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

  一,引子

  (這是寶僧法師的講課記錄,因法師一直沒有時間進行全面修訂,也只好由本人在法師的大概說明後進行粗略的修訂,如有錯漏,由本人承擔後果。雖然本文不像書本一樣嚴密,但因漢地佛教徒十分缺乏因明基礎知識,故此就將此記錄發出來給大家參考。在此十分感謝clibao、tiger chen等師兄的辛勞,若沒有他們的無私幫助,這長篇的記錄是難以完成的。)

  組織這次學習,是因爲這幾年我一直在這方面學習,希望我的學習經曆對大家在佛教因明邏輯方面的學習有些幫助。我不想按傳統的教案那樣去講,因爲我也沒有教案。我自己有想,對于你們作爲一個在家居士,從信心的培養,從自己的愛好走進這個宗教的大家庭裏面,然後,作爲一個新時代的人,你們對自己的宗教有一個對心靈生活提供一個理論體系的需要,有這個需要的情況下組織這場學習。

  作爲引入,我想先作一個開題:因明是個什麼東西?從問題開始。

  大家今天都是佛教徒吧?那什麼是佛教徒?全部要講。

  (一時無人答)

  這個題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什麼叫因明?因明有兩種解釋方式,一般來說,他是一種講解正因講解原因的學問,大家可能都聽過所謂五明處,對不對?佛教有五明,哪五明?

  學生:因明、醫方明,工巧明

  法師:佛教內明沒有了?還有內明和聲明。內明主要是包括了所有的宗教見地的學識,它包括了主要是宗見,佛教的世界觀的學問。因明主要是解釋如何建立邏輯關系,如何建立原因--正因,正確的原因,傳統叫真因。研究什麼是真因的一門學問。聲明等于是外語,藏傳佛教裏,他的聲明只是梵文,因爲他的目標很明確,所有的學習的目的都是爲了解脫,梵文是爲了學習宗教理論的。醫方明就是醫學,工巧明包括建築、繪畫等。在聲明裏有另外開出五門,詞藻學、詩歌學、戲劇等這些叫小五明,合起來就是十明。藏傳佛教裏“班智達”意思就是精通十明的人。“班禅”就是大班智達的意思。

  因明另一解釋方式是依靠真因,基于一種真因,對我們所認識的東西確認它,産生正確的認識。

  現在我們還是從題目引發,“什麼是佛教徒?”我想聽聽每個人的解釋。就是讓你們知道,有時我們覺得認識的很多東西,但實際上我們還是模糊的,我們還是沒有確認的,包括我們的宗教,包括我們的所謂心靈之道的開發。我們已經是佛教徒了,但我記得有一位仁波切說過,我們是灌了很多頂,喝了很多水--仁波切把喝甘露戲稱爲喝水,但到今天--臺灣佛教香港佛法接觸藏傳50多年以來,到今天,你們是時候好好想一想,什麼是佛教徒?甚至什麼是佛教?這個聽起來讓我們漢人蠻傷心的。

  學生甲:佛教徒是信仰佛教,學佛

  法師:小心,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定義,當你說出什麼是佛教徒,而你說的這個東西,他必然就是佛教徒;是佛教徒的話,他必然就是這個東西。

  學生乙:心中有佛就是佛教徒

  法師:“心中有佛”這個講法很暧昧,心中有佛是什麼意思?比如我媽,她誰都信,是神都拜,你說她是不是佛教徒?你說她不是,她還不願意哩。你說算不算?

  學生乙:應該算

  法師:如果這樣,我還說過一句,你“心中有佛”怎麼定義?

  學生乙:他對佛有信心

  法師:這種信心怎麼說?怎麼體現?

  學生乙:相信他的理論,相信他的東西是真理

  學生甲接上:按照這個辦法來修

  法師:曾經有過一位居士,開了一家佛學院,這家佛學院他提倡一個“現在這些和尚都不會佛教的,佛教的教理和尚都不會的,他們只會念念經,打打齋。。。所以見到他們不用頂禮的。我們是追求佛教講的道理,依他的道理去修行,那些和尚不用去理他們的”。就以這人舉例,應該是佛教徒,同不同意?他應該是佛教徒,因爲他對佛有信心,他依照佛教來修行。以這個作原故,同不同意?……(學生:他不皈依僧寶)OK,就你剛才這個表達式來說,還是有漏洞的。

  學生丙:按佛教要求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接受佛教的道理,按這種道路的指導去生活。

  法師:這個是很泛義性的,你說的這個好象大意上沒有出入,但問題是仔細考察一下,佛教要求我們很多東西,坦白講,包括我自己,在實踐這條所謂的心靈開發的道路上面,作爲佛教徒當我們走上這條修心的道路時,可能我們都知道,可能沒有誰會做得十分圓滿,象米拉日巴一樣的,無可挑剔的,無瑕疵的,奮不顧身的去求解脫。我想,我們中間很多人都不是,對不對?我們剛才說過,定義和被定義的兩組內容如果一大一小就不行了,你剛才說的,意思看起來很相近,但實際上很多地方是模糊的,無法定義的。比如說我母親,她也說做人要善良啊,從社會道德上是個好人,但是不是一個佛教徒,按你這個定義,她也能包進去了。

  學生丙:我意思是信服佛教的理論,接受佛教的這套理論的指導

  法師:但是這套理論裏面講了很多東西,我們怎麼算是?比如佛教有教我們做一個好人,對不對?在最簡單的經書裏面,佛甚至教一個人怎麼做丈夫。在這點上,很多人都做得到,對不對?這就算嗎?如果還不夠,那以什麼爲標准?如果說,所有佛教的東西你都能遵循的……

  學生丙:能接受其中一種理論的,很信服的

  法師:按你這種定義,現在大學裏有很多對佛教有興趣的,那應該承認他們是佛教徒了。有人給我說過,“我不是佛教徒,但對你們說的東西我蠻佩服的,說的很對。”

  學生丙:但他不一定有信心

  法師:他有,他說,你們說佛講得很對。但讓他做一個佛教徒,他又不願意。

  學生丙:應該算是

  法師:應該是佛教徒?應該不是佛教徒,以他自己都不承認的原故。

  學生丁:皈依佛法,皈依叁寶的,掌握了皈依佛法,皈依叁寶的理論的人

  法師:那以藏區裏連藏文字母都不會的老太太們,她們對佛教充滿了虔誠,皈依了佛教,但她們對佛教的理論基本不認識,那以這些老太太作例子,她們應該不是佛教徒。(衆笑)

  ……

  法師:我們下定義時既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要互相周遍的。

  學生戊:受過叁皈依的,參加授戒的

  法師:指受過戒的?是不是佛教徒一定受過戒?

  學生戊:佛弟子一定受過戒

  法師:如果那樣的話,以在西藏有許多承許叁寶,但沒受過戒的在家居士爲例,應都不是佛教徒。

  學生戊:應不算佛弟子

  法師:啊??!

  學生戊:我在網上看到這麼說的

  法師:我個人不承認那種說法,那是錯的

  ……

  學生己:遵循著成佛這條道路在走的人

  法師:當我不知道什麼是佛教徒的時候,你給我一個意思,我循著這個意思去理解時,剛好能夠理解什麼是佛教徒,也不多也不少。你說的只是將字面意思展開了,但裏面的概念沒有具體化,聽的人只是將一個短的不曉得的詞聽成一個長的還是不曉得的詞而已。

  從這個問題我只是想挑出,在理解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可能是沒有細心的沒有經過嚴格的思維的。這種不嚴格的思維可能是我們不習慣于嚴格的思維,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是一種嚴格的思維。現在你們都講過你們心中的佛教徒是什麼了,但是如果到辯論場上,在嚴格的理解過程中就會有問題,我們會發現很難給佛教徒下一個不寬不窄的定義。

  有些人會問,我們有無必要這麼較真?大概就好了,我已經做得不錯了。對,沒問題,我所說的因明只是提供一種方式讓你們了解,在佛教理論建立裏面還有一種內容,依照這種內容能夠讓我們嚴格地對我們的宗教道路、自己的那種理想進行定義,進行正確的認識,那種恰到好處的認識,進行准確的認識,即所謂的“量”。在因明後面就學到量,很多人就把因明跟量理解成同一件事,其實不是的。什麼叫量?量就是新生的無錯謬的認識。(繼續提問)那什麼叫佛教徒?

  學生庚:接受佛的教法,嚴格地實踐這條道路的人

  法師:那我應不是佛教徒,因爲我自認沒有嚴格地在實踐這條道路。

  在叁大寺,我們目前的教本的定義是:承認佛法僧叁寶是究竟的皈依處的有情,就是佛教徒。

  在這條定義上又引出一個問題了,什麼是“皈依”?

  學生甲:終極的依靠和歸屬

  法師:終極是什麼意思?

  學生甲:這個、那個都可以依靠,但最後是歸結爲叁寶,然後自己的目標是叁寶。

  法師:那這樣但凡皈依都是自宗的皈依?

  如果不了解皈依的話,那你們每天早上起來念皈依文心裏是什麼樣子?總不能我們口裏在念皈依佛法僧就是皈依佛法僧。

  學生乙:信任和希望

  法師:若是這樣,那你皈依你母親。

  學生丙:將一種教法當作尋求解脫的依靠

  法師:那但凡皈依都是爲了尋求解脫的皈依?

  學生丙:那就是一種依靠

  法師:還是一樣的,你曾經皈依你母親

  學生:有這樣的?

  法師:大可以作這種承認的,皈依在其原定義上是:有怖畏尋求救護。象孩子投靠媽媽一樣。這本身就是一個皈依,在皈依定義上是合格的。皈依有兩種,世間和出世間皈依。小孩子投靠媽媽是世間皈依。

  ……

  實際上,如果我們心裏面沒有細心考量過,細心想過我們生命裏面是否真的有那種不能解脫的不能圓滿的怖畏,如果我們心裏沒有生起這種有怖畏而求救護的心,而是心裏想著多高興啊,今天元旦想著跟誰去涮火鍋,一邊口裏念著諸佛聖法聖賢僧,一邊又心裏想著趕緊念完去吃飯,這不能算是一種合格的皈依。當我們心裏充滿著對世間的欲望,充滿著快樂,想著今天這個火鍋用雞湯作底還是用骨頭湯作底的時候,我想那不是一種皈依的心態。

  ……

  至于我們在選擇或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的過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作細心思考的問題,還是那位仁波切說過很有趣的一句話,他說你們買個電視機。買個電腦,甚至買一棵菜,都是左挑挑右挑挑,但我們爲自己的人生選擇一條道路時,爲未來長遠的人生選擇一條道路的時候,想都不想,我就是佛教徒,我已經皈依了,爲什麼?因爲我有皈依證,嘿…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