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答信衆問
臺北生命道場(09.12.07)
今天我們在臺北生命道場,我是第一次來,但是感到對這裏已經很熟悉了,因爲我看到大家,跟你們很熟悉,所以我覺得這裏也不陌生,也很熟悉。今天我們比較特殊,可以大家相互交流,問一些問題,然後我們一起來大家共同的用佛法來找找辦法。
1)信衆:阿彌陀佛!請問要怎樣做功課才能了脫生死?老菩薩受八關齋戒,晚上有用藥食,因爲糖尿病要吃一點東西,所以對著弟子講了叁聲我舍戒,應睡大床,沒有辦法睡硬床,請問師父這樣是算受八關齋戒還是舍戒?
師父:第一個問題回答的難度比較大。第二個問題關于八關齋戒的問題我們大家都聽到了,他這樣子是算受戒還是舍戒?受了八關齋戒之後,持戒持到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乃至與戒有所違犯,算不算受戒?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所有都能做到,但是那天覺得我大概做不到吧,然後對其中一起受戒的說,我舍戒我舍戒,這樣他算不算受八關齋戒。哪怕都做得到,但是他內心裏說要舍戒的話就不算受八關齋戒,就算舍戒了。
但是哪怕做不到,乃至犯了一條二條他算不算守戒,也算的。只是戒品有染,受戒受的不幹淨,好像衣服穿是穿了,但是弄髒了,弄髒了怎麼辦?忏悔!衣服弄髒了嘛,送洗就可以了嘛,洗就可以幹淨了,忏悔故得清淨。但是他如果說我舍戒我舍戒,那樣戒體就沒有了,這個問題問得有一點代表性。
八關齋戒裏說不非時食,就是說因爲特殊原因的話,你晚上用藥食,那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方法,有的可以選擇喝一點糖水,喝一些流質,最低要求過午之後不要吃牙咬得到的東西。按照低標准來說可以的。要是高標准的話,過午之後連白開水都不喝,這是高標准。但是中標准的話我們喝一些白開水,透明的,裏面沒有什麼東西的。
下等的可以吃流質的,有顔色也有營養,但不是固體,牙齒咬不到,這也算持戒,只不過戒的功德力要小一點,算持戒的,都是合格的受八關齋戒的人。其實治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靠持戒的戒體,因爲什麼知道嗎,糖尿病大都是業障積累所形成的,戒正好能對治業障。
如果有的人沒有辦法睡硬床就睡大床,其實在受戒的本意上來說,因在古代根本就沒有床,那個時候的床是指什麼呢,是指比較顯赫的一種位置。比如說皇帝要登寶座,一個當官的他要辦公,他在衙門要升座,是這樣一種。也就是說在這一天好像比別人高一樣,很顯赫一樣的,這樣的話離自己的本性。本來我清淨受戒像阿羅漢一樣,完全是以出離心的狀態,但是這天如果登很顯赫的位置,比如今天我顯現皇帝的身份,顯現宰相的身份,我們現在顯現大董事長的身份,那你出離心就沒有掉了。
高廣大床在古代來說應該是一種法座,像我現在這個就是高,雖然不一定多廣,但是他代表地位很高的一種法座,床其實代表的是法座。古代人沒有床,兩千年前更是沒有床。印度雖然有繩床,但都談不上什麼高廣大,那個時候的床,他的本意還是指地位顯耀,這樣的一個標志。
現在我們受戒,泛指比較大的床,放逸的一種相,享受無度,指這麼一個。像我昨天在八關齋戒上所講的,大家觀想自己住的是茅棚,破破的,那樣子的話你的出離心會很強。甚至那天我們故意睡在地板上,平時都是睡在床上,這是提醒自己,我特意睡在地板上,像昨天我也睡在地板上,我那床很大。我把高廣大床本意講一講。
下面就回答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他說請問怎樣做功課才能了脫生死,了脫生死是一個果,是結果。如果是了脫生死的果,那你要不要修了脫生死的因啊,如果你修的不是了脫生死的因怎麼會得到了脫生死的果,這個就是佛法最偉大的地方。只有佛法才提到了生脫死。如果沒有了脫生死的話,那我們這個生命就處在一種虛幻的、不實的、無常的狀態裏。
我們現在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色法,色法跟你的眼根通過識,然後讓你感覺到我看到這個了,其實你看到了嗎?換一句話說,你的眼睛得到這個了嗎,眼睛有沒有得到?眼睛也是念念不住的。不要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應當應無所住而生其眼哦。因爲就這一點點差,我們眼看到什麼就會執著什麼。我們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也不應當住色而生他的眼。這個靠什麼,這個不是靠識,識的話我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了,這是識的分辨所得到的結果。這個時候你超越,不住色而生眼的話,那就是靠智,智生起的時候他其實已經超越這些狹隘的了。
所以你眼睛睜著可以觀想,我現在可以一下子看到海濤法師,眼睛睜著,不要閉起眼睛看的,就睜著,你就想我們尊貴的法師他有一張相片,合掌的、穿著袈裟的,還是DB法王的,你提到什麼就可以生起來。那個眼睛所見啊,它不是靠你這個肉眼見到再分別進去,不是的,它是當下的。比如說現在提起你的孫子,你的兒子,馬上就會現出來了,那不需要你閉眼觀的。
那我們平時有這個眼睛,眼耳鼻舌身意,它只是借給你的工具,方便你用用,但是你不能迷失在裏面,就像用美金一樣,美金啊、臺幣啊只是工具,不能紙醉金迷,迷失在裏面。如果迷失在裏面的話,糟糕了,顛倒哦,這個人哦,把錢看得比什麼還大,要錢不要命那就不行了。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工具,乃至我們四大的肉身,如果迷失的時候他是業報,如果覺悟了他是工具,這樣的話你就會超越那個生滅。生滅也不是有一個固定的生滅,說生滅非生滅是名生滅,這是個名字叫生滅。我們如果很狹隘,看到色法固定它,執著我看到的,這個就有生滅,落生滅境界。如果你超越了不用識,不用自己的分別意識而是用智,那就已經超越了,已經不落生滅了,所謂的生滅只是名言相。
所以我們有看清真相的,這時候我們的身口意就行六度萬行,把生命有漏就一下子轉成無漏的,把狹隘的生命變成大方廣的生命。這個理論上是這樣講,方法上是有具體方法的,六根是我們漏的原因,但是同時這六根你如果能覺悟它的話,又說六根門頭常放光明,如果你不覺悟六根門頭常有家賊,六個家賊自盜家財。
所以從顯教上從理論上《心經》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以這樣甚深智慧的時候,他照見五蘊皆空,並沒有把五蘊拿過來打碎它。如果五蘊本身就是空的,那你拿什麼五蘊出來,我們認爲它是五蘊,固定在五蘊,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明白它的真相。
所以佛用智慧來幫我們剖析,用五蘊讓我們來認識它,認識它的真相——五蘊皆空。五蘊皆空了五蘊就不會障礙你了,你不知道五蘊皆空五蘊就是你的牢獄。無明爲生死本,無明破了就進入到光明的涅槃的狀態。涅槃,涅名不生,槃名不滅,不生不滅,五蘊它也不生不滅。你能夠有這個智慧那就能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苦就滅掉,滅一切苦厄。
苦是因有我的執著,然後煩惱,煩惱是障礙我們清淨快樂的佛性的,同時又産生知見。一個是煩惱障,煩惱障就是因爲無明而來的,就是不知道。還有一個障礙就是所知障,我知道。知道是什麼呢,知道是經驗,是一種生命的相對的經驗。
我們讀書,古文裏面就有一個叫“刻舟求劍”,刻舟求劍是我們很古老的一個寓言。我們在座的都知道,有一個人乘船擺渡,在河水當中嬉戲的時候不小心一把劍掉到水裏去了,他很急,怎麼辦呐,轉念一想不要緊,等船到了岸邊我再撈吧,我這個劍是從船這邊掉下去的,他就在船這邊做了個記號,不緊不慌的。前面是嚇了一大跳,後來想想不要緊,幸虧我聰明我沒跳下去,在船邊上做了一個記號。等船靠到岸邊的時候別人都走了,他說慢會兒走,我劍剛剛是從船的這邊掉下去的,所以我現在要下去撈劍。說你什麼時候掉下去的,他說剛才船在河當中的時候掉下去的,別人聽了都在笑,他覺得你們笑什麼。
我們的人生經驗就是刻舟求劍啊,這個典故跟西方的蘇格拉底是完全一樣的,蘇格拉底他思維的時候說世界上你沒有辦法淌過同一條河,同樣一個比喻,一個西方的哲學,一個我們東方的寓言,二個表述的完全是同一個道理。他說你沒有辦法淌過同一條河,蘇格拉底也是兩千五百年前,兩千五百年前還有孔夫子,他也講過,生命如斯不舍晝夜,看到水的時候他也覺悟到這個,他說我們人的生命就像這河水一樣,不舍晝夜啊。但往往我們現在所學到的,總結到的東西你說他有沒有用,那個規律似乎有用,因爲什麼?你在狹隘的範圍內有用。這個用是什麼用,是讓你困惑在裏面的,所以它叫所知障。
你說管理學有沒有用,我們就認爲這個世界是真的,然後在真的裏面摸出規律,現代科學有沒有用,好像是有用。但是如果你迷失掉了,就像迷失在美金、迷失在臺幣一樣啊,你迷失在現代科學的雕蟲小技裏面,那你的生命就困惑在這裏面了,超越不出去。對這個你超越不出去和你運用這些小的科技來說,那你虧大了,叫得不償失。你得到現在先進的科學的方便,但是你卻迷失掉更加自由的佛性,超越這些牢籠的佛性。
所以古人,在佛陀時代,我們東方中國有孔夫子,看到河流的時候跟學生說,生命如斯不舍晝夜。蘇格拉看到河流的時候覺悟說,一個人不可能淌過同一條河流。我們東方的“刻舟求劍”,用很強烈的一種演繹手段來比喻那種愚癡,這種愚癡就叫所知見的愚癡。
我們人生到處在刻舟啊,還告訴孩子,我見多識廣哦,我告訴你是這樣這樣的。你沒教他倒成爲藝術家了,你一教變成呆子,靈感喪失,生命的靈性都沒有掉了。所以我們佛教裏說求人一粒米失己…
《傳喜法師答信衆問(臺北生命道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