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嘿。……但具體什麼叫皈依,我們不曉得,法本拿起來了,諸佛聖法聖賢僧……但心裏未對這個世間産生任何恐怖,真正投靠于叁寶,投靠于佛陀,尋求他的救護那種心態,沒有正確生起來,至少沒有在模仿起來的時候,口頭上的那種皈依我想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皈依:有怖畏尋求救護。我們都同意,最究竟的皈依是佛。當人家問,你們是佛教徒嗎?我們說是,那什麼是佛?
學生甲:覺悟
法師:但凡是覺悟都是佛?
學生甲:對真理最終極的覺悟,對一切真理都已經了知
法師:這是遍智的定義,但不是佛的定義。覺悟是無常,但佛是常。這個表達式看似准確,但在因明理論上有問題。
學生乙:圓滿證悟人法二無我,遠離能取所取的證悟者
法師:證悟者?那佛應是無常,證悟者是補特伽羅(有情),補特伽羅是無常。然而佛卻是常的,佛代表佛果,攝于滅谛,滅谛是無遮,無遮一定是常。網上經常有人說,這些不可談,要實修,但我不清楚若連佛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實修。那什麼是佛呢?“斷除二障”就是佛。
學生:那能斷的是什麼?
法師:能作二障對治的智慧。
……
法師:若佛是常,釋迦牟尼佛應是常?沒有東西既是常又是無常的,只能選一種。
法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有?那他是常的。
學生:不同意,他是無常的
法師:不同意?論證給你看,我說他是常的,因爲他是佛的原故。
……
由此引入,這裏有必要介紹一點因明表達式的概念。所謂有法就是因明論式中前陳。例如,【聲作有法,應是無常,以是所作性故。】“聲”就是前陳,有法。“所作性”是因,“無常”是後陳、也就是所謂有法所對應的法。聲爲什麼叫有法呢?那是主詞。聲這個主詞在這個判斷式中,是既持有無常也持有所作性的特性的,所以它也叫有法。
法師:回到我們剛才的論題,剛才有人說了“是佛就必是常”,那麼以釋迦牟尼作有法,應是常,因爲他是佛的原故
學生甲:同意
學生乙:成佛以後是常,但釋迦牟尼是無常
法師:那成佛也不一定是常的,同意不同意?
學生乙:同意
法師:那麼原命題就有問題了。
……
我只是說,成佛就一定是常,以釋迦牟尼作有法,應是常,因爲他是佛的原故,因爲他已經成佛的原故。同意不同意?
學生丁:不同意
法師:那他沒有成佛?
學生丁:不同意
法師:那他是常?
學生丁:同意
法師:那他現在應該還在,因爲他曾經存在而且他是恒常的原故。
其實你們學過因明的話,這個問題一點不難回答。佛這個概念本身是常的,因爲他的定義就是斷二障,他是無遮。無遮的意思是否定所否定之後,不産生任何另外引伸的認識,例如沒有瓶子就是沒有瓶子而已。例如說某人不是女人,就映射著他是男人,引伸出另外一個理解。但說此地無瓶,只是到此爲止了,否定式的理解已經圓滿了。在斷除二障之後沒有引申什麼東西,所以就佛本身這個概念是常的,但是佛卻不一定是常的。例如釋迦牟尼。有法是包含在這個因裏面,但這個因和有法卻不一定有周遍關系。在回答時就很簡單,周遍不成立。
掌握因明的思維方式之後,在思維當中我們就很容易辨別,無論是在經論上的學習,和在修行當中。這種辯論看起來好象一場遊戲,很好玩,但是實際上卻牽涉到很多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一些事情産生確定的認識等。例如在網上有很多關于怎麼尋找上師、怎麼確定宗見,很多大小乘的關系的辯論等等,吵得亂七八糟的。但是很有趣的一點,當不能用正理去推論的時候,這種辯論真是沒有意思的。我們沒有達到一種標准的准確的認識,對我們這條人生的道路,對我們所希望的那種結果産生這種認識。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很明確的目標,當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希望要追求的是個什麼東西的時候,那麼我們的信仰我們所謂的這條心靈之路就只能安立在一種情緒上面。我不是說不行,我不是批評任何人,有很多種進入這個道路的方式我都承認,但是我只是有時候想,有人說你這套東西不是我們能夠學的,我不這樣認爲,當然也不是讓你們每天上辯論場,這只是提供一種新的思想方法,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如何去理解我們人生?如果我們能夠基本掌握這種思維方式的話,那將對我們以後任何的追求,包括我們生活中的判斷,産生有利的影響。
有一個有趣的辯論,皈依有皈依境,我們的皈依境是什麼?叁寶。叁寶是什麼?佛法僧。以釋迦牟尼作爲例子,在他的心中,有沒有叁寶?他有沒有皈依?
學生甲:有皈依
學生乙:沒有皈依,他沒有怖畏
法師:這位知道了。那在釋迦牟尼佛的心中應該沒有皈依,如果照你的理解,那麼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也就是他的心中應該沒有皈依。
學生乙:應該沒有
法師:那皈依本身應該是沒有,因爲但凡有,佛就一定見得到,佛是遍智。但凡佛智前面不存在的,它一定是無……在你們最初的回答中出現了問題,問題在哪裏?問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有沒有皈依,應回答有。若再問,釋迦牟尼佛應有怖畏,因爲釋迦牟尼佛皈依的原故。這時應回答不成立,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皈依,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有皈依是可以,但不是他的皈依。比如說,皈依境、叁寶有沒有?有。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有沒有?有。是不是他的皈依境?不是。爲什麼?因爲他不需要皈依。爲什麼?因爲他已沒有怖畏。爲什麼?因爲他已遠離一切怖畏。爲什麼?因爲他已斷除一切障礙。(衆笑)
在回答時,在我們如何理解時,如何准確地表示,如何准確地理解是很重要的。這不是詭辯,網上經常有“實修的”說這是詭辯,那翻過來說,若人家說你們佛教徒建立的這些道理,竟然詭辯就把你辯倒了,你又怎麼說?我們應該能夠依理正面回答任何問題,而不是胡塞推搪的。相反,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那麼對于確認一條解脫之道,確認一條離苦得樂之道,確認你們的皈依,把你們的精神生命真正地交托于這個宗教上面,你們是如何去確認的?那麼只有一種了,就像有些法師說的,我們幸運而已。例如,我們佛教徒都認爲皈依叁寶比皈依外道好,我們有究竟,我們能真正走向解脫,他們是邪見來的,書裏面是這樣講的。但你們確認嗎?
……
當然,我也同意,對于那些一心祇在佛教理論研習,卻缺乏如何把這些理論轉成自己的修行的人來說,是有需要小心那種教油子式的學習的,我們在辯論場上辯論無常辯得很高興,但那是真的了解無常嗎?如果真的了解無常,那並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當我們真正去思維什麼是無常的時候,細心去觀察這個世間的無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有多脆弱了。我們看起來這麼年輕其實不如象看起來那麼可靠,當你們反複去思維這個的時候,我們真正的世界觀會建立的--不是那種假的佛教徒的世界觀,還是剛才那位大師講過,現在那些佛教徒一天到晚講苦啊苦啊,空啊空啊,輪回的苦啊。。。有一個辦法很好解決你們的苦的,把你們家裏所有佛教的書扔到馬路上去,從此不再當佛教徒了,他說,我們那些苦是模仿出來的,你們這種苦將經書一抛你們就不苦了。我們佛教要解決的是,將這些經書抛完之後,你們依然不能脫離生死,依然不能脫離病,依然不能脫離憂愁,依然要從年輕走向衰老,最後有一天,你們發現還是要死。如果真正學習無常的話,不斷思維無常的話,在你們修法上面、在真正實踐這條道路上面,放棄了那些宗教感情以後,回過頭來細心想你們的人生的時候,可能那個時候你們重新會想,我們需要佛教。
講了那麼多,主要是想引入因明,我想說的,我們長期以來缺乏一種對我們人生的對身邊的事物,對這個世間認識的一種客觀的合理的思維方式。我們總是以感情出發,接受或拒絕。如果一切因緣恰恰好和我們很配合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很快樂,中間稍有一些逆緣,跟我們的想法有出入的時候,我們又變得很悲傷,我們的快樂和悲傷完全不是由我們自己掌握的。我們的一生,從小到大,讀的書,所做的工作,家庭等所有的東西,很多東西好象我們選擇過,但細心想一想,我們好象一頭牛,鼻子裏有個圈,一條命運的繩子總是在牽著,好象自己在往前走,但那條繩子永遠牽在別人手上,這條繩子從來沒在我們自己手裏牽過。我們從來沒有爲自己抉擇過什麼東西,甚至講得傷你們心一點,在我們選擇我們的宗教,選擇我們的心靈之道,那條解脫之道的時候,我們甚至都沒有好好想過。
又有另一問題出現了,我媽經常跟我講的,你們搞得那麼複雜,是很難想的,除了你這小子這麼奇怪之外,沒人象你這麼想的。是的,這似乎不是一條所有人都喜歡的道路,但是,我還是那句話,既然我們有機會,何不給自己的人生一種新的思維道路?不要太害怕。可能有人會疑問,因明會不會很難,有這麼多辯論,叁大寺五部大論要花15-17年去辯論。這不用擔心,他們是搞專業的,每一個細節的辯論都要,出家人應該有義務去學習和維護佛教的全盤教法。但我在我這裏和大家一起學習的,僅僅是想讓大家了解有這樣的一種思辨方式,一種新的學習角度,這應該不會太難。因明其實本身是世人所具有的思維方式,而我們祇是歸納總結這種方式,運用它來對自己的理想,宗教實踐等進行抉擇,只要你承認你是**生的--這種事勢因,就能推導出整個解脫的道路和解脫的果。事勢因就是一般我們能夠接觸的事物在直接經驗上面能夠接受的,是從我們的直接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不是來源于宗教不共的理論本身的。而我們的宗教生活,往往好像是和世人脫節的。我們可能在見上師時是佛教徒,在馬路邊跟朋友聊天時又是俗人了,我們的身份總是很尴尬的在俗人和佛教徒之間擺來擺去。因明裏面就有講到,能用這種事勢因證明兩種東西,解脫之道和解脫之果。什麼意思呢?就要從一些我們的常識,從這個基礎上面在一…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