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念劫圆融。
喋雄龙日活佛说过:“哪怕仅仅在供一次曼扎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这样想,所谓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外在的概念,而是由于我们的分别心来判断的,所以,我们应该生起这样的勇气,深信多劫的资粮其实可以通过当下仅仅供一次曼扎就能圆满,这样的话,我们哪怕供一次曼扎也能圆满广大的资粮。”
在这里,我们应该断除凡夫的疑惑。
从客观上来讲,一个微尘上就存在着尽微尘数的世界,这个所谓的微尘是非常细小的,即使在这样微小的尘土上,也有着等同于尽微尘数的刹土和诸佛,这样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很难理解。
因为佛的刹土和诸佛没有变小,微尘也并没有变大,三世也圆融于一刹那的时间里。
一刹那和一劫是两种非常矛盾的概念,在形容时间长短的的时候,有极大的差异。那我们如何来理解呢?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佛的神通之力,就可以理解这样的概念了。
在《入中论》中这样讲过“微尘未大,世界也未小”。《赞颂威德经》中也说过“一尘中之世间主”,这些内容说的不仅仅是神变。喋雄龙日活佛说,这是诸法的本性。那么一切法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
任何事物在客观上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大或小之类的分别,所谓的大小就是来自我们的分别心。因此,了悟无大小的本性,就能理解一个微尘上也存在着无量的世界的真理。
在道果法当中,所谓的“伺察无过患的矛盾”指的是,在一个凡夫的概念中,虽然是有矛盾的,但是从事物的本性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矛盾的,时间和空间都无一例外。
所谓的时间长短来自我们的分别心,实际上时间本身并没有长短之分。因此,在本性上,一刹那和一劫也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证悟了空性的诸佛,一个刹那和一劫、一个微尘和尽微尘数的世界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在中观的理论中,所谓的大小是缘起,所以一切事物本无自性。比如,一只布谷鸟,我们无法形容它的大与小,因为如果把它和房子来对比,它就是小的,拿它和蚂蚁来比,它就是大的,而同一个布谷鸟并没有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大和小是由于对比而产生的。
再比如,一卡指的距离,如果和长来对比它就是短的,如果和短来对比它就是长的,因此,这其实都是由于对比而产生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大小长短的区别。
还有,米拉日巴大师钻进牛角时,尊者并没有变小,牛角也没有变大。当时,他对惹琼巴说:“如果你要跟随我并和我一样的话,就来这里,这里有宽广舒适的空间。”
还有,香贡巴大师是萨钦的上师,当时萨钦在他面前接受道果法,将近圆满的时候,由于修密的弟子对上师的信心极为重要,为了让弟子生起这种信心,香贡巴大师示现了种种神通。
当时他居住在定日地区,示现神通的时候,他以跏趺坐占据了整个山谷,山谷并没有变小,而他的身体也没有变大,这也说明了实际上山谷和人并没有大小宽窄的区别。
如果真实了悟这些道理,我们也可以做到这样。荣松班钦也说过:在一个小小的镜子里面可以显示很大的影像,虽然在镜子里并没有内外的层次之分,但是可以从镜子里显示有层次的空间感。
空间概念如此,时间也一样。比如心情舒畅的时候,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而特别疲惫的时候,就感觉时间非常漫长。
此外还有失眠者的夜晚、疲累者的旅程等等,在他们的感觉中,时间和空间就和平时不一样。另外,一个人在一刹那的梦境中,也可以梦到多年的经历等等。
所以,时间和空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长短大小的概念。
F、趣入诸佛行境之愿
“我於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愿我能于一念之间现见三世一切善逝人师子,以如幻解脱的威力,常得趣入佛陀的行境中。
在这里,“如幻解脱”指的是普贤的解脱,那么什么是普贤的解脱呢?由于真实了悟一切法如幻境和魔术一样,从而能够圆融驾驭一念和一劫以及一个微尘和一个广大世界,于这样的状态而趣入佛的境界中,就是普贤的解脱。
喋雄活佛说:“住于如幻禅定中,一念圆融于诸劫,往昔所做诸事业,加持娴熟普贤行。”这也是在解释《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G、趣入严净佛刹之愿
“於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在一个极细微的毛端中,显现一切三世诸佛各自成佛的庄严宝刹,愿我能够证得这样的境地,所有十方微尘刹土,都得以趣入,愿我将来成佛的刹土也广大清净庄严。
H、趣入亲近未来诸佛之愿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我们不仅仅要对过去诸佛和现在诸佛示现的种种事业生起亲近之愿,还要把这种大愿无尽拓展。
未来诸佛犹如照亮世间的明灯,所以对于未来诸佛娴熟道的次第而成就佛果、转动*轮、进入涅槃等等所有的事业,我们也要欢喜赞叹,发愿在他们的刹土中,以神通之力来亲近、承侍,并于未来诸佛面前做广大供养而听法,从而使亲近诸佛之愿圆满无缺。
(12)得到不可思议力量之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下述各种力量都包含在不可思议力量的范围之内。
其中“速疾周遍神通力”指的是,在一念之间即能行走于十方世界的神通之力。
“力”指的是不会被所要断除的违缘摧毁。“普门”指的是大乘。为什么大乘被称为“普门乘”呢?因为大乘行者利益众生的方式有很多门径,所以大乘又叫“普门乘”。
我们应发愿能够得到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在讲“十力”的时候,“智行普修力”和“功德力”是要分开来讲的,在讲“九种力”的时候,是把它归为一种力的。
“智行普修”指的是长期实修菩萨的行为,“普覆大慈力”指的是愿众生得到利乐的心能够普遍覆照一切众生界。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胜福力”指的是,三时中由布施、持戒、观修等善业积累而成的福德力。
(“遍净庄严”不是指局部的净化和庄严,因为这种福德是依靠对一切众生作利益的贤善意乐而成就的,所以它能普遍地成就清净和庄严。)
“无著无依智慧力”指的是,没有挂碍、遍知一切的智慧之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慧指的是辨法的智慧,(也就是了知诸法实相);
方便指的是利用善巧的方式使得事情可以行得通;
定力指的是健行三摩地和虚空藏三摩地等九种禅定的力量;
“力”指的是不会被所断除的违缘摧毁。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积累功德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诸菩萨的功德是自然而然所积聚的,因为其所断除的违缘已经不能摧毁所积累的福德。
(什么是菩提力呢?就是于自相续中能具有速成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力量。“普能积集菩提力”就是指,实修积集一切能证大菩提的力量。)
以上所讲的九种力,是菩提力,也是佛的境地,称之为“力”,是因为其有很大的力量,包含了佛的三身和事业。
如果把以上内容总结为十种力也可以。总之,我们要发愿能够真实成办一切菩提力。
(13)、得净所断智慧之愿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里所说的“善业力”指的是有漏的善业。
有漏的善业是推动我们投生于善趣和恶趣的力量,我们应发愿这样的业力能够得以清净断除,愿(具足)摧灭一切烦恼的力量,愿(具足)降服魔王波旬等诸魔的力量。
那么,如何获得对治业、烦恼和诸魔的力量呢?愿我们通过圆满普贤诸行来获得这样的对治力。
(14)、行诸佛事业之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诸刹海”所说的刹土,不像我们所居住的世界,那里没有戈壁、荆棘、蚊虫,也没有像悬崖峭壁这类凶险之地,愿我们的刹土如极乐世界那样的广大清净庄严。
“众生海”指的是如大海般无量的众生,愿我们能够通过三种神变尤其是以讲法来普度这样的海量众生。
(三种神变指的是佛依身语意的事业利济众生所显现的三种神通变化,即神境神变、记说神变和教诫神变)
“善能分别诸法海。”
“诸法海”中的法,指的是如十二部经那样的“所知法”(教法),以及得到佛果那样的“所得法”(证法),愿我们能够以慧眼分辨诸法。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智慧海”指的是以了悟无我的无量智慧,使得从一地到佛地之间所有智慧能够生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愿我们能够使布施等海量的行为得以清净,这种行为不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而是菩提行。
“圆满一切诸愿海。”
“诸愿海”指的是菩萨们所发的无量数的大愿,愿我们能够圆满所有的菩提愿。
“亲近供养诸佛海。”
我们应该发愿能够(化身无数)在无量刹土的诸佛面前亲近承侍并做广大供养。
“修行无倦经劫海。”
我们应发愿,即使在大海般无量劫中,也能够毫无疲倦地去修行上述七种事业。
(15)、随学诸佛菩萨之愿
如果我们的发愿能够如佛的大愿一样,就一定会圆满…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