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文殊在天空把書接住,文殊就在天空現起來,把他的那些書接起來,他說你不要這樣晦氣,千萬不要做這種灰心的想法,應該保持你的菩提心,請不要忘記你多世以來的發起的那個爲度衆生求成佛的那個菩提心。他說同時我將會成爲你的根本護法,你的一切所有的危難我都會護持,而你寫出來的那本書將會利益以後的衆生。據說這本書是在文殊直接鼓勵之下完成的。

  陳那圓寂以後,隔了一代以後,出現了另外一個大師法稱。據說當時中間還有一段曆史,在陳那和法稱中間還有一個叫自在軍的人出現過,也算是一位佛教的大師。但是有趣的是,雖然自在軍直接受教于陳那,他是陳那的學生,但可能是個人條件的問題,他沒有完全理解陳那在這兩本著作上的那種講法。然後當時就出現了他跟勝論師進行的一場辯論。勝論師當時就他的老師陳那的觀點提出了質疑,由于自在軍尊者沒有很好地理解陳那的原著的精神,所以他在辯論過程中就輸掉了,他沒辦法回答人家的問題。在輸掉以後,他修正了陳那的說法,這也是一個真誠的做法,他認爲假如我們的理論真的有問題的話,那我們就只好修正它。他對陳那的理論進行了一番修正。那是一個讓步。

  然後這個讓步,他的學生法稱又改過來了。法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據說他當時跟自在軍學習這本書的時候,學習了叁遍,學習第一遍的時候,對這本書已經基本上大概全部了解了。第二次學的時候,他對于因明這部分認識已經跟陳那一模一樣了。據說在學第叁遍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面他已經超過了陳那,但藏傳是不承認法稱超過陳那這種說法的。由此他寫出了七本書,主要的這叁本(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加上次要的四本(因滴論,成他相續論,觀相屬論,诤正理論),寫出了七本關于整個因明的論著,從而奠定了整個佛教的邏輯學體系。現在我們不論漢傳也好藏傳也好,都是依靠這兩位大師這些論著來奠定我們的因明理論體系的。

  法稱論師在他學完以後,當時因爲在他的年代裏邊,我們在跟這兩個宗派進行大量辯論的時候我們輸掉了。按照以前印度人的辯論軌則是這樣的,如果假設你願意接受我的辯論,一旦一宗輸掉以後,要不然你自殺,要不然你就改宗。爲什麼只有這兩種呢?因爲他們辯論上面有一種共同追求的,我們辯論追求真理,抛開宗見以後,我們追求真理。如果你在辯論中輸掉了,那只有兩種情況,要麼你對你自宗的了解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你居然都輸,代表什麼?你自宗上面是有問題。那麼你就可以改宗了,爲了追求真理,你可以放棄你原來的宗見,改宗了。另外一個不是,我堅持我自宗說法是沒錯的,只是我理解上面出了問題。那麼要以死謝罪了,這以前有過這種說法。當時估計就是因爲那段曆史,在那段曆史過程當中,可能有大量的佛教寺廟全部轉到數論和勝論去了。就是改宗吧,佛教徒改成其它宗派,寺廟也全部改到人家寺廟去。

  當時法稱論師出世以後,對自宗的建立已經完全圓滿以後,但是對外道的東西他還是不熟悉,所以他最後去學習數論宗這些東西。當他把數論師的那些因明理論學完以後,就把那件釋迦牟尼傳來的袈裟重新穿起來了。然後進入外道的寺廟那裏去進行辯論。從那一天開始,從印度南方到北方,印度有許多外道的寺廟被他改爲佛教宗。那也是在曆史上印度佛教的最後的一次興盛,在那以後就碰到伊斯蘭教的入侵,印度佛教被毀滅了。那這只是一段故事。當時由于他們這些大師的出現,不但維護了自宗,也應該說在那段時候攝受了很多的有情,那麼也看得到他的重要性,應該生起一種信心。

  ……

  大概其中就說,當時《集量論》、《正理門論》等四部是陳那的作品,然後這七部--《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诤理論》和《成他相續論》,就是法稱最出名的所謂的因明七論。將來如果我們會看的話,因明七論就是以法稱爲主的這七部。那麼現在在藏傳一系,在我所學習的過程當中,藏傳一系基本上以《釋量論》--這本書是法稱最重要的,以這個作藍本來學習的,其它作爲參考書來學習的,這是一個大概的緣起的說法吧。

  然後就此而言,在此之下,整個發展體系上,法稱以下對于《釋量論》的講解後來出現了很多派系。主要的是叁個派系,在印度時期就有叁個派系的著作。那麼這些著作目前已經翻譯到藏文裏邊,在藏文裏邊保存的大概有65本,然後在我們漢傳在早期從唐代只有這兩部(《正理門論》,《入正理門論》)翻譯到中文裏邊。這兩部很短的論翻譯到中文裏面來,其它的好像都沒有。後來,近代是由法尊法師一代的那些新的翻譯家從藏文裏邊陸續翻譯了部分,但是也不完整,特別是後來的那些注釋到目前爲止好像都沒有翻譯出來。除此以外,漢傳一系就是由玄奘法師把因明引入到中文以後,然後由他的學生窺基法師寫過一個主要的論疏。那後來在唐代有過一部分大師進行了一些研究,但是畢竟那個講解和研習的風氣就斷掉了,到近代幾乎沒人在研習這種東西了。而相反在藏傳佛教裏面,他們卻幾乎是全部地把印度體系上的著作翻譯到藏文去了,而且他們自己還不斷發展,而且有不斷地解釋。那麼相類似的,單單是《釋量論》的解釋,在目前留在藏文裏,最近的一次單單是目錄統計,我數過,好像將近八十八本之多。上面是作爲一個知識講述一下。

  叁,講解因明論式的基本結構

  那麼現在我想把結構,把一些用詞等等大致介紹出來。因爲如果是長的講的話,只是這兩叁天的話,不可能全部講出來。

  所謂的論式,我想還是舉一個例子來講,【以聲作有法,應是無常,以是所作性的原故】,這是一個基本的論式。這是我們在辯論場上使用的語言。那麼每一個格式是有它作用的,詳細辯論的時候每個字都有作用的。但是如果一般的表述,我們只是在我們心裏想的時候,只是這樣子而已:“聲是無常的。爲什麼呢?因爲它是所作性的原故(是所作性故)”。

  前面的這一部分【以聲作有法,應是無常】叫做宗,也叫所立,所立就是所成立的,它需要去成立的。我們需要去證明,爲了要證明宗才要舉出原因,任何一個原因的舉出,意味著有人需要對原來他不曉得的,不曉得聲到底是常還是無常,他想知道、認識這個宗。而要依靠什麼呢?依靠一個原因去證明它。這個時候就安立一個所作性,所作性就是成立【聲是無常】這個宗的原因,那麼一切東西如果放在【以是……的原故】這個原因位置上就叫因。什麼叫原因呢?怎麼樣才算排得上原因呢?可以說任何東西都可以。

  但是在中文裏面這種表達式聽起來有點怪,我們要注意,要知道在因明學上面,他們很多語言使用上面是有很嚴格定義的,它的使用範圍是已經被規定好的,跟我們傳統一般語言的表達說法是有一定出入的。比如說你舉出一個原因來,我們心目中想的是什麼呢?是一個正因,一個正確的原因。就是當我們說原因的時候,我們就是想一個所謂的正確的原因。但是只是單單說原因的時候,它不一定是需要是正確的,對不對?那麼也就是說放在這裏,無論什麼,豬也好狗也好,都可以。例如就說它是狗。以聲作有法,應該是無常的,因爲是狗的緣故。這不是一個正確的原因,但它是個因,爲什麼呢?把它放在那裏,你可以這樣想的,對不對?你不能反對我這樣想。我在想聲是常還是無常?聲是狗吧?這很奇怪。但是可以放在這裏。只要你把什麼東西放進去,它都能成爲一個因。但是正因,正確的原因,還是假的,不正確的原因,所謂真因、假因,那就要再區別。

  這一個部分【以聲作有法,應是無常】就叫宗。宗的另外一個名詞叫所立,宗的意思就是你要准備成立它的,你要准備認識它的在整個論式上面的那個部分。宗裏面又分兩部分,在宗這一句話中我們用一個逗點,若是在一句判斷說話裏面不需要這個逗點的,但是在因明論式中,我們經常把它分開,這是有作用的。因爲這一部分,“聲”這一部分它是前陳,等于在這一個陳述句裏面它在前面這一部分――在中文裏又叫前陳,在藏文裏沒有前陳這個字。聲也叫前陳,也叫有法。那麼“是無常”自然就是什幺?後陳。“是無常”是後陳,也稱作“法”。那麼當前陳跟後陳,或者有法跟法結合就成宗了。單單“聲”它不是宗,單單“是無常”不是宗,我們說“是無常”,什麼是“是無常”啊?它不産生一種判斷的時候,它不能成爲宗,如果它産生判斷,它就成爲宗了。如果在這個前陳跟後陳結合部的時候,聲是有法的時候,它就會有宗。

  那麼“所作性”就是它的因了,狗也是,只不過所作性是正因,狗呢?假因。簡單地講,真因和假因是什麼意思呢,我這裏不是定義,因爲一下定義就要嚴格的。什麼叫真因什麼叫假因呢?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有沒有一個有情會依靠這個原因從不了解聲是無常而達到了解聲是無常。有沒有這種有情?當然這個真因有它的依據,還要加上依照真因的原理,依靠真因能夠證明這個聲是無常。如果有這個有情的話,它就能成爲真因。假設有一種有情,依靠邏輯關系的那種軌則,就是因的那種推論的那種邏輯方法,能夠從狗能認識到聲是無常的,那它也可以成爲真因,但實際上是不可能有這種情況的。那麼至于要說定義,什麼叫真因的定義呢?

  真因,它要具足叁相,即叁個條件,在傳統上叫作叁相,所以“是叁相”這叁個字就是真因定義。什麼叫定義?一種定義說出來以後,能夠成爲定義的,必然出現八對周遍,八對周遍究竟什麼意思呢?周遍這個詞本身的意思就是一種必然性。比如說,但凡是人,一定就是有情。這種必然性,那麼就是人必定周遍于有情。那麼八對周遍,如果是定義的話是怎麼樣呢?剛才我說了,如果“是叁相”就是真因的定義的話,那麼就出現八對什麼周遍呢?很簡單。互相是,互相不是,互相有,互相沒有。是真因的話一定…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