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嘿。……但具体什么叫皈依,我们不晓得,法本拿起来了,诸佛圣法圣贤僧……但心里未对这个世间产生任何恐怖,真正投靠于三宝,投靠于佛陀,寻求他的救护那种心态,没有正确生起来,至少没有在模仿起来的时候,口头上的那种皈依我想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皈依:有怖畏寻求救护。我们都同意,最究竟的皈依是佛。当人家问,你们是佛教徒吗?我们说是,那什么是佛?
学生甲:觉悟
法师:但凡是觉悟都是佛?
学生甲:对真理最终极的觉悟,对一切真理都已经了知
法师:这是遍智的定义,但不是佛的定义。觉悟是无常,但佛是常。这个表达式看似准确,但在因明理论上有问题。
学生乙:圆满证悟人法二无我,远离能取所取的证悟者
法师:证悟者?那佛应是无常,证悟者是补特伽罗(有情),补特伽罗是无常。然而佛却是常的,佛代表佛果,摄于灭谛,灭谛是无遮,无遮一定是常。网上经常有人说,这些不可谈,要实修,但我不清楚若连佛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实修。那什么是佛呢?“断除二障”就是佛。
学生:那能断的是什么?
法师:能作二障对治的智慧。
……
法师:若佛是常,释迦牟尼佛应是常?没有东西既是常又是无常的,只能选一种。
法师: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有?那他是常的。
学生:不同意,他是无常的
法师:不同意?论证给你看,我说他是常的,因为他是佛的原故。
……
由此引入,这里有必要介绍一点因明表达式的概念。所谓有法就是因明论式中前陈。例如,【声作有法,应是无常,以是所作性故。】“声”就是前陈,有法。“所作性”是因,“无常”是后陈、也就是所谓有法所对应的法。声为什么叫有法呢?那是主词。声这个主词在这个判断式中,是既持有无常也持有所作性的特性的,所以它也叫有法。
法师:回到我们刚才的论题,刚才有人说了“是佛就必是常”,那么以释迦牟尼作有法,应是常,因为他是佛的原故
学生甲:同意
学生乙:成佛以后是常,但释迦牟尼是无常
法师:那成佛也不一定是常的,同意不同意?
学生乙:同意
法师:那么原命题就有问题了。
……
我只是说,成佛就一定是常,以释迦牟尼作有法,应是常,因为他是佛的原故,因为他已经成佛的原故。同意不同意?
学生丁:不同意
法师:那他没有成佛?
学生丁:不同意
法师:那他是常?
学生丁:同意
法师:那他现在应该还在,因为他曾经存在而且他是恒常的原故。
其实你们学过因明的话,这个问题一点不难回答。佛这个概念本身是常的,因为他的定义就是断二障,他是无遮。无遮的意思是否定所否定之后,不产生任何另外引伸的认识,例如没有瓶子就是没有瓶子而已。例如说某人不是女人,就映射着他是男人,引伸出另外一个理解。但说此地无瓶,只是到此为止了,否定式的理解已经圆满了。在断除二障之后没有引申什么东西,所以就佛本身这个概念是常的,但是佛却不一定是常的。例如释迦牟尼。有法是包含在这个因里面,但这个因和有法却不一定有周遍关系。在回答时就很简单,周遍不成立。
掌握因明的思维方式之后,在思维当中我们就很容易辨别,无论是在经论上的学习,和在修行当中。这种辩论看起来好象一场游戏,很好玩,但是实际上却牵涉到很多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一些事情产生确定的认识等。例如在网上有很多关于怎么寻找上师、怎么确定宗见,很多大小乘的关系的辩论等等,吵得乱七八糟的。但是很有趣的一点,当不能用正理去推论的时候,这种辩论真是没有意思的。我们没有达到一种标准的准确的认识,对我们这条人生的道路,对我们所希望的那种结果产生这种认识。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很明确的目标,当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希望要追求的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信仰我们所谓的这条心灵之路就只能安立在一种情绪上面。我不是说不行,我不是批评任何人,有很多种进入这个道路的方式我都承认,但是我只是有时候想,有人说你这套东西不是我们能够学的,我不这样认为,当然也不是让你们每天上辩论场,这只是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方法,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如何去理解我们人生?如果我们能够基本掌握这种思维方式的话,那将对我们以后任何的追求,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判断,产生有利的影响。
有一个有趣的辩论,皈依有皈依境,我们的皈依境是什么?三宝。三宝是什么?佛法僧。以释迦牟尼作为例子,在他的心中,有没有三宝?他有没有皈依?
学生甲:有皈依
学生乙:没有皈依,他没有怖畏
法师:这位知道了。那在释迦牟尼佛的心中应该没有皈依,如果照你的理解,那么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也就是他的心中应该没有皈依。
学生乙:应该没有
法师:那皈依本身应该是没有,因为但凡有,佛就一定见得到,佛是遍智。但凡佛智前面不存在的,它一定是无……在你们最初的回答中出现了问题,问题在哪里?问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有没有皈依,应回答有。若再问,释迦牟尼佛应有怖畏,因为释迦牟尼佛皈依的原故。这时应回答不成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皈依,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有皈依是可以,但不是他的皈依。比如说,皈依境、三宝有没有?有。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前有没有?有。是不是他的皈依境?不是。为什么?因为他不需要皈依。为什么?因为他已没有怖畏。为什么?因为他已远离一切怖畏。为什么?因为他已断除一切障碍。(众笑)
在回答时,在我们如何理解时,如何准确地表示,如何准确地理解是很重要的。这不是诡辩,网上经常有“实修的”说这是诡辩,那翻过来说,若人家说你们佛教徒建立的这些道理,竟然诡辩就把你辩倒了,你又怎么说?我们应该能够依理正面回答任何问题,而不是胡塞推搪的。相反,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做的话,那么对于确认一条解脱之道,确认一条离苦得乐之道,确认你们的皈依,把你们的精神生命真正地交托于这个宗教上面,你们是如何去确认的?那么只有一种了,就像有些法师说的,我们幸运而已。例如,我们佛教徒都认为皈依三宝比皈依外道好,我们有究竟,我们能真正走向解脱,他们是邪见来的,书里面是这样讲的。但你们确认吗?
……
当然,我也同意,对于那些一心祇在佛教理论研习,却缺乏如何把这些理论转成自己的修行的人来说,是有需要小心那种教油子式的学习的,我们在辩论场上辩论无常辩得很高兴,但那是真的了解无常吗?如果真的了解无常,那并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当我们真正去思维什么是无常的时候,细心去观察这个世间的无常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脆弱了。我们看起来这么年轻其实不如象看起来那么可靠,当你们反复去思维这个的时候,我们真正的世界观会建立的--不是那种假的佛教徒的世界观,还是刚才那位大师讲过,现在那些佛教徒一天到晚讲苦啊苦啊,空啊空啊,轮回的苦啊。。。有一个办法很好解决你们的苦的,把你们家里所有佛教的书扔到马路上去,从此不再当佛教徒了,他说,我们那些苦是模仿出来的,你们这种苦将经书一抛你们就不苦了。我们佛教要解决的是,将这些经书抛完之后,你们依然不能脱离生死,依然不能脱离病,依然不能脱离忧愁,依然要从年轻走向衰老,最后有一天,你们发现还是要死。如果真正学习无常的话,不断思维无常的话,在你们修法上面、在真正实践这条道路上面,放弃了那些宗教感情以后,回过头来细心想你们的人生的时候,可能那个时候你们重新会想,我们需要佛教。
讲了那么多,主要是想引入因明,我想说的,我们长期以来缺乏一种对我们人生的对身边的事物,对这个世间认识的一种客观的合理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以感情出发,接受或拒绝。如果一切因缘恰恰好和我们很配合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快乐,中间稍有一些逆缘,跟我们的想法有出入的时候,我们又变得很悲伤,我们的快乐和悲伤完全不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我们的一生,从小到大,读的书,所做的工作,家庭等所有的东西,很多东西好象我们选择过,但细心想一想,我们好象一头牛,鼻子里有个圈,一条命运的绳子总是在牵着,好象自己在往前走,但那条绳子永远牵在别人手上,这条绳子从来没在我们自己手里牵过。我们从来没有为自己抉择过什么东西,甚至讲得伤你们心一点,在我们选择我们的宗教,选择我们的心灵之道,那条解脱之道的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好好想过。
又有另一问题出现了,我妈经常跟我讲的,你们搞得那么复杂,是很难想的,除了你这小子这么奇怪之外,没人象你这么想的。是的,这似乎不是一条所有人都喜欢的道路,但是,我还是那句话,既然我们有机会,何不给自己的人生一种新的思维道路?不要太害怕。可能有人会疑问,因明会不会很难,有这么多辩论,三大寺五部大论要花15-17年去辩论。这不用担心,他们是搞专业的,每一个细节的辩论都要,出家人应该有义务去学习和维护佛教的全盘教法。但我在我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仅仅是想让大家了解有这样的一种思辨方式,一种新的学习角度,这应该不会太难。因明其实本身是世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祇是归纳总结这种方式,运用它来对自己的理想,宗教实践等进行抉择,只要你承认你是**生的--这种事势因,就能推导出整个解脱的道路和解脱的果。事势因就是一般我们能够接触的事物在直接经验上面能够接受的,是从我们的直接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来源于宗教不共的理论本身的。而我们的宗教生活,往往好像是和世人脱节的。我们可能在见上师时是佛教徒,在马路边跟朋友聊天时又是俗人了,我们的身份总是很尴尬的在俗人和佛教徒之间摆来摆去。因明里面就有讲到,能用这种事势因证明两种东西,解脱之道和解脱之果。什么意思呢?就要从一些我们的常识,从这个基础上面在一…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