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文殊在天空把书接住,文殊就在天空现起来,把他的那些书接起来,他说你不要这样晦气,千万不要做这种灰心的想法,应该保持你的菩提心,请不要忘记你多世以来的发起的那个为度众生求成佛的那个菩提心。他说同时我将会成为你的根本护法,你的一切所有的危难我都会护持,而你写出来的那本书将会利益以后的众生。据说这本书是在文殊直接鼓励之下完成的。

  陈那圆寂以后,隔了一代以后,出现了另外一个大师法称。据说当时中间还有一段历史,在陈那和法称中间还有一个叫自在军的人出现过,也算是一位佛教的大师。但是有趣的是,虽然自在军直接受教于陈那,他是陈那的学生,但可能是个人条件的问题,他没有完全理解陈那在这两本著作上的那种讲法。然后当时就出现了他跟胜论师进行的一场辩论。胜论师当时就他的老师陈那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由于自在军尊者没有很好地理解陈那的原著的精神,所以他在辩论过程中就输掉了,他没办法回答人家的问题。在输掉以后,他修正了陈那的说法,这也是一个真诚的做法,他认为假如我们的理论真的有问题的话,那我们就只好修正它。他对陈那的理论进行了一番修正。那是一个让步。

  然后这个让步,他的学生法称又改过来了。法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师。据说他当时跟自在军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学习了三遍,学习第一遍的时候,对这本书已经基本上大概全部了解了。第二次学的时候,他对于因明这部分认识已经跟陈那一模一样了。据说在学第三遍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面他已经超过了陈那,但藏传是不承认法称超过陈那这种说法的。由此他写出了七本书,主要的这三本(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加上次要的四本(因滴论,成他相续论,观相属论,诤正理论),写出了七本关于整个因明的论著,从而奠定了整个佛教的逻辑学体系。现在我们不论汉传也好藏传也好,都是依靠这两位大师这些论著来奠定我们的因明理论体系的。

  法称论师在他学完以后,当时因为在他的年代里边,我们在跟这两个宗派进行大量辩论的时候我们输掉了。按照以前印度人的辩论轨则是这样的,如果假设你愿意接受我的辩论,一旦一宗输掉以后,要不然你自杀,要不然你就改宗。为什么只有这两种呢?因为他们辩论上面有一种共同追求的,我们辩论追求真理,抛开宗见以后,我们追求真理。如果你在辩论中输掉了,那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你对你自宗的了解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你居然都输,代表什么?你自宗上面是有问题。那么你就可以改宗了,为了追求真理,你可以放弃你原来的宗见,改宗了。另外一个不是,我坚持我自宗说法是没错的,只是我理解上面出了问题。那么要以死谢罪了,这以前有过这种说法。当时估计就是因为那段历史,在那段历史过程当中,可能有大量的佛教寺庙全部转到数论和胜论去了。就是改宗吧,佛教徒改成其它宗派,寺庙也全部改到人家寺庙去。

  当时法称论师出世以后,对自宗的建立已经完全圆满以后,但是对外道的东西他还是不熟悉,所以他最后去学习数论宗这些东西。当他把数论师的那些因明理论学完以后,就把那件释迦牟尼传来的袈裟重新穿起来了。然后进入外道的寺庙那里去进行辩论。从那一天开始,从印度南方到北方,印度有许多外道的寺庙被他改为佛教宗。那也是在历史上印度佛教的最后的一次兴盛,在那以后就碰到伊斯兰教的入侵,印度佛教被毁灭了。那这只是一段故事。当时由于他们这些大师的出现,不但维护了自宗,也应该说在那段时候摄受了很多的有情,那么也看得到他的重要性,应该生起一种信心。

  ……

  大概其中就说,当时《集量论》、《正理门论》等四部是陈那的作品,然后这七部--《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诤理论》和《成他相续论》,就是法称最出名的所谓的因明七论。将来如果我们会看的话,因明七论就是以法称为主的这七部。那么现在在藏传一系,在我所学习的过程当中,藏传一系基本上以《释量论》--这本书是法称最重要的,以这个作蓝本来学习的,其它作为参考书来学习的,这是一个大概的缘起的说法吧。

  然后就此而言,在此之下,整个发展体系上,法称以下对于《释量论》的讲解后来出现了很多派系。主要的是三个派系,在印度时期就有三个派系的著作。那么这些著作目前已经翻译到藏文里边,在藏文里边保存的大概有65本,然后在我们汉传在早期从唐代只有这两部(《正理门论》,《入正理门论》)翻译到中文里边。这两部很短的论翻译到中文里面来,其它的好像都没有。后来,近代是由法尊法师一代的那些新的翻译家从藏文里边陆续翻译了部分,但是也不完整,特别是后来的那些注释到目前为止好像都没有翻译出来。除此以外,汉传一系就是由玄奘法师把因明引入到中文以后,然后由他的学生窥基法师写过一个主要的论疏。那后来在唐代有过一部分大师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毕竟那个讲解和研习的风气就断掉了,到近代几乎没人在研习这种东西了。而相反在藏传佛教里面,他们却几乎是全部地把印度体系上的著作翻译到藏文去了,而且他们自己还不断发展,而且有不断地解释。那么相类似的,单单是《释量论》的解释,在目前留在藏文里,最近的一次单单是目录统计,我数过,好像将近八十八本之多。上面是作为一个知识讲述一下。

  三,讲解因明论式的基本结构

  那么现在我想把结构,把一些用词等等大致介绍出来。因为如果是长的讲的话,只是这两三天的话,不可能全部讲出来。

  所谓的论式,我想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讲,【以声作有法,应是无常,以是所作性的原故】,这是一个基本的论式。这是我们在辩论场上使用的语言。那么每一个格式是有它作用的,详细辩论的时候每个字都有作用的。但是如果一般的表述,我们只是在我们心里想的时候,只是这样子而已:“声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所作性的原故(是所作性故)”。

  前面的这一部分【以声作有法,应是无常】叫做宗,也叫所立,所立就是所成立的,它需要去成立的。我们需要去证明,为了要证明宗才要举出原因,任何一个原因的举出,意味着有人需要对原来他不晓得的,不晓得声到底是常还是无常,他想知道、认识这个宗。而要依靠什么呢?依靠一个原因去证明它。这个时候就安立一个所作性,所作性就是成立【声是无常】这个宗的原因,那么一切东西如果放在【以是……的原故】这个原因位置上就叫因。什么叫原因呢?怎么样才算排得上原因呢?可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

  但是在中文里面这种表达式听起来有点怪,我们要注意,要知道在因明学上面,他们很多语言使用上面是有很严格定义的,它的使用范围是已经被规定好的,跟我们传统一般语言的表达说法是有一定出入的。比如说你举出一个原因来,我们心目中想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正因,一个正确的原因。就是当我们说原因的时候,我们就是想一个所谓的正确的原因。但是只是单单说原因的时候,它不一定是需要是正确的,对不对?那么也就是说放在这里,无论什么,猪也好狗也好,都可以。例如就说它是狗。以声作有法,应该是无常的,因为是狗的缘故。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原因,但它是个因,为什么呢?把它放在那里,你可以这样想的,对不对?你不能反对我这样想。我在想声是常还是无常?声是狗吧?这很奇怪。但是可以放在这里。只要你把什么东西放进去,它都能成为一个因。但是正因,正确的原因,还是假的,不正确的原因,所谓真因、假因,那就要再区别。

  这一个部分【以声作有法,应是无常】就叫宗。宗的另外一个名词叫所立,宗的意思就是你要准备成立它的,你要准备认识它的在整个论式上面的那个部分。宗里面又分两部分,在宗这一句话中我们用一个逗点,若是在一句判断说话里面不需要这个逗点的,但是在因明论式中,我们经常把它分开,这是有作用的。因为这一部分,“声”这一部分它是前陈,等于在这一个陈述句里面它在前面这一部分――在中文里又叫前陈,在藏文里没有前陈这个字。声也叫前陈,也叫有法。那么“是无常”自然就是什幺?后陈。“是无常”是后陈,也称作“法”。那么当前陈跟后陈,或者有法跟法结合就成宗了。单单“声”它不是宗,单单“是无常”不是宗,我们说“是无常”,什么是“是无常”啊?它不产生一种判断的时候,它不能成为宗,如果它产生判断,它就成为宗了。如果在这个前陈跟后陈结合部的时候,声是有法的时候,它就会有宗。

  那么“所作性”就是它的因了,狗也是,只不过所作性是正因,狗呢?假因。简单地讲,真因和假因是什么意思呢,我这里不是定义,因为一下定义就要严格的。什么叫真因什么叫假因呢?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有没有一个有情会依靠这个原因从不了解声是无常而达到了解声是无常。有没有这种有情?当然这个真因有它的依据,还要加上依照真因的原理,依靠真因能够证明这个声是无常。如果有这个有情的话,它就能成为真因。假设有一种有情,依靠逻辑关系的那种轨则,就是因的那种推论的那种逻辑方法,能够从狗能认识到声是无常的,那它也可以成为真因,但实际上是不可能有这种情况的。那么至于要说定义,什么叫真因的定义呢?

  真因,它要具足三相,即三个条件,在传统上叫作三相,所以“是三相”这三个字就是真因定义。什么叫定义?一种定义说出来以后,能够成为定义的,必然出现八对周遍,八对周遍究竟什么意思呢?周遍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一种必然性。比如说,但凡是人,一定就是有情。这种必然性,那么就是人必定周遍于有情。那么八对周遍,如果是定义的话是怎么样呢?刚才我说了,如果“是三相”就是真因的定义的话,那么就出现八对什么周遍呢?很简单。互相是,互相不是,互相有,互相没有。是真因的话一定…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