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5 四攝法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5)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五、四攝法

  四攝法也就是度化衆生的方便。我們想更有能力來幫助衆生,想讓衆生能夠聽我們的勸告,接受我們的幫助,這就要學下面的菩薩四攝法——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會不會有人有疑問:“哎呀,學佛好,我跟別人講,別人就是不信,家裏人也不聽,“你學你的,別管我”。這麼煩呢。”當別人不能接受我們的勸告的時候,我們心裏覺得無奈。大家想不想有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呀?

  首先我們講四攝莊嚴,能夠常行攝化一切衆生,度化一切衆生。四攝法,就是菩薩攝化衆生、度化衆生的方便善巧的方法。菩薩爲什麼能有那麼大的本事度化衆生呢?是因爲這四種方法。四攝,就是四種攝化衆生的方法,“攝”就是攝受的意思。對于一個學佛的人或者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在社會上,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威信,才有能力度化衆生。

  有個故事叫“烽火戲諸侯”,說的是周幽王是一國之主,結果做事情輕浮,沒有威信。他把國家大事當兒戲,信譽就失去了,最後落了一個亡國的下場。周幽王是周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周朝亡在他的手裏了。當時周邊有很多國家,有很多外患,他們隨時可能進攻中原。周幽王是一個昏君,沈迷酒色,他有一個妃子長得特別漂亮,但是從來不笑,他就很想逗這個妃子笑,結果一個奸臣就給他出了個主意:“哎,有個方法你一試,保准讓她笑。”古代的烽火臺就是一旦有戰事的時候,把煙一燒起來,別人就知道邊境出事了,那個時候沒有電話,其他大軍就全部過來了,大家趕緊來救急。周幽王爲了博這個妃子一笑,就把那個煙點起來了,這時候各路諸侯、大軍全都過來了,以爲國家出大事了,過來一看,結果那個周幽王哈哈大笑。他的妃子一看,哇,這些大臣那麼蠢,燒一股煙他們全來啦,居然就笑起來了。第二次他又燒一次,大軍又來了,這個妃子又笑了。第叁次,敵國真的過來侵犯國家,這回再燒大家不來救他了。結果滅國了,自己也被抓起來殺掉了。這就是因爲信用失去了。

  別人爲什麼不聽我們的話呀?因爲我們的威信不夠。你要想度化衆生,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威信。所以說你一定要把自己做好,你自己做不好,說話沒有說服力,又不肯承擔,又心眼兒小,又愛嫉妒,你說的話沒人信的。你又不肯付出,好事跑到前面去,一碰到真正該需要做的事情溜得比誰都快,這樣的人講話有威信嗎?別人聽你的嗎?如果沒有威信的話,即使想度衆生,衆生還不需要你度哩。甚至你想要幫別人,別人都不買你的賬,也許他還說:“我才不稀罕你的幫助哩!”你看,做人如果做到這種程度那真是太失敗了,你想幫別人都沒有人願意接受你的幫助,你想請吃飯都沒人願意去,太失敗了。所以說要想攝受衆生,那就要修習四攝法門,就能避免這種情況。

  四攝法門是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懂得的爲人處事的方法,攝化衆生的方法,是佛菩薩度化衆生的訣竅,有了它,你無論是用于修身做人、爲人處世、經商還是管理企業,都一定能夠順利,能夠成功。無論你走到哪裏,人家見你都會生起無比的歡喜。有了這樣良好的群衆基礎,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更容易得到別人的擁護,所以四攝法門非常重要。

  四攝法第一是布施攝。要常修布施,不要吝啬。這個布施包括很多,我要沒有錢能不能布施呀?哪怕你上車給別人讓個座,也是布施呀。在佛法裏叫“無財七施”,沒有錢還能做七種施舍。布施是培養一種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習慣。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哪怕是國家機關的普通公務員或者公司裏的雇員,你都要懂得關心你的部下,關心你周圍人的生活,當你的部下或同事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要開導他,解決他思想上的困惑;如果他們在經濟上面有困難,我們也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我們上次講的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叁種布施非常重要。我把它總結一下,就是別人缺什麼就布施什麼——雪中送炭。布施得有智慧,當別人心情不好時你說:“哎呀,你看看,叫你不要那樣嘛,你偏要那樣,這不活該倒黴了不是。”這叫火上澆油,風涼話呀,別人本來就已經夠難過了,你還在別人身上再刺一把刀。我們應該勸慰、安慰,這叫無畏布施。有些時候別人不見得缺錢,別人缺少的是關心,缺少安慰。缺少別人尊重的人、自卑的人,你要給他贊歎。他本來就很自卑,你要多誇獎他。所以布施要非常有智慧,你得布施別人正好需要的東西,這樣的話,你說話以後就有力量。在別人最需要關心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你能夠安慰他、開導他,使他從痛苦當中走出來,以後你對他講話,還有沒有威信啊?比如說我們對父母,你說你講話父母不聽。你想想看,你知道你父母最需要的是什麼嗎?告訴大家這個方法,你找原因千萬不要找父母老頑固、老糊塗、死不講理的原因,一定不是。一定是我身上出問題了。你再布施,我們在父母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陪他說說話,父母有時候只需要你坐在他旁邊,聽他多唠叨幾句。“哎呀,媽,你講少一點,講完了沒有啊?”父母老了,他需要的不一定是錢,他需要講話時你能夠在他身邊聽他說說話,布施一點時間。真的知道父母最需要什麼,你講話父母肯定能聽。

  讓衆生生歡喜心,能給予衆生所需要的。我給大家做一個示範,你真的懂得別人需要什麼嗎?我們關心的是自己有面子:“嗯,沒人鼓掌,我鼓掌不是槍打出頭鳥了嘛!”只考慮自己呀!這是贊歎。比如參加音樂會,什麼時候該鼓掌,什麼時候不該鼓掌,就看出一個人的素養。別人正在彈鋼琴,正彈到中間“呱呱呱”鼓掌起來了,不可以。別人謝幕啦,一鞠躬,這個時候趕緊鼓掌。這該鼓掌的時候要鼓掌,不該鼓掌的時候,大氣都不敢出一聲,一定要懂,真的需要智慧。其實我們壓根兒看不出別人需要什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需要訓練。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這個時機的把握非常重要。

  布施不是簡單的事情。你真的以爲你懂布施嗎?你說:“我懂,我就是做不好。”不可能,你真懂不會做不好,是你真沒懂啊!事實上,根本連“懂”都差得很遠。我們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是不經過思考的。這就是布施攝,真的需要非常有智慧。你一定要聞思修,聽經聞法,並且要去思維,然後去實踐。你不實踐、不聞,你就以爲你知道了,以爲自己做得不錯,其實差得很遠。

  修行在任何一個層面上,在每時每刻都可以去修的,你想真去修,那個果報決定不可思議,決定無虛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修,你沒有錢也可以修,甚至于已經去世的人都可以。比如說對于過去的、古代的這些偉人、民族英雄我們贊歎他,這還是隨喜,隨喜表現在很多方面,這個世界上不缺乏我們隨喜的對象。你說:“我也想隨喜,我找不到人隨喜呀,沒有什麼人值得我隨喜呀!”每一個人都可以隨喜,真正有智慧的人,隨喜還用找啊?放眼過去,都是我們隨喜的對象。但不會隨喜的人覺得,他做得不好,他也不好,我隨喜什麼?我隨喜他不好?這是不會修行的人,所以,他的命運不能改變。

  其實布施要講叁天叁夜也講不完。因爲它不僅是講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我們大多數就是在該布施的那一刻猶豫了,本來見了想對他笑一下,猶豫了一下,我是不是有點自作多情呢?或者“我這樣笑,別人會不好意思的”……所以很多時候就是因爲我們布施沒有修到,所以我們講話沒有說服力。我再打一個比較現實的比方,夫妻之間有時候溝通有障礙,怎麼辦?布施啊!講好聽的話,比如說你送她一朵花,你給他買雙襪子……這就是布施呀。但是有些人說:憑什麼呀?明明是他錯了……這樣子不行。

  布施可以運用到一切地方,你的問題都能解決。佛法離我們生活非常近,你會運用,你的生活質量馬上改變,何況是出世間法。什麼話尖酸刻薄,我們說什麼,什麼話討厭說什麼。有些人由于不會說話,另一半就不肯回家。不肯見面,見了沒話說。我們講說話布施,這個布施只講一條,就能解決好多問題,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因爲不懂這些方法,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困擾。這個不但能夠解決世間的問題,同時還可以解決出世間的問題,能夠了脫生死。

  我們上次講,想要大富要布施,菩薩修四攝法,第一還是布施,釋迦牟尼佛割肉飼鷹、舍身飼虎也是布施。所以布施運用的層面非常廣泛。但布施的原理就是慈悲,如果說不以慈悲心來布施,你這個布施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不是慈悲心,而是取巧心或者是貪心,這樣的布施是不圓滿的。

  想讓衆生接受我們善意的勸告,想讓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思想使別人更容易接受,這就是菩薩四攝法,我們應當學習菩薩四攝法。說任何一句話,做任何一件事,都應該觀察一下,我們所說、所做、所想是不是如法。如果不如法的話,則會令衆生反感。當我們要跟衆生相處的時候,一定要運用菩薩四攝法。這四攝法就是四種攝受衆生、度化衆生的方法。

  第二種攝受衆生的方法是愛語攝。愛語就是和藹的語言。經文:“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衆生。”愛語不是花言巧語,而是具有愛心的語言、真誠的語言、令人生歡喜的語言。愛心的語言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語言,對你的上司、部下、同事說真話,不欺騙他們。第二是說話算數、言而有信。你說的話不會言而無信,我們答應的事情一定盡量去辦到,你說的話一定是對他人有利益的,對他人無利益的話絕對不說,傷害別人的話更不會去說,這樣的話就屬于愛語。

  那麼愛語的反面是什麼?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都不屬于愛語。尖酸刻薄的這些話,還有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揭人瘡疤的這種話,別人哪個地方疼,你就去拍哪,等等。比如說別人是剛剛從監獄裏放出來,你就說:“監獄裏過得怎麼樣?”哪壺不開提哪壺,這都不叫愛語。其實跟我們平時所講的一樣,我們一見面,幾句溫馨關懷…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5 四攝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