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还有很多东西要证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确认。这种确认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有一位师兄猛烈地批评,对于理论结合实践这部分,他是反对的。他说修行就是修行,还说那么多东西?所知障!还有另外一个什么障?烦恼障。没有这两个就变成什么了?佛。绝对是佛了。OK!那位先生在他的文章里面说,学得太多就是所知障。听过这种吗?什么叫所知障晓得不?障碍我们所知的东西。佛是什么啊?遍知。对不对?什么叫遍知?能够在一刹那现量地直接经验亲自证到一切所有的东西,但凡这个宇宙里面有,他就能够亲自证到。这个遍知的过程当中,主要破除的到最后就是这个所知障,为什么?就是障碍他对一切存在的东西了解的东西,所谓所知障。但是据那些师兄或那些法师的讲法,不要学得太多,学得太多就会所知障。如果这种都能够成立的话,我想今天已经学过,你们从因上面推出去的话,那大概你就可以举这个例子了。释迦牟尼作有法,应该有所知障,为什么?他知道得最多,简直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他所知障最重了,对不对?这很奇怪的东西,我就不晓得他们这种定义这种理论怎么推出来的。我不要学得太多,学多了就变成所知障。

  在禅宗里面是有一种说法,当一个理论在研究的时候,那种只是干理论的,它不结合自己的真正修行,不是真正出于对人生的提高,对心灵、生命的提高出发的,单单那种A是B,B是C,那种单单只是推的时候,推论的方式影响了他的实践的,有时候他用一种障碍去描述这种情况,有这种说法,这种我们是要避免的。特别是对某些学生,已经对理论知识形成比较固定正确的认识以后,由于在这种学习过程当中,他形成一种爱好,我们都会有的,就是一到辩论场就特别兴奋那种,就是一到辩论场就不断辩。我刚才不是举个例子嘛,辩无常变成一种很开心,但是实际上,无常一点都不开心。无常代表着我们快要衰老,无常代表着我们将要忘记一切,无常代表着我们过几年以后一睡到棺材里面就把这一生心爱的人全部忘光光,无常代表着我们重新回来的时候,连妈都不认识。

  知道一个叫阿底峡的吗?阿底峡尊者进入西藏,有没有听说过那个故事?他有一次在经过一个村子门口,看见一个西藏人,好像在吃鱼的男人抱着一个孩子,然后一只狗来抢那个鱼的骨头,他拿起一个木棒把狗给打走了。有没听过的吗?我讲给你们听。然后当时阿底峡尊者经过后藏那个聶塘,看见这个情境他就在哭了,然后随他一起走的很多弟子,然后老师干嘛突然间哭了,那么感性的。他说你们是不晓得我看见了什么。你们看见什么?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木棒把一只来抢鱼吃的狗打跑了。我看见了什么?我看到他上一生的关系。如果按他上一生的关系来讨论的话,就是把这个场景来重新讲述一遍的话,他抱着的是他前一世妻子的奸夫,一棒打走的是他的爸,吃的是他的妈――那条鱼是他的妈。他说我看见的是这样的一幕。抱着仇人吃着自己的妈,一棒把老爸打走了。如果按上一世的关系来阐述现在的情景的话。但是我们忘了,我们完全忘了这一段。

  另外在修菩提心上面有过这么一段。在《掌中解脱论》有过这么一个例子,在修菩提心的时候有一段描述。大概有一个乞丐,比如现在我们也会有嘛,但多多少少我们会模仿,现在去修行的人,遇到一个乞丐,我们就布施,那种充满着宗教情绪,对我们那种自豪感和伟大感所包围着的布施,我们经常会做这种修行。但是,帕绷喀仁波切在《掌中解脱论》里面,他提到一个什么呢?当我们去布施的时候去想想:前面这个老太婆,她无数生前是我妈,她曾经是无数无数生前是我妈,在她当我妈的时候,因为为了我要吃饭,因为她当时可能穷,她去偷盗,她去抢夺,造了恶业,然后经过无数生的受难以后,然后这一生变成一个乞丐,她不知不觉又走回到这个儿子,过往生前的那个儿子跟前,向我要一毛钱。他说你如果看到这一点的话,她向你身上要一块肉,你也得给她。但是她向你,那个千生万生以前的那个儿子,她为了你下了地狱,去受了无数劫火,出生到人以后还是变成一个穷乞丐的这么一个妈,一个你不认识的妈跟你要一毛钱,你该用什么心态去做这个事情呢?用伟大的用崇高的佛教徒吗?用那种兴奋的宗教情绪吗?充满着暧昧的去给她一块钱,我为成佛积累了一块钱吗?

  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在这种原因推导上面,这种结合自己真正修行的推导上面,如果能够结合这种自心的,如果有这种正确的原因的指导我们思维的话,在我们修行上面我觉得更清晰更坚定。我们有这种思考方式的话,对于经典的理解,对于自己的实践会找到更亲切更真实的一面。

  我个人跟很多朋友,以前在网上包括我自己在谈话当中,我一直强调一个,我很想把一种修行变成一种很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很真实面对佛教徒的那种情况。我每次回来其实我很不想见你们,见佛教徒,包括大家。当我穿裙子的时候就更不喜欢跟佛教徒见面,我不晓得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一种特殊的身分,有一种特殊的责任。然后这种身分责任我在表现上面,我知道我做不到。当你说佛教徒就是遵循佛教的指导,在努力修行的人。。。,我发现我自己确实有很多缺乏的地方,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条道路虽然有这样的希望这样的承诺,但是在实际行为上,实际的修行上,我确实有自己缺乏的地方。然后我需要担起一种假帽子。我受不了那种。我不会的。我不太会做这种姿态。我所需要的一种就是说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之前说过的,我们是个怀疑论者。我们在城市里面长大,接受西方教育长大的,实际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在很多网站上面我已经看见过。无论你们自我表达我有多么的信心有多么的热情,但实际上从你们内心深处,只要你们用这种方式(因三相)去细心推导,就发现我们是基本怀疑论者。但是如果有这种怀疑论的人,我个人认为在追求自己的宗教道路追求解脱道路上,为自己选择一条究竟真实的安立方向的时候,不妨给自己多一个思考的方向。我还是那一句话,不一定要很沉闷,像我们这样的,“是真因吗?”辩到每一个字,但是你至少多一个角度,在你们思考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会受益了。就不会再像以前在网上那样子。因为你们是网友嘛,我还是经常用网络来作比喻。反正一个网一开,就说大家都来呀。我心想拜托,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搞一个网站轰轰烈烈,但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相信有任何一个佛教网站会轰轰烈烈到底。别忘了,我们最崇信的释迦牟尼佛都已经圆寂了,我们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希望是从哪里来的?

  问:学因明看什么基础书比较好?杨化群先生的书可以看吗?

  答:因明方面的书,我尽量把我这本书(指《因明入门》)写得比较靠近语言化一点。关于扬化群老师,他们的书你们都可以看。我只能说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很容易回答,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佛教徒,我跑来跟你们说,想了解一下佛教的基本知识,有什么书好看的?我都想不出哪一本书马上就有哪个教的基本知识。确实在佛教里面,他适应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不晓得对方是什么根器,最坦白地讲,我不是遍智。有大量的讲述因明的书,但是现在目前有几个大的困难,就是说一个它比较注重古文性。比如像以前的《正理门论》里的那些解释,都是唐代人翻译的,都是很古老的语言。而且里面有很多架构性的。比如说,我刚才我不这样讲的话,你们很难听懂。遍是宗法性。我把它翻译出来,它的定义是什么呢?依照所作性为了证明声是无常的那个有情,依所作性决定所作性在声之上确实有随顺的安立式。为了依靠所作性想要了解证明声是无常的这个有情在他了解因第一相的时候,把所作性决定所作性在声上面有必然的安立式。这个就是宗法的定义,在书上就是这样写的。看起来就很困难。现在因明上面缺乏很多讲解。第一个你们要提高兴趣,明白你们能够善巧掌握因明的话,对你们的帮助,从这方面去考查,要生起这种欢喜的心态。如果在这种基础上面,我想什么书都可以去接触。

  但是要留有一种理性,到底什么叫一个理性的佛教徒?即随法行人。知道吗?佛教里面有这两个字的。一般我们把刚进入佛教分成两种人,随信行人,随法行人。随信行人,就是他宿生以来,主要以欢喜心为主,随信而行,就是依照佛讲的经典就这样去做的。随法行人,当一个人抉择自己的道路,抉择自己的追求的时候,他会想为什么?通过依理抉择以后,对已经抉择的东西承认然后实践的人。一般在宗喀巴大师的讲法里面曾经分过这两种人。若问我如何做一个随信行人做一个随法行人。这是很个人情绪的问题,你们自己选择。随法行人,当然按宗喀巴大师的分法,认为随法行人是高根。但是我个人的想法不要以一种所谓的,我也要追求高根,不用这个情绪的。这是很个人性的东西。但至少,我们都是年轻人,在某种意义上面,我说过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怀疑论者。从西文教育体系里面来的,本来我们就被培养成怀疑论者来的。那么如果我们自己承认是一个怀疑者的话,对于追求真理,如果你还有怀疑的话,那只有一个办法,消除这种怀疑,把它怀疑到彻底。我说怀疑到彻底不是那种什么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妈生我啊?为什么我妈是女人啊?不是这种,是在追求正确的那个解脱之道的时候,为自己找出一个正确的原因。至少有这种心态保留这种心态。

  问:什么是随遍、逆遍,能再讲解一下吗?

  答:当一个判断式出现之前,其实在他的后陈部分分成两个部分。因为常和无常是两个对立的集合,是常一定不是无常,是无常一定不是常,它们两个是对立集合来的。然后在这个对立集合里边,它如果想把声带进无常里边的时候,它的原因,首先这个声一定是放在…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