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

  一,引子

  (这是宝僧法师的讲课记录,因法师一直没有时间进行全面修订,也只好由本人在法师的大概说明后进行粗略的修订,如有错漏,由本人承担后果。虽然本文不像书本一样严密,但因汉地佛教徒十分缺乏因明基础知识,故此就将此记录发出来给大家参考。在此十分感谢clibao、tiger chen等师兄的辛劳,若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这长篇的记录是难以完成的。)

  组织这次学习,是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这方面学习,希望我的学习经历对大家在佛教因明逻辑方面的学习有些帮助。我不想按传统的教案那样去讲,因为我也没有教案。我自己有想,对于你们作为一个在家居士,从信心的培养,从自己的爱好走进这个宗教的大家庭里面,然后,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你们对自己的宗教有一个对心灵生活提供一个理论体系的需要,有这个需要的情况下组织这场学习。

  作为引入,我想先作一个开题:因明是个什么东西?从问题开始。

  大家今天都是佛教徒吧?那什么是佛教徒?全部要讲。

  (一时无人答)

  这个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什么叫因明?因明有两种解释方式,一般来说,他是一种讲解正因讲解原因的学问,大家可能都听过所谓五明处,对不对?佛教有五明,哪五明?

  学生:因明、医方明,工巧明

  法师:佛教内明没有了?还有内明和声明。内明主要是包括了所有的宗教见地的学识,它包括了主要是宗见,佛教的世界观的学问。因明主要是解释如何建立逻辑关系,如何建立原因--正因,正确的原因,传统叫真因。研究什么是真因的一门学问。声明等于是外语,藏传佛教里,他的声明只是梵文,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所有的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梵文是为了学习宗教理论的。医方明就是医学,工巧明包括建筑、绘画等。在声明里有另外开出五门,词藻学、诗歌学、戏剧等这些叫小五明,合起来就是十明。藏传佛教里“班智达”意思就是精通十明的人。“班禅”就是大班智达的意思。

  因明另一解释方式是依靠真因,基于一种真因,对我们所认识的东西确认它,产生正确的认识。

  现在我们还是从题目引发,“什么是佛教徒?”我想听听每个人的解释。就是让你们知道,有时我们觉得认识的很多东西,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模糊的,我们还是没有确认的,包括我们的宗教,包括我们的所谓心灵之道的开发。我们已经是佛教徒了,但我记得有一位仁波切说过,我们是灌了很多顶,喝了很多水--仁波切把喝甘露戏称为喝水,但到今天--台湾佛教香港佛法接触藏传50多年以来,到今天,你们是时候好好想一想,什么是佛教徒?甚至什么是佛教?这个听起来让我们汉人蛮伤心的。

  学生甲:佛教徒是信仰佛教,学佛

  法师:小心,我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定义,当你说出什么是佛教徒,而你说的这个东西,他必然就是佛教徒;是佛教徒的话,他必然就是这个东西。

  学生乙:心中有佛就是佛教徒

  法师:“心中有佛”这个讲法很暧昧,心中有佛是什么意思?比如我妈,她谁都信,是神都拜,你说她是不是佛教徒?你说她不是,她还不愿意哩。你说算不算?

  学生乙:应该算

  法师:如果这样,我还说过一句,你“心中有佛”怎么定义?

  学生乙:他对佛有信心

  法师:这种信心怎么说?怎么体现?

  学生乙:相信他的理论,相信他的东西是真理

  学生甲接上:按照这个办法来修

  法师:曾经有过一位居士,开了一家佛学院,这家佛学院他提倡一个“现在这些和尚都不会佛教的,佛教的教理和尚都不会的,他们只会念念经,打打斋。。。所以见到他们不用顶礼的。我们是追求佛教讲的道理,依他的道理去修行,那些和尚不用去理他们的”。就以这人举例,应该是佛教徒,同不同意?他应该是佛教徒,因为他对佛有信心,他依照佛教来修行。以这个作原故,同不同意?……(学生:他不皈依僧宝)OK,就你刚才这个表达式来说,还是有漏洞的。

  学生丙:按佛教要求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接受佛教的道理,按这种道路的指导去生活。

  法师:这个是很泛义性的,你说的这个好象大意上没有出入,但问题是仔细考察一下,佛教要求我们很多东西,坦白讲,包括我自己,在实践这条所谓的心灵开发的道路上面,作为佛教徒当我们走上这条修心的道路时,可能我们都知道,可能没有谁会做得十分圆满,象米拉日巴一样的,无可挑剔的,无瑕疵的,奋不顾身的去求解脱。我想,我们中间很多人都不是,对不对?我们刚才说过,定义和被定义的两组内容如果一大一小就不行了,你刚才说的,意思看起来很相近,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是模糊的,无法定义的。比如说我母亲,她也说做人要善良啊,从社会道德上是个好人,但是不是一个佛教徒,按你这个定义,她也能包进去了。

  学生丙:我意思是信服佛教的理论,接受佛教的这套理论的指导

  法师:但是这套理论里面讲了很多东西,我们怎么算是?比如佛教有教我们做一个好人,对不对?在最简单的经书里面,佛甚至教一个人怎么做丈夫。在这点上,很多人都做得到,对不对?这就算吗?如果还不够,那以什么为标准?如果说,所有佛教的东西你都能遵循的……

  学生丙:能接受其中一种理论的,很信服的

  法师:按你这种定义,现在大学里有很多对佛教有兴趣的,那应该承认他们是佛教徒了。有人给我说过,“我不是佛教徒,但对你们说的东西我蛮佩服的,说的很对。”

  学生丙:但他不一定有信心

  法师:他有,他说,你们说佛讲得很对。但让他做一个佛教徒,他又不愿意。

  学生丙:应该算是

  法师:应该是佛教徒?应该不是佛教徒,以他自己都不承认的原故。

  学生丁:皈依佛法,皈依三宝的,掌握了皈依佛法,皈依三宝的理论的人

  法师:那以藏区里连藏文字母都不会的老太太们,她们对佛教充满了虔诚,皈依了佛教,但她们对佛教的理论基本不认识,那以这些老太太作例子,她们应该不是佛教徒。(众笑)

  ……

  法师:我们下定义时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要互相周遍的。

  学生戊:受过三皈依的,参加授戒的

  法师:指受过戒的?是不是佛教徒一定受过戒?

  学生戊:佛弟子一定受过戒

  法师:如果那样的话,以在西藏有许多承许三宝,但没受过戒的在家居士为例,应都不是佛教徒。

  学生戊:应不算佛弟子

  法师:啊??!

  学生戊:我在网上看到这么说的

  法师:我个人不承认那种说法,那是错的

  ……

  学生己:遵循着成佛这条道路在走的人

  法师:当我不知道什么是佛教徒的时候,你给我一个意思,我循着这个意思去理解时,刚好能够理解什么是佛教徒,也不多也不少。你说的只是将字面意思展开了,但里面的概念没有具体化,听的人只是将一个短的不晓得的词听成一个长的还是不晓得的词而已。

  从这个问题我只是想挑出,在理解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可能是没有细心的没有经过严格的思维的。这种不严格的思维可能是我们不习惯于严格的思维,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是一种严格的思维。现在你们都讲过你们心中的佛教徒是什么了,但是如果到辩论场上,在严格的理解过程中就会有问题,我们会发现很难给佛教徒下一个不宽不窄的定义。

  有些人会问,我们有无必要这么较真?大概就好了,我已经做得不错了。对,没问题,我所说的因明只是提供一种方式让你们了解,在佛教理论建立里面还有一种内容,依照这种内容能够让我们严格地对我们的宗教道路、自己的那种理想进行定义,进行正确的认识,那种恰到好处的认识,进行准确的认识,即所谓的“量”。在因明后面就学到量,很多人就把因明跟量理解成同一件事,其实不是的。什么叫量?量就是新生的无错谬的认识。(继续提问)那什么叫佛教徒?

  学生庚:接受佛的教法,严格地实践这条道路的人

  法师:那我应不是佛教徒,因为我自认没有严格地在实践这条道路。

  在三大寺,我们目前的教本的定义是:承认佛法僧三宝是究竟的皈依处的有情,就是佛教徒。

  在这条定义上又引出一个问题了,什么是“皈依”?

  学生甲:终极的依靠和归属

  法师:终极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这个、那个都可以依靠,但最后是归结为三宝,然后自己的目标是三宝。

  法师:那这样但凡皈依都是自宗的皈依?

  如果不了解皈依的话,那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念皈依文心里是什么样子?总不能我们口里在念皈依佛法僧就是皈依佛法僧。

  学生乙:信任和希望

  法师:若是这样,那你皈依你母亲。

  学生丙:将一种教法当作寻求解脱的依靠

  法师:那但凡皈依都是为了寻求解脱的皈依?

  学生丙:那就是一种依靠

  法师:还是一样的,你曾经皈依你母亲

  学生:有这样的?

  法师:大可以作这种承认的,皈依在其原定义上是:有怖畏寻求救护。象孩子投靠妈妈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皈依,在皈依定义上是合格的。皈依有两种,世间和出世间皈依。小孩子投靠妈妈是世间皈依。

  ……

  实际上,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细心考量过,细心想过我们生命里面是否真的有那种不能解脱的不能圆满的怖畏,如果我们心里没有生起这种有怖畏而求救护的心,而是心里想着多高兴啊,今天元旦想着跟谁去涮火锅,一边口里念着诸佛圣法圣贤僧,一边又心里想着赶紧念完去吃饭,这不能算是一种合格的皈依。当我们心里充满着对世间的欲望,充满着快乐,想着今天这个火锅用鸡汤作底还是用骨头汤作底的时候,我想那不是一种皈依的心态。

  ……

  至于我们在选择或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作细心思考的问题,还是那位仁波切说过很有趣的一句话,他说你们买个电视机。买个电脑,甚至买一棵菜,都是左挑挑右挑挑,但我们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条道路时,为未来长远的人生选择一条道路的时候,想都不想,我就是佛教徒,我已经皈依了,为什么?因为我有皈依证,嘿…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