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
阿難,爲什麽說六入本來就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阿難,眼睛凝視已久就有了煩勞發花,而這眼睛和煩勞發花,都是菩提真如的凝視已久煩勞發花的相狀。觀見生起在明和暗兩種塵物妄起之中,通過看而汲取了兩種塵象,這就叫做觀見。這個見離開了明、暗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見,不是從明和暗這裏來,也不是從眼根裏來,更不是從空無裏産生。爲什麽呢?如果是從明這裏來,暗隨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如果是從暗裏來,隨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如果是從眼根裏生出,一定不會有明和暗兩種物象,所以這樣的觀見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是從空無裏産生,那麽面前所見之物象自然應當歸屬到眼根這裏,然而空無自是空無所有,眼根涉入有什麽作用呢?所以應當知道,眼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于耳根的煩勞啓動,頭裏就有聲音。這時耳朵和煩勞發聲,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聆聽生起在動和靜兩種塵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凝聽的本性。凝聽離開了動、靜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聽,既不是從動和靜之中産生,也不是從耳根中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生出。爲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靜中産生,動隨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動。如果它是從動中産生,靜隨之就會消逝滅盡,就聽聞不到靜。如果是從耳根裏生出,就聽聞不到動和靜,那麽,這樣的聽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是從空無中生出,空無因爲有了聽聞,就不是空無了,這空無本身即是空無所有,耳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耳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迅速抽動鼻子,抽動久了鼻根就煩勞啓動起來,嗅聞時鼻中就有了冷的觸受,區別開這個觸受時,就會有通和塞的感覺,有虛和實的感覺,以至于有種種香、臭的氣味。這鼻子和鼻根的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煩勞生花的相狀。由于嗅聞在通和塞兩種塵象中啓動,汲取了物象,這就是嗅聞的本性。嗅聞離開了通和塞兩種物象,畢竟沒有自身本體。所以應當知道,嗅聞既不是由通和塞之中産生,也不是從鼻根中産生,更不是從空無中生出。爲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通生出,就嗅聞不到塞,怎麽能夠感受到塞呢?如果它從塞這裏生出,就嗅聞不到通,如此又怎麽能夠嗅聞分別出香味和臭味呢?如果是從鼻根裏生出來,那就沒有什麽通和塞的感受,這樣的嗅聞,本來就沒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生出,這個嗅聞就應當返回來嗅聞自己的鼻根,其實空無只能嗅聞到空無,鼻根怎麽能夠涉入其中呢?所以應當知道,鼻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不斷用舌舐著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來,如果那人沒病,就有淡甜的觸受,甜和苦顯現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動之時,就沒有甚麽滋味産生。舌和舌根的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啓動發花的相狀。由于舐吻在甜苦和淡兩種塵象中啓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味的本性。知味的本性,離開了甜苦和淡兩種塵象,畢竟沒有自身本性。那麽,阿難,應當知道,舐嘗到的甜苦味和淡味,既不是從甜苦味中産生,也不是從淡味中産生,既不是從舌根裏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裏生出。爲什麽呢?如果從甜苦味裏産生,就嘗不到淡味,你怎麽嘗得出淡味呢?如果從淡味裏産生,那甜苦味就沒有了,又怎麽能夠嘗到甜苦味呢?如果它是從舌根自己生出,就不會有甜、苦、淡諸塵象,應當知道,味根本來畢竟沒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虛空自是虛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嘗知的,另外,空無自是空無,舌根怎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舌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用冰涼的手去觸摸另一只暖熱的手,如果一只手很涼,那只熱手受其影響就會變涼起來,如果熱的手很熱,那只涼手受其影響就會變熱起來,這樣相互摩擦的觸受,比不摩擦時更加顯著,如此相互間的涉入就啓動了觸受。這身軀和身根的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啓動發花的相狀。由于觸摸在離、合兩種塵象之中啓動,就汲取了物象,這就是知覺的本性。這個知覺本性,離開了離合和違順兩塵象,沒有自己的本性。那麽,阿難,應當知道,這個知覺既不是從離合這裏産生,也不是從違順這裏産生,既不是從身根産生,亦不是從空無裏産生。爲什麽呢?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時産生,那麽就知覺不到手的分開,如此,離巳經滅去,怎麽能夠知覺到離呢?違順兩種情形也是這樣。如果它是從身根裏生出,就不會有離、合、違、順四種物象,那麽,你身根的知覺原來也沒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空無自己知覺到空無,身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覺,睡熟了就會醒。看過的東西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遺忘,這就叫做顛倒。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記、消逝的顛倒相狀,都是思慮集聚所致,只是它們之間相續相繼,不相逾越,這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和它的煩勞啓動,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視已久啓動發花的相狀。意知在生滅兩種浮物塵象之中啓動,就集聚汲取了種種意想思慮,這些意念、思慮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對境等五塵滅後,留影于意知之中,而爲法塵的。此法塵流蕩無有止息之地,這就是覺知的本性。這個覺知本性,離開了睡醒和生滅兩種塵相,畢竟沒有自己本性。那麽,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本,既不是從睡和醒中産生,也不是從生滅中産生,既不是從意知根裏産生,亦不是從空無中産生。爲什麽呢?如果它是從醒這裏産生,睡眠隨之就沒有了,那麽,什麽是睡眠呢?如果它在生之中産生,那麽就沒有滅,這時,什麽東西會滅呢?如果它從滅這裏産生,那生也就滅逝了,有誰能夠知覺到生呢?如果它是從意知根裏産生,那麽睡、醒兩種相狀隨身體的感覺而在,離開了睡和醒,這個意知根的覺知,只是如空花一般,畢竟沒有實性。如果它是從空無中産生,這個覺知自然就是空無所有,意知根怎麽能夠涉入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入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另外,阿難,爲什麽說十二處原本是如來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難,你看見這只陀林中的樹木和泉水等等,這是什麽意思?這都是由色境而生出眼見,還是由眼見而生出色相?阿難,如果是由眼根生出色相,那麽,眼見到空,就沒有色相,色相就應當消失。色相消逝滅去,表明一切都沒有了,既然沒有了一切色相,怎麽能表明那個空無的形質?空無也是同樣情形。如果是由色塵生出眼見,那麽,看到空無就是沒有色塵,眼見也就消失滅盡了,眼見滅盡了就是一切都沒有,怎麽能夠明辨那空無和色塵呢?所以應當知道,眼見和色、空,都沒有安住的處所,也就是說,色與見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爲。
阿難,你聽到這只陀園裏,擊鼓吃飯,敲鍾集合,鍾鼓的聲音前後相續綿延不絕,這是什麽意思?這個情形,是聲音向耳朵這裏傳來,還是耳朵向聲音靠去?阿難,如果這聲音是傳到耳朵這邊,而這就像我正在城裏化緣乞食,這只陀林裏就沒有我,那麽,這個聲音一定只會傳到阿難的耳朵這裏,目腱連、迦葉不會同時聽到這個聲音,但是爲什麽這裏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一聽到鍾聲都來吃飯呢?如果你的耳朵是向聲音那聽過去,這就像我已經返回了只陀林,城裏並沒有我。你聽到鼓聲,你的耳朵已經往擊鼓的地方去了,那麽,當鍾聲和鼓聲一齊響起時,你就不能同時聽到它們,更不用說能夠同時聽到象、馬、牛、羊等的聲音。如果沒有聲音和聽聞的一來一往,也就沒有了聽聞。所以應當知道,聽聞和聲音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聽和聲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你嗅聞到這個爐中燒的檀香,如果再燒上一爐,它的香味就會彌漫在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裏內,人們都能夠同時聞到香味,這是什麽意思?香味是從檀木裏生出來的,還是從你的鼻子裏生出來的,或者是從空無裏生出來的?阿難,如果香味從你鼻子裏生出來,那麽依鼻而出,香味就應當在鼻子裏,然而鼻子不是檀木,它怎麽會有檀香味呢?如果說是你聞到了香味,香味就應當從外面進入鼻子,然而是你的鼻子裏有香味,說你是聞到香味就不對了。如果說香味從空無裏生出,那麽,空無是恒常不變的,香味也應當是常在的,爲什麽又要用鼎爐來燃燒檀木以使它産生香味呢?如果香味從檀木裏生出,那麽,香味是因爲燃木成煙,鼻子才聞到的,而那朦胧的煙氣在空中缭繞但並沒有多遠,這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裏內怎麽都能聞到呢?所以,應當知道,香味、鼻子、嗅聞,它們都沒有安住的處所。這就是說,嗅聞和香味這兩處只是虛妄,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俱備自在自爲的本性。
阿難,你每天兩次拿著飯缽來吃飯,不時能吃到酥酪、醍醐這些美味食物。這是什麽意思?這些美味是從空無中生出,還是從舌頭上生出,亦或是從食物中生出?阿難,如果這些美味從你的舌頭上生出,而你的口裏只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這時只有酥酪的味道,如果這時再吃到黑石蜜,酥酪味應當不會變得沒有,如果味道會變,那麽,沒有許多個舌頭,怎麽能夠嘗到許多種味…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