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糧,普賢行積累的是布施等福報的資糧。這兩種菩薩行分別相當于發國王式的菩提心和牧童式的菩提心。
先自己成就佛果,然後再來度化衆生,這樣的發心就是國王式的發心,因爲是主修空性的,所以這樣能夠積累智慧的資糧,急速成佛,這可以稱之爲菩薩行;
牧童式的發心是令一切衆生先脫離輪回,自己修菩薩的行爲,安住于廣大的菩提心中,通過傳法、布施等積累福報的資糧,從而利益衆生,這可以稱之爲普賢行。
我們應該恒常修習諸菩薩的行爲,從而成就無上圓滿的菩提果位。
(6)同修際會之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遇到善友對于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必須要依靠同行菩薩的智慧。
比如國王根帝說:“我有一個行爲很不清淨的朋友,我希望能夠改變他的思想和行爲,所以花費心思對他進行教育,但是我不僅沒有能夠改變他,反而自己也受到他的影響開始變得不清淨。有一天,那個朋友請我吃了羊肉,結果一整天我都心情郁悶,感覺那個羊在自己肚子裏走動。”
所以,身邊的同修對自己的影響是很大的,遇到習氣很重的人就會不知不覺之間沾染他的惡習,遇到清淨的道友就會受到良善的影響,身口意容易清淨。
我們的見解和行爲與同行菩薩相同是很重要的,因爲如果不隨學于菩薩,我們就容易造作諸多過患。相反,如果我們的發願和行爲能和菩薩一樣同住,就會長久彼此受到好的熏染,對我們都是有利益的。
我們是修菩薩行的人,所以,我們應該發願,希望生生世世能和同行菩薩常相遇,自己的身口意能夠和他們同等,一起修學菩薩的行願。
(7)依止善知識並令其歡喜之願
“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所有益我善知識”指的是,因爲想利益我而幫助我的、給我傳法的善知識。
“顯示普賢行”指的是善知識們爲我顯示普賢菩薩的行願,爲我開示大乘法教,指引我到普賢行這樣的大乘道中。
我們應該發願,能夠常遇這樣的善知識並一心依止,不讓他們對我産生厭煩,希望自己能夠令他們常常生起歡喜心。
格西敦巴說:“我常發誓,把這些同修以及善知識當做自己的本尊來贊頌和供養,不對他們産生任何邪見和辱慢之心,願上師和善知識恒常歡喜。”
(8)常見如來于彼供養之願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我們應這樣發願:願能恒時親見被衆菩薩圍繞的諸怙主,並在他們面前獻上如虛空般廣大的供養,即使是盡未來際劫每一刹那都做供養,也沒有絲毫厭煩。
(9)執持正法之願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諸佛微妙法”指的是佛陀所傳下來的叁藏十二部經。
“願持”指的是發願對佛陀的法教聞思,並爲他人演說,最終以實修來受持妙法。
“光顯一切菩提行”指的是,菩薩的所有行爲以傳法的方式來顯示,從而讓衆生了知什麼是菩薩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指的是,淨治諸菩薩的所有行爲。
行爲也有好的以及不好的許多種,比如我們在做一件善事的時候,也會形成有垢的善業或者無垢的善業,剛開始行善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到完全清淨,但是逐漸地會越做越好,自私自利的心態也會逐漸減少。
我們應該發願對于佛陀的無上妙法,在盡未來劫的時間當中,都能夠受持實修,光顯菩薩的一切行爲。
(10) 得功德藏之願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爲了救度衆生而在一切叁有的輪回當中受生時,希望我們得到恒時沒有窮盡的福、慧二資糧。
福報的資糧指的是布施、持戒和忍辱,智慧的資糧指的是禅定和智慧。
方便在這裏指的是發菩提心,智慧指的是了知無我的智慧,禅定指的是虛空藏叁摩地,解脫指的是八解脫(八種脫離神變障礙之定:有色觀色定,無色觀色定,淨色定,四種無色定和滅盡定)或者是叁種解脫,在這裏,解脫指的是菩薩不共的解脫,也就是無障礙的大悲解脫。
總之,我們發願在叁有中受生時,所修的福智沒有窮盡,得到如上所述的無盡的功德寶藏。
這個發願是希望在自他的相續當中,能夠得到凡夫菩薩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功德。
喋雄仁波切說:“獲諸無盡功德藏,指的是登地以上菩薩的發願。”他這麼說也是有道理的,因爲在論中說,得到登地果位的時候,才剛剛能夠得到功德藏。
《普賢行願品》中,從“一塵中有塵數刹”一句開始以下的發願,指的是,希望能夠受用從登地到十地菩薩所有的功德。
如果把發願分開來解釋的話,可以分爲願受用菩薩的功德和願得到佛果兩種。首先,菩薩分爲聖者和凡夫兩種,下文主要是指願得到登地菩薩的功德。在一些印度的注釋中,如果把這十六段回向的內容分開的話,第十一段內容被稱爲“超越佛的行爲並趣入佛刹之願”,在圓滿、成熟和淨治叁種事業當中,這屬于“成熟衆生”的內容。
(11)趣入並嚴淨刹土之願,此部分爲八種趣入:
A、趣入證見法界之願: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在每一個極微小的塵土中,有無量塵數的刹土,每一個刹土中,都有不可思議數量的諸佛,每一位佛陀都被衆菩薩圍繞而住。
爲了能夠行菩薩行、做供養以及聽聞無上甚深妙法,我發願自己能夠得以證見這樣的法界。
B、趣入佛刹之願: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叁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每一個極小微塵中,都有佛刹微塵數的無量諸佛安住,在十方刹海的每個如毛端那麼小的地方,刹那間顯現過去、現在和未來如刹塵數無量的諸佛和佛刹土。
刹那間是形容非常短暫的時間。一個沒有病患的常人,一彈指間可以分爲六十四個刹那,這也只是比較粗的計算,細算的話,穿過一個微塵的時間即是一刹那。
我們發願在這樣的一刹那間,能夠進入如此不可思議的大海般深廣的境界,即使曆經大海般無量的劫數也要恒常修行。
C、趣入佛語之願
這裏是發願趣入佛語,也可以稱之爲趣入佛的行境之願,什麼是佛的行境呢?這裏是指佛陀不共的事業。我們發願能夠趣入佛的行境之中。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佛語有很多分支,如果是凡夫之語,就只能有一個分支,或者能粗或者能細,沒有辦法兼得。
而佛陀發出一種聲音,就有大海般無量的分支,比如(同時具有)柔和、美妙、遠播等等(各種特質)。平時我們在講佛語的分支時,說有六十種,這也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說法而已。
“一切如來語清淨”,指的是佛語的每一個分支都清淨無過患;
“一言具衆音聲海”,指的是,諸佛語言的分支如大海般深廣。
這以上兩句講的是佛語的清淨和分支深廣這兩種功德。
“隨諸衆生意樂音”,我們凡夫在說話的時候,除非是聽錯了,否則聽者只能聽到他講的一種內容,而佛講法時,能隨順諸衆生的各種意樂,使各種衆生都能隨自己的根基生起各自的理解。
比如,在《丹珠爾》裏面有叁種《父子合集經》,這是因爲當時佛陀開示了此法教之後,有叁種不同根基的弟子執持此經,並根據自己的理解整理記錄,從而有了叁種不同版本的《父子合集經》。
我們應該發願自己能夠趣入佛語並且像佛陀那樣能爲廣大衆生以無礙辯才宣說妙法。
D、趣入轉*輪之願
“叁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叁世諸佛轉動了各種內容的妙*輪,諸佛轉*輪的妙音如無盡的虛空般浩瀚。
因爲佛陀的事業永遠沒有窮盡,僅僅是佛陀的一句法教,內容也是不可思議的深廣。即使是由一個善于宣說的人去不停地說,由一個擅長思考的人去善加思考,也無法完全表達和理解。所以這裏用“無盡語言海”來形容佛轉動*輪的語言。
那什麼是“理趣”呢?就是佛以種種方便來宣說說種種法門,在某一時間針對各種有情的意樂,一說此法就能令其趣入佛陀法教的真理。
我們要發願能夠以自己甚深智慧的力量趣入佛陀轉*輪的語言之中。
E、趣入一念入諸劫之願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
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
進入未來的一切劫,本來是需要逐漸次第而入的,但是由于佛的神通之力,可以在一刹那之間進入,願我們能像佛陀那樣于刹那間進入未來一切劫。
對于佛陀來說,很多劫都可以總集于一念之間。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念之間的時間連一整個刹那的時間都不到,僅僅是一刹那的一部分那麼短。就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裏,諸佛都能進入所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叁世的一切劫。
總的來說,佛陀能夠把一個劫轉化爲一刹那,願我也能如…
《普賢行願品講解(阿貝仁波切·講解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