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现,如果依圆满、净治、成熟来区分的话,这以上内容属于净治的部分。
此部分内容分为两种:A、随学诸佛之愿;B、随学诸菩萨之愿。
A、随学诸佛之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三世一切诸如来,为了成就无上果位,发了殊胜的菩提行愿,愿我能够通过菩提道来圆满实修,圆满这所有的大愿,证得无上菩提果位。
三世所有诸佛所发的愿,我要毫无遗漏地全部圆满实现。(供养在这里指的是愿诸佛所愿、行诸佛所行,也就是法的供养)
(念到这里时,我们要在心里想到: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佛陀为证得无上菩提,在行菩提行时都发无量的行愿。
比如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浊世众生,发了五百大愿为根本的无量行愿;阿弥陀佛为了接引众生,发了四十八大愿,就像这样,每一尊佛都有无量行愿,这一切佛的行愿,我都誓愿修持,直到毕竟圆满为止,我誓愿以圆摄一切善行的普贤行来现证无上菩提。)
B、随学诸菩萨之愿:
这部分可以分为略说和广说两种。
a、略说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诸佛之子指的是具备诸佛种性的众生,“长子”指的是普贤菩萨,因为普贤的行愿是诸佛子之中最殊胜的。
在释迦善友的论中这样说过:“菩萨分为两种,即大愿菩萨和非大愿菩萨。在大愿中占第一位的是弥勒菩萨,因此弥勒菩萨也叫“长子”。非大愿菩萨是童子萨瓦。普贤菩萨是以发大愿以及利益众生之大行而著称的,因此普贤菩萨也叫“长子”。”
普贤菩萨的称号是诸佛赐予的,因为普贤菩萨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因行愿之力使之清净庄严。
我们应发愿随学普贤菩萨的行为,普贤菩萨如何把行愿的功德做回向,我们就要像他那样回向。
在这里,回向指的是以方便与智慧的双运以及三轮体空来回向。智慧与方便双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了悟空性和回向同时来进行也叫双运。如果不懂得怎么做的话,就可以先做回向,然后再了知这一切的自性都是空的。
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到的话,那就可以发愿,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如何做回向,我们也随学于他们做回向,这样的话我们的回向也可以成为三轮体空的回向。
b、广说:分为(a)随学普贤菩萨;(b)随学文殊菩萨
(a)随学普贤菩萨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普贤菩萨是如何回向的呢?在没有自私自利之过患的状态下,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行为清净,刹土亦清净,这样恒时清净,就是普贤的回向。
在这里提到了“如是智慧”,有的版本里说是“如是行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智慧,指的是普贤菩萨了悟诸法实相的智慧。
愿我们能随学于普贤菩萨,一切都与他同等。
(b)随学文殊菩萨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发愿为了在十方三世之中能实修普贤行和菩提行,而随学文殊师利的诸多大愿。
文殊菩萨是如何发愿的呢?恒河沙数的刹土里面具有不可思议数量的诸佛,每一位佛面前都会示现一位文殊菩萨,他发愿能够圆满诸佛的事业。
愿我们也像他这样发起大愿,能够圆满诸佛的事业,在未来所有劫中恒时都没有疲厌之心。
这以上内容讲的是在自相续之中得到诸菩萨功德的大愿。
(16)总体的发愿
如果把发愿的内容分为十六部分来阐述的话,此段内容属于对前述内容的总结,如果把发愿分为诸菩萨的发愿和诸佛的发愿两种,那么此部分属于愿得诸佛功德的发愿。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在这里“修行”指的是身语意三门实修的行为。
如果不是诸佛菩萨,那么实修的行为和功德都是有限的,而佛菩萨的事业和功德是无限广大的,甚至一刹那的行为也无限广大。
愿我们现证佛果,通达佛陀的一切神通力,从而安住于诸佛菩萨无量诸行之中,并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3、总体的回向
此处分两部分内容来讲:(1)发愿的范围;(2)《普贤行愿品》的功德。
(1)发愿的范围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如同虚空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一样,众生的数量也无边无际。前面讲过,一个微尘中也存在着无量的世界。在一些小乘的经典当中这样讲:在一棵树下的草地上,那里畜生道众生的数量比三千大千世界中人的数量还要多。
因此,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上有不可思议的佛刹,也有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上遍满众生。正如同众生的数量是无量的,烦恼和业力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的发愿也如此一样恒时没有穷尽
这样的发愿从对境上来讲,是针对所有的众生,从时间上来讲,是直到“乃至虚空世界尽”,也就是直到轮回结束之前。
我们发愿在这样无尽广大的对境和时间上,都能够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发愿的范围。
(2)《普贤行愿品》的功德
此处分三部分内容:A此生所得的功德;B来生所得的功德;C此生和来生功德的总括。
A此生所得的功德 分为:(A)得到广大的福报、(B)现见如来的功德、(C)与菩萨同等的功德、(D)清净业障的功德。
(A)得到广大的福报: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刹土和无量的世界里,以珍宝严饰并供养在诸如来面前。因为供养的容器是无量的世界,供养物是各种珍宝,供养的对境是诸佛,所以这样的供养可以迅速积累广大福德。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不仅仅是上述的供养物,除此之外还有最殊胜的人天安乐,世间最殊胜的物质享受能够给人天带来最胜的安乐,这样的物质遍满世界,供养诸佛,时间是佛刹微尘数的无量劫。这样的供养可以让我们迅疾得到不可思议的广大利益。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如果有人能够对于《普贤行愿品》,一旦听闻即生起正信,生起得到佛陀果位的渴求之心,并发愿《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深植于自相续中,这样仅仅做一次而得到的广大殊胜的福德,将胜过前面所说的所有供养的功德。因此,多次的受持读诵,功德更胜。
(B)现见如来的功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如果有人能够生清净正信、跟随修行并发起普贤菩萨的大愿,就能净除大乘菩萨道上的障碍,恒时远离恶友,不堕恶道,迅速得见无量光佛。
(C)与菩萨同等的功德: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人”指的是对普贤行愿生起胜解并发起普贤大愿的人,“善得胜寿命”的意思是,因为所发大愿得以实现的原因,此生得到善命,即胜寿命(妙善的、遍满善行的生命),能够因修行而使得人生更有意义,并且很快就将如普贤菩萨那样,成就大菩萨的果位。
(D)清净业障的功德: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受持《普贤行愿品》对此生的利益是巨大的,累劫以来,我们由于无明的原因,颠倒因果,曾经造作过杀父、杀母等五无间罪,对于这样的极大罪恶,如果我们能够读诵受持《普贤行愿品》,真正生起忏悔之心,那么所有的罪障都能够在一念之间得以急速净除。
B来生所得的功德:分为(A)暂时的功德;(B)究竟的功德。
(A)暂时的功德: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在这里“智慧”指的是因了悟空性而证得的智慧,“容色”先放在旁边,暂时不讲,“相好”指的是得到诸菩萨的庄严宝相。
在这里,智慧和庄严宝相都是暂时的功德。“容色”等是指来生投往善趣并得到庄严的容色或者如王族之类高贵的种姓,这是增上生,也就是人天善趣的圆满福报。
“诸魔”指的是修行者的诸障碍,也就是如欲界他化自在天王之类的魔王。魔的障碍能够使修行者对物质生起严重的贪心,从而干扰修行。
“外道不能催”指的是在受持普贤行愿者的内心不会生起常见和断见之类的邪见。
总之,即使是魔或者是其他的宗教也不能摧毁修行者的行愿。
“三界所应供”指的是无论生于三界中的何处,都能够成为三界众生所供养的对境。
有些观点认为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不对的,因为无色界是没有色身的,所以无法去做实际的供养,所以在这里的三界指的是三域,也就是天上、地下和人间,或…
《普贤行愿品讲解(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