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在印度和藏區的論著當中,對于《普賢行願品》有五種解釋,分別是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稱那論師、莊嚴賢以及釋迦親友所著,其中釋迦親友的論著解釋是最詳細的。
(1)清淨意樂之願,此處分叁部分內容:A、供養諸佛之願;B嚴淨刹土之願;C利樂有情衆生之願。
A、供養諸佛之願: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過去諸如來”指的是如迦葉佛一樣已經示現涅槃的那些諸佛,“現在十方佛”指的是如西方淨土的阿彌陀佛一樣的十方刹土中的現在諸佛,我們應爲了自利利他在過去現在諸如來面前而做供養。
對于還未證得佛之境地的諸菩薩,我們發願他們能在菩提道上次第修行,急速積累福慧二資糧,從而于未來證得佛的圓滿境地,我也要跟隨他們次第修行,這就是清淨意樂之願。
B、嚴淨刹土之願: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爲什麼叫“嚴淨刹土”呢?對于諸菩薩來說,他們修行的叁種重要方式是圓滿、成熟和淨治。
圓滿指的是,發願圓滿;
成熟指的是,讓衆生成熟。比如佛陀在轉*輪的時候,很多弟子都急速證道。那麼將來自己成佛的時候,也同樣會令衆生急速證道,讓衆生成熟指的就是爲這樣的圓滿證悟而提前做准備;
淨治指的是,將來成佛時,自己的淨土就有如極樂淨土一樣莊嚴廣大,因此現在就要開始淨治。
般若經中說,真正的實修嚴淨刹土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做到的,那麼嚴淨刹土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應該是以發願來實修。
因此,在《普賢行願品》中,大部分內容是講圓滿、成熟、淨治這叁種重要的實修方式的。其中,淨治分爲淨治器世界和淨治情世界兩種:
淨治器世界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所有十方刹土廣大不可思議,清淨莊嚴,沒有荊棘、沒有戈壁、非常平坦。刹土中的衆生不會造作惡業,沒有煩惱。在這裏主要指的是器世界。總的來說,我們發願十方世界就如極樂淨土那樣廣大莊嚴。
淨治情世界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菩提樹王指的是如金剛座那裏的菩提樹,我們應發願在這樣的菩提樹下,沒有凡夫,圍繞著的都是諸佛菩薩。
C、利樂有情衆生之願: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我們發願十方所有有情衆生都能夠暫時遠離身心的憂患,恒常安樂。而究竟的發願是,願衆生的心符合如來法教,獲得修持甚深正法的利益,滅除一切無明的煩惱。
(2)不忘失菩提心之願分爲兩種:A、具足順緣之願;B、斷除違緣之願。
A、具足順緣之願 分爲:(A)常得出家之願;(B)修持淨戒之願;(C)以各種語言傳法之願;(D)勤修善業之願。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A)常得出家之願
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證得佛陀的所有功德,因此,如果此生常發菩提心,念念不忘,就會成爲一種串習,對我們的生生世世都會有很大利益。
不忘失菩提心指的是實修“成就宿命、常得出家、修持淨戒、勤修六度”這四種因並斷除違緣。
“菩提修行”指的是,即使流轉于五道之中,也不忘失宿命,要爲了成就菩提道而修學菩薩們的行爲,即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
即使我們不記得前世如何,但因爲過去發過菩提心的緣故,也能生起菩提心,就像國王根學等人一樣。因此,恒不忘失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我們應恒常發願,在生生世世當中,都能出家而修行。
(B)修持淨戒之願
當我們在輪回中換了一個身體時,容易失去菩提心,不持守清淨的戒律也是失去菩提心的因。如果我們隨學于諸佛菩薩,因爲發起菩提心而圓滿了持戒等諸行,就不會失去菩提心。
在這裏,諸行指的是六度,在六度當中,尤其是指持守清淨戒律。那麼,持守什麼樣的淨戒呢?淨戒具有下述四種特點:無垢、清淨、常不壞失、無過患。
“無垢”指的是不染汙業的煩惱。比如,僅僅爲了此生的利益而持守戒律,就是有垢的,我們應該放棄這樣的發心。
如仲頓巴大師講的那樣,有人問他:“我應如何來觀修呢?”他回答說:“把觀修這個念頭放下。”那人又問:“是否我應該來頂禮呢?”仲頓巴大師回答說:“把頂禮的念頭也放下。”那人不解:“我到底應該如何來做?”大師說:“你要把利益此生的所有念頭全部放下。”
至尊紮巴堅贊也是這樣說的:“爲了此生的利益而持戒等念頭都要放下。”
爲了小乘的自我解脫而持守戒律,就是不清淨的,我們不應該這樣。所以,“清淨”指的是,爲了利益衆生而持戒。“常不壞失”指的是,身體和行爲沒有違犯四根本戒。
爲了來生能夠得到投生于善趣的異熟果而修持,就屬于有過患的修持。爲了一切衆生的究竟解脫而持戒,就是無過患、無穿漏的修持。
願我們能夠持守具有上述四種特質的戒律。
(C)以各種語言傳法之願
不忘失菩提心的第叁個因素,是發願能夠生生世世以各種語言來傳法。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僅僅以一種語言,無法行廣大的利生事業,因此,必須要精通各種語言。念到這裏時,應當發願:對天龍、夜叉、鸠槃荼、人與非人等各類衆生,我都要生生世世以他們各自的語言爲他們宣說妙法。
(D)勤修善業之願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不忘失菩提心的第四個因是,清淨勤修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
在這裏,“清淨”指的是身口意的調柔,“勤修”指的是,以歡喜心而恒常不斷地娴熟于修行六度,這都是爲了讓我們不要忘失菩提心的發願。
B、斷除違緣之願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我們會有來生不能憶起菩提心的諸多違緣,比如,四種黑法(1欺騙應供處也就是上師叁寶;2讓衆生對行善業生起後悔心;3誹謗上師叁寶;4隱藏自己的過患,彰顯自己的功德),這四種黑法是菩薩的根本墮罪。
這些墮罪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它們對生起菩提心會形成嚴重的障礙。比如,現在我們想行善業,卻無法從內心深處真正生起行善之心,或者,想修學佛法卻無法接觸明白深奧的教義,這就是因爲有罪障的原因。
如果沒有罪障違緣的話,我們會自然而然的契入正法當中。所以,消除業障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應發願能夠把所有障垢全部滅除,沒有一點余留。
(3)不染汙過患而于輪回中投生之願
由于業力和煩惱的推動,我們在輪回之中不斷投生,經曆無窮無盡的痛苦,被業力緊緊束縛,沒有一點自由。
菩薩已經斷除了這些過患,因利益衆生的願力,出于悲心而投生于輪回之中。我們也應該像菩薩一樣,發願爲了利他而在輪回中投生。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要想從輪回世間得到解脫,就要徹底斷除有漏的善與惡的業力,以及貪欲等一切煩惱。
我們雖然沒有行惡業,但是一些魔障也能把我們拉到惡道當中,這就是經文中所說的“魔境”。
在《入菩薩行論》中說:“諸魔之造作,爲令墮惡道。”諸魔就是爲了把衆生拉入惡道之中,而菩薩已經遠離了業力的煩惱和諸魔的侵害,不是由于業力和諸魔的力量,而是由于悲心于天道等五道之中投生。
我們應該發願像菩薩那樣,于輪回中投生而不染汙輪回的過患,猶如蓮花生于水中而不沾染水滴;又像日月沒有任何阻礙于天空運行普照萬物一樣,于輪回中流轉而利益無量衆生。我們也願如菩薩這樣在輪回中能利益無量衆生。
(4)利樂衆生之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衆生樂,
如是經於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們發願,在佛刹微塵數的無量劫中,在十方世界沒有窮盡的廣大世界中,都能夠拔除衆生一切惡道的痛苦,讓衆生得到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無上安樂。
(5)批精進盔甲之願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諸菩薩通過隨順衆生等方式來圓滿自己的菩薩行。在這裏,隨順衆生指的是,隨順衆生的身和語的行爲。
例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他並不是爲了自己而去執掌國政、和王妃成親並生下太子等,這些行爲都是爲了隨順世間人,這樣的做法就是有意義的。
“普賢行”在這裏指的是給衆生傳法。
我們發願,在未來無量劫中,都要恒常修習圓滿菩薩行、隨順衆生和給衆生傳法這叁種事業。
在這裏,我們提到了菩薩行和普賢行,這兩者的含義其實是一樣的,因爲他們都是菩薩的行爲。
如果分開來理解的話,也可以分別來解釋,菩薩行積累的是智慧的資…
《普賢行願品講解(阿貝仁波切·講解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