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解(阿貝仁波切·講解 堪布澤仁紮西·譯)▪P7

  ..續本文上一頁此念劫圓融。

  喋雄龍日活佛說過:“哪怕僅僅在供一次曼紮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這樣想,所謂的時間並不是一個外在的概念,而是由于我們的分別心來判斷的,所以,我們應該生起這樣的勇氣,深信多劫的資糧其實可以通過當下僅僅供一次曼紮就能圓滿,這樣的話,我們哪怕供一次曼紮也能圓滿廣大的資糧。”

  在這裏,我們應該斷除凡夫的疑惑。

  從客觀上來講,一個微塵上就存在著盡微塵數的世界,這個所謂的微塵是非常細小的,即使在這樣微小的塵土上,也有著等同于盡微塵數的刹土和諸佛,這樣的概念對于我們來說很難理解。

  因爲佛的刹土和諸佛沒有變小,微塵也並沒有變大,叁世也圓融于一刹那的時間裏。

  一刹那和一劫是兩種非常矛盾的概念,在形容時間長短的的時候,有極大的差異。那我們如何來理解呢?如果我們知道這是佛的神通之力,就可以理解這樣的概念了。

  在《入中論》中這樣講過“微塵未大,世界也未小”。《贊頌威德經》中也說過“一塵中之世間主”,這些內容說的不僅僅是神變。喋雄龍日活佛說,這是諸法的本性。那麼一切法的本性是什麼樣的呢?

  任何事物在客觀上其實根本就沒有任何大或小之類的分別,所謂的大小就是來自我們的分別心。因此,了悟無大小的本性,就能理解一個微塵上也存在著無量的世界的真理。

  在道果法當中,所謂的“伺察無過患的矛盾”指的是,在一個凡夫的概念中,雖然是有矛盾的,但是從事物的本性上來理解,是沒有任何矛盾的,時間和空間都無一例外。

  所謂的時間長短來自我們的分別心,實際上時間本身並沒有長短之分。因此,在本性上,一刹那和一劫也沒有任何區別。

  對于證悟了空性的諸佛,一個刹那和一劫、一個微塵和盡微塵數的世界都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在中觀的理論中,所謂的大小是緣起,所以一切事物本無自性。比如,一只布谷鳥,我們無法形容它的大與小,因爲如果把它和房子來對比,它就是小的,拿它和螞蟻來比,它就是大的,而同一個布谷鳥並沒有兩種不同的概念,所以,大和小是由于對比而産生的。

  再比如,一卡指的距離,如果和長來對比它就是短的,如果和短來對比它就是長的,因此,這其實都是由于對比而産生的概念,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大小長短的區別。

  還有,米拉日巴大師鑽進牛角時,尊者並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當時,他對惹瓊巴說:“如果你要跟隨我並和我一樣的話,就來這裏,這裏有寬廣舒適的空間。”

  還有,香貢巴大師是薩欽的上師,當時薩欽在他面前接受道果法,將近圓滿的時候,由于修密的弟子對上師的信心極爲重要,爲了讓弟子生起這種信心,香貢巴大師示現了種種神通。

  當時他居住在定日地區,示現神通的時候,他以跏趺坐占據了整個山谷,山谷並沒有變小,而他的身體也沒有變大,這也說明了實際上山谷和人並沒有大小寬窄的區別。

  如果真實了悟這些道理,我們也可以做到這樣。榮松班欽也說過:在一個小小的鏡子裏面可以顯示很大的影像,雖然在鏡子裏並沒有內外的層次之分,但是可以從鏡子裏顯示有層次的空間感。

  空間概念如此,時間也一樣。比如心情舒暢的時候,就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而特別疲憊的時候,就感覺時間非常漫長。

  此外還有失眠者的夜晚、疲累者的旅程等等,在他們的感覺中,時間和空間就和平時不一樣。另外,一個人在一刹那的夢境中,也可以夢到多年的經曆等等。

  所以,時間和空間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長短大小的概念。

  F、趣入諸佛行境之願

  

“我於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願我能于一念之間現見叁世一切善逝人師子,以如幻解脫的威力,常得趣入佛陀的行境中。

  在這裏,“如幻解脫”指的是普賢的解脫,那麼什麼是普賢的解脫呢?由于真實了悟一切法如幻境和魔術一樣,從而能夠圓融駕馭一念和一劫以及一個微塵和一個廣大世界,于這樣的狀態而趣入佛的境界中,就是普賢的解脫。

  喋雄活佛說:“住于如幻禅定中,一念圓融于諸劫,往昔所做諸事業,加持娴熟普賢行。”這也是在解釋《普賢行願品》的內容。

  G、趣入嚴淨佛刹之願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在一個極細微的毛端中,顯現一切叁世諸佛各自成佛的莊嚴寶刹,願我能夠證得這樣的境地,所有十方微塵刹土,都得以趣入,願我將來成佛的刹土也廣大清淨莊嚴。

  H、趣入親近未來諸佛之願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我們不僅僅要對過去諸佛和現在諸佛示現的種種事業生起親近之願,還要把這種大願無盡拓展。

  未來諸佛猶如照亮世間的明燈,所以對于未來諸佛娴熟道的次第而成就佛果、轉動*輪、進入涅槃等等所有的事業,我們也要歡喜贊歎,發願在他們的刹土中,以神通之力來親近、承侍,並于未來諸佛面前做廣大供養而聽法,從而使親近諸佛之願圓滿無缺。

  (12)得到不可思議力量之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下述各種力量都包含在不可思議力量的範圍之內。

  其中“速疾周遍神通力”指的是,在一念之間即能行走于十方世界的神通之力。

  “力”指的是不會被所要斷除的違緣摧毀。“普門”指的是大乘。爲什麼大乘被稱爲“普門乘”呢?因爲大乘行者利益衆生的方式有很多門徑,所以大乘又叫“普門乘”。

  我們應發願能夠得到這樣不可思議的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在講“十力”的時候,“智行普修力”和“功德力”是要分開來講的,在講“九種力”的時候,是把它歸爲一種力的。

  “智行普修”指的是長期實修菩薩的行爲,“普覆大慈力”指的是願衆生得到利樂的心能夠普遍覆照一切衆生界。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勝福力”指的是,叁時中由布施、持戒、觀修等善業積累而成的福德力。

  (“遍淨莊嚴”不是指局部的淨化和莊嚴,因爲這種福德是依靠對一切衆生作利益的賢善意樂而成就的,所以它能普遍地成就清淨和莊嚴。)

  “無著無依智慧力”指的是,沒有挂礙、遍知一切的智慧之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慧指的是辨法的智慧,(也就是了知諸法實相);

  方便指的是利用善巧的方式使得事情可以行得通;

  定力指的是健行叁摩地和虛空藏叁摩地等九種禅定的力量;

  “力”指的是不會被所斷除的違緣摧毀。

  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積累功德是一件艱難的事情,而諸菩薩的功德是自然而然所積聚的,因爲其所斷除的違緣已經不能摧毀所積累的福德。

  (什麼是菩提力呢?就是于自相續中能具有速成諸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力量。“普能積集菩提力”就是指,實修積集一切能證大菩提的力量。)

  以上所講的九種力,是菩提力,也是佛的境地,稱之爲“力”,是因爲其有很大的力量,包含了佛的叁身和事業。

  如果把以上內容總結爲十種力也可以。總之,我們要發願能夠真實成辦一切菩提力。

  (13)、得淨所斷智慧之願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這裏所說的“善業力”指的是有漏的善業。

  有漏的善業是推動我們投生于善趣和惡趣的力量,我們應發願這樣的業力能夠得以清淨斷除,願(具足)摧滅一切煩惱的力量,願(具足)降服魔王波旬等諸魔的力量。

  那麼,如何獲得對治業、煩惱和諸魔的力量呢?願我們通過圓滿普賢諸行來獲得這樣的對治力。

  (14)、行諸佛事業之願;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諸刹海”所說的刹土,不像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那裏沒有戈壁、荊棘、蚊蟲,也沒有像懸崖峭壁這類凶險之地,願我們的刹土如極樂世界那樣的廣大清淨莊嚴。

  “衆生海”指的是如大海般無量的衆生,願我們能夠通過叁種神變尤其是以講法來普度這樣的海量衆生。

  (叁種神變指的是佛依身語意的事業利濟衆生所顯現的叁種神通變化,即神境神變、記說神變和教誡神變)

  

“善能分別諸法海。”

  “諸法海”中的法,指的是如十二部經那樣的“所知法”(教法),以及得到佛果那樣的“所得法”(證法),願我們能夠以慧眼分辨諸法。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智慧海”指的是以了悟無我的無量智慧,使得從一地到佛地之間所有智慧能夠生起。

  

“普能清淨諸行海。”

  願我們能夠使布施等海量的行爲得以清淨,這種行爲不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而是菩提行。

  

“圓滿一切諸願海。”

  “諸願海”指的是菩薩們所發的無量數的大願,願我們能夠圓滿所有的菩提願。

  

“親近供養諸佛海。”

  我們應該發願能夠(化身無數)在無量刹土的諸佛面前親近承侍並做廣大供養。

  

“修行無倦經劫海。”

  我們應發願,即使在大海般無量劫中,也能夠毫無疲倦地去修行上述七種事業。

  (15)、隨學諸佛菩薩之願

  如果我們的發願能夠如佛的大願一樣,就一定會圓滿…

《普賢行願品講解(阿貝仁波切·講解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