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大悲、念佛叁昧。又說十六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叁昧和佛所得的叁正念處。又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叁昧、叁正念處。善男子。而道是一體。如來昔日因爲衆生而說種種分別。另外善男子。比如一火因所點然的東西而又種種名字。所謂木火、草火、糠火、[麥*戈]火、牛馬糞火。善男子。佛道也是如此一而無二。因爲衆生不同而又種種分別。另外善男子。比如一識分別說成六中。如果在眼就叫眼識。乃至意識也是如此。善男子。道也如此一而無二。如來爲化度衆生所以有種種分別。另外善男子。比如“色”作爲眼所見就叫做色。作爲耳所聞就叫做聲。鼻所嗅就叫做香。舌所嘗就叫做味。身所覺就叫做觸。善男子。道也如此一而無二。如來爲化度衆生所以種種分別。善男子。因此八聖道分叫做道聖谛。善男子。此四聖谛諸佛世尊次第解說,因此因緣無量衆生才能度脫生死。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昔日佛在恒河岸屍首林中。那時如來取樹葉告訴諸比丘。我今日手中所拿的葉子多,還是一切草木的葉子多。比丘回答:世尊。一切因地的草木葉子多到不可稱計。如來所拿的則少不足言。諸比丘。我所覺悟的一切諸法如同因大地而生的草木。爲衆生所宣說如同手中之葉。世尊。那時這樣說的。如來所了解的無量諸法。如果都在四谛中那麼就都已解說了。如果不是那麼應該還有第五谛?”
這時佛贊歎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今日所問能利益安隱快樂無量衆生。善男子。這些諸法都已攝在四聖谛中。”
迦葉菩薩又說:這些法如果在四谛中。如來爲何說不曾說?
佛說善男子:“雖然包括卻不能叫做已說。爲什麼呢?善男子。要知道四聖谛有二種智。一是中,二是上。中就是聲聞、緣覺的智慧。上就是諸佛菩薩的智慧。善男子。知道陰苦就是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都是苦則不是聲聞緣覺所能知,叫做上智。善男子。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不曾說過。善男子。知道諸入叫做門也叫做苦,是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都是苦則不是聲聞緣覺所知,叫做上智。其中的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之。善男子。知道諸界是分,又叫性也叫苦。這是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都是苦則非諸聲聞緣覺所知。這是上智。善男子。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色是壞相是中智。分別諸色有無量相都是苦則不是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受覺之相是中智。分別諸受有無量覺相則不是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善男子。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想是取相是中智。分別此想有無量取相則不是諸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行是作相是中智。分別此行的無量作相則不是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善男子。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識是分別相是中智。分別識的無量知相則不是諸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
善男子。知道愛因緣能生五陰是中智。一人所起的愛無量無邊則不是聲聞緣覺所能知。能知道一切衆生所起的如是等愛。是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滅煩惱是中智。分別煩惱不可稱計,滅也同樣不可稱計。則不是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道相能離煩惱是中智。分別道相無量無邊,所離的煩惱也無量無邊。則不是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知道世谛是中智。分別世谛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則不是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善男子。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是中智。知道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則不是聲聞緣覺所知。是上智。這些道理我在那些經中也不曾說。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對佛說:“世尊。所說世谛、第一義谛是怎麼回事?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谛嗎?世谛之中有第一義嗎?如果有就是一谛。如果無難道不是如來虛妄之說嗎?”
善男子。世谛就是第一義谛。
世尊。那麼就沒有二谛了?
佛說:“善男子。因爲方便隨順衆生而說有二谛。善男子。如果隨順之說則有二種。一是世法。二是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的叫做第一義谛。世人所知叫做世谛。善男子。五陰和合而起名叫某甲。凡夫衆生隨其所稱呼而叫做世谛。分析五陰則沒有某甲這個名字。離開五陰更沒有某甲這個名字。出世之人如參照性相而能理解,叫做第一義谛。另外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實。或有法有名無實。善男子。有名無實就是世谛。有名有實是第一義谛。善男子。比如我、衆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作者、受者、熱時之炎、幹闼婆城。龜毛兔角、旋火之輪。這些陰界入都是世谛。苦、集、滅、道是第一義谛。善男子。世法有五種:世、句世、縛世、法世、執著世。善男子。什麼是世?男、女、瓶、衣、車、乘、屋舍這些東西叫做世。什麼是句世?四句一偈,類似這樣的偈子叫做句世。什麼是縛世?卷、合、系、結、束縛、合掌。類似的作用叫做縛世。什麼是法世?比如鳴捶集合僧人、擂鼓集合士兵、吹貝知道時間。這樣的規則叫做法世。什麼是執著世?如同看到遠處有人穿染衣,而認爲那是沙門不是婆羅門。看到見有結繩佩戴在身上,就認爲是婆羅門不是沙門。這樣的推斷叫做執著世。
善男子。這是五種世法。善男子。如果有衆生對此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就是第一義谛。另外善男子。如果能燒能割能死能壞就是世谛。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第一義谛。另外善男子。有八苦相就是世谛。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就是第一義谛。另外善男子。比如人有很多能力。走的時候就叫做走者。收割時叫做割者。飲食時叫做食者。如果製造材木叫做工匠。鍛造金銀的時候叫做金銀師。如此一人有多個名字。法也如此其實是一,而有多名。依靠父母和合而生的名爲世谛。十二因緣和合生名第一義谛
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對佛說:“世尊。所說得實谛是怎麼回事?”
佛說:“善男子。實谛叫做真法。善男子。如果法非真則不叫實谛。善男子。實谛無顛無倒。無顛倒者才叫做實谛。善男子。實谛無有虛妄。若有虛妄不叫實谛。善男子。實谛名叫大乘。非大乘不叫實谛。善男子。實谛是佛所說非魔所說。若是魔說非佛說的不叫實谛。善男子。實谛是一道、清淨無二。善男子。有常、有樂、有我、有淨,則是實谛之義。”
文殊師利對佛說:“世尊。如果把真實作爲實谛。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虛空佛性。如果是這樣如來虛空和佛性就沒有差別。”
佛告訴文殊師利:“有苦有谛“有”實。有集有谛“有”實。有滅有谛“有”實。有道有谛“有”實。善男子。如來非苦非谛“是”實。虛空非苦非谛“是”實。佛性非苦非谛“是”實(注意有和是的區別)。文殊師利。所說的苦是無常相、是可斷相、是實谛。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所以是實,虛空、佛性也是如此。另外善男子。所說的集能讓五陰和合而生。也叫苦,也是無常,是可斷相、是實谛。善男子。如來不是集性、不是五陰之因、不是可斷相,所以是實,虛空、佛性也是如此。善男子。所謂滅就是煩惱滅,也常也無常。二乘所得的叫做無常。諸佛所得的是常。又叫證法是實谛。善男子。如來之性不叫做滅。能滅煩惱非常非無常。不是證知、常住無變,所以是實,虛空、佛性也是如此。善男子。道能斷煩惱、也常也無常。是可修行的方法是實谛。如來非道、能斷煩惱。非常無常、不是可修之法、常住不變,所以是實,虛空,佛性也是如此。另外善男子。所謂真實即是如來。如來即是真實。真實即是虛空。虛空即是真實。真實即是佛性。佛性即是真實。文殊師利。有苦、有苦的原因、有苦的滅盡、有苦的對立。如來非苦直至非對。所以是實不是谛。虛空佛性也是如此。苦是有爲、有漏、無樂。如來非有爲、非有漏、湛然安樂、是實而非谛。”
文殊師利對佛說:“世尊。如佛所說的不顛倒就是實谛。那麼四谛之中有四顛倒嗎?。如果有,怎麼說沒有顛倒叫做實谛,一切顛倒不名爲實。”
佛告訴文殊師利:“一切顛倒都入苦谛。比如衆生有顛倒心叫做顛倒。善男子。比如有人不受父母尊長的教育。就算接受也不能隨順修行。此人叫做顛倒。如此顛倒就是苦。”
文殊師利說:“如佛所說不虛妄即是實谛。那麼虛妄就不是實谛了?”
佛說:“善男子。一切虛妄都入苦谛。如果衆生欺诳他人。因此因緣而墮地獄畜生餓鬼。這種做法就是虛妄,可見虛妄當真是苦。被聲聞緣覺諸佛世尊遠離不行所以叫虛妄。這種虛妄被諸佛二乘所斷除所以叫做實谛。”
文殊師利說:“如佛所說大乘是實谛。那麼聲聞辟支佛乘則是不實?”
佛說:“文殊師利。二乘者也實也不實。聲聞緣覺斷諸煩惱則叫做實。無常不住、是變易法,叫做不實。”
文殊師利說:“如佛所說,若佛所說叫做實。那麼魔說則是不實。世尊。魔所說的被聖谛所攝嗎?”
佛言:“文殊師利。魔所說的被二谛所攝,即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得利益。即便終日宣說也沒有人能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就叫做虛妄。如此虛妄則是魔說。”
文殊師利說:“如佛所說一道清淨無二。諸外道等也說:我有一道、清淨無二。如果說一道是實谛。與外道有何差別?若無差別則不應說一道清淨。”
佛說:“善男子。諸外道有苦、集谛而無滅、道谛。于非滅中而生滅想。于非道中而生道想。于非果中生于…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