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現,如果依圓滿、淨治、成熟來區分的話,這以上內容屬于淨治的部分。
此部分內容分爲兩種:A、隨學諸佛之願;B、隨學諸菩薩之願。
A、隨學諸佛之願: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叁世一切諸如來,爲了成就無上果位,發了殊勝的菩提行願,願我能夠通過菩提道來圓滿實修,圓滿這所有的大願,證得無上菩提果位。
叁世所有諸佛所發的願,我要毫無遺漏地全部圓滿實現。(供養在這裏指的是願諸佛所願、行諸佛所行,也就是法的供養)
(念到這裏時,我們要在心裏想到:過去、現在、未來無數的佛陀爲證得無上菩提,在行菩提行時都發無量的行願。
比如釋迦牟尼佛爲了救度濁世衆生,發了五百大願爲根本的無量行願;阿彌陀佛爲了接引衆生,發了四十八大願,就像這樣,每一尊佛都有無量行願,這一切佛的行願,我都誓願修持,直到畢竟圓滿爲止,我誓願以圓攝一切善行的普賢行來現證無上菩提。)
B、隨學諸菩薩之願:
這部分可以分爲略說和廣說兩種。
a、略說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諸佛之子指的是具備諸佛種性的衆生,“長子”指的是普賢菩薩,因爲普賢的行願是諸佛子之中最殊勝的。
在釋迦善友的論中這樣說過:“菩薩分爲兩種,即大願菩薩和非大願菩薩。在大願中占第一位的是彌勒菩薩,因此彌勒菩薩也叫“長子”。非大願菩薩是童子薩瓦。普賢菩薩是以發大願以及利益衆生之大行而著稱的,因此普賢菩薩也叫“長子”。”
普賢菩薩的稱號是諸佛賜予的,因爲普賢菩薩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因行願之力使之清淨莊嚴。
我們應發願隨學普賢菩薩的行爲,普賢菩薩如何把行願的功德做回向,我們就要像他那樣回向。
在這裏,回向指的是以方便與智慧的雙運以及叁輪體空來回向。智慧與方便雙運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了悟空性和回向同時來進行也叫雙運。如果不懂得怎麼做的話,就可以先做回向,然後再了知這一切的自性都是空的。
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到的話,那就可以發願,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如何做回向,我們也隨學于他們做回向,這樣的話我們的回向也可以成爲叁輪體空的回向。
b、廣說:分爲(a)隨學普賢菩薩;(b)隨學文殊菩薩
(a)隨學普賢菩薩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普賢菩薩是如何回向的呢?在沒有自私自利之過患的狀態下,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行爲清淨,刹土亦清淨,這樣恒時清淨,就是普賢的回向。
在這裏提到了“如是智慧”,有的版本裏說是“如是行爲”,在這裏可以理解爲智慧,指的是普賢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的智慧。
願我們能隨學于普賢菩薩,一切都與他同等。
(b)隨學文殊菩薩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發願爲了在十方叁世之中能實修普賢行和菩提行,而隨學文殊師利的諸多大願。
文殊菩薩是如何發願的呢?恒河沙數的刹土裏面具有不可思議數量的諸佛,每一位佛面前都會示現一位文殊菩薩,他發願能夠圓滿諸佛的事業。
願我們也像他這樣發起大願,能夠圓滿諸佛的事業,在未來所有劫中恒時都沒有疲厭之心。
這以上內容講的是在自相續之中得到諸菩薩功德的大願。
(16)總體的發願
如果把發願的內容分爲十六部分來闡述的話,此段內容屬于對前述內容的總結,如果把發願分爲諸菩薩的發願和諸佛的發願兩種,那麼此部分屬于願得諸佛功德的發願。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在這裏“修行”指的是身語意叁門實修的行爲。
如果不是諸佛菩薩,那麼實修的行爲和功德都是有限的,而佛菩薩的事業和功德是無限廣大的,甚至一刹那的行爲也無限廣大。
願我們現證佛果,通達佛陀的一切神通力,從而安住于諸佛菩薩無量諸行之中,並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
3、總體的回向
此處分兩部分內容來講:(1)發願的範圍;(2)《普賢行願品》的功德。
(1)發願的範圍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如同虛空世界是無邊無際的一樣,衆生的數量也無邊無際。前面講過,一個微塵中也存在著無量的世界。在一些小乘的經典當中這樣講:在一棵樹下的草地上,那裏畜生道衆生的數量比叁千大千世界中人的數量還要多。
因此,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上有不可思議的佛刹,也有不可思議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上遍滿衆生。正如同衆生的數量是無量的,煩惱和業力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我的發願也如此一樣恒時沒有窮盡
這樣的發願從對境上來講,是針對所有的衆生,從時間上來講,是直到“乃至虛空世界盡”,也就是直到輪回結束之前。
我們發願在這樣無盡廣大的對境和時間上,都能夠利益衆生。這就是我們發願的範圍。
(2)《普賢行願品》的功德
此處分叁部分內容:A此生所得的功德;B來生所得的功德;C此生和來生功德的總括。
A此生所得的功德 分爲:(A)得到廣大的福報、(B)現見如來的功德、(C)與菩薩同等的功德、(D)清淨業障的功德。
(A)得到廣大的福報: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
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刹土和無量的世界裏,以珍寶嚴飾並供養在諸如來面前。因爲供養的容器是無量的世界,供養物是各種珍寶,供養的對境是諸佛,所以這樣的供養可以迅速積累廣大福德。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不僅僅是上述的供養物,除此之外還有最殊勝的人天安樂,世間最殊勝的物質享受能夠給人天帶來最勝的安樂,這樣的物質遍滿世界,供養諸佛,時間是佛刹微塵數的無量劫。這樣的供養可以讓我們迅疾得到不可思議的廣大利益。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如果有人能夠對于《普賢行願品》,一旦聽聞即生起正信,生起得到佛陀果位的渴求之心,並發願《普賢行願品》的所有內容深植于自相續中,這樣僅僅做一次而得到的廣大殊勝的福德,將勝過前面所說的所有供養的功德。因此,多次的受持讀誦,功德更勝。
(B)現見如來的功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如果有人能夠生清淨正信、跟隨修行並發起普賢菩薩的大願,就能淨除大乘菩薩道上的障礙,恒時遠離惡友,不墮惡道,迅速得見無量光佛。
(C)與菩薩同等的功德: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人”指的是對普賢行願生起勝解並發起普賢大願的人,“善得勝壽命”的意思是,因爲所發大願得以實現的原因,此生得到善命,即勝壽命(妙善的、遍滿善行的生命),能夠因修行而使得人生更有意義,並且很快就將如普賢菩薩那樣,成就大菩薩的果位。
(D)清淨業障的功德: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受持《普賢行願品》對此生的利益是巨大的,累劫以來,我們由于無明的原因,顛倒因果,曾經造作過殺父、殺母等五無間罪,對于這樣的極大罪惡,如果我們能夠讀誦受持《普賢行願品》,真正生起忏悔之心,那麼所有的罪障都能夠在一念之間得以急速淨除。
B來生所得的功德:分爲(A)暫時的功德;(B)究竟的功德。
(A)暫時的功德: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爲叁界所應供。”
在這裏“智慧”指的是因了悟空性而證得的智慧,“容色”先放在旁邊,暫時不講,“相好”指的是得到諸菩薩的莊嚴寶相。
在這裏,智慧和莊嚴寶相都是暫時的功德。“容色”等是指來生投往善趣並得到莊嚴的容色或者如王族之類高貴的種姓,這是增上生,也就是人天善趣的圓滿福報。
“諸魔”指的是修行者的諸障礙,也就是如欲界他化自在天王之類的魔王。魔的障礙能夠使修行者對物質生起嚴重的貪心,從而幹擾修行。
“外道不能催”指的是在受持普賢行願者的內心不會生起常見和斷見之類的邪見。
總之,即使是魔或者是其他的宗教也不能摧毀修行者的行願。
“叁界所應供”指的是無論生于叁界中的何處,都能夠成爲叁界衆生所供養的對境。
有些觀點認爲這裏的“叁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不對的,因爲無色界是沒有色身的,所以無法去做實際的供養,所以在這裏的叁界指的是叁域,也就是天上、地下和人間,或…
《普賢行願品講解(阿貝仁波切·講解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