佛陀来说,很多劫都可以总集于一念之间。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念之间的时间连一整个刹那的时间都不到,仅仅是一刹那的一部分那么短。就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诸佛都能进入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一切劫。

  总的来说,佛陀能够把一个劫转化为一刹那,愿我也能如…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