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白話大般涅槃經
法會聖衆 常親近同修 翻譯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如來性品第四之五
佛說:“善男子。方等經典,好像甘露又像毒藥。”
迦葉菩薩對佛說:“如來爲什麼說方等經典好像甘露又像毒藥呢?”
佛言:“善男子。你今天相要知道如來秘藏真實的意義嗎?”
迦葉回答:“我今天非常希望得知如來秘藏的意義。”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或有服甘露 傷命而早夭 或複服甘露壽命得長存
或有服毒生 有緣服毒死 無礙智甘露所謂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 亦名雜毒藥 如酥醍醐等及以諸石蜜
服消則爲藥 不消則爲毒 方等亦如是智者爲甘露
愚不知佛性 服之則成毒 聲聞及緣覺大乘爲甘露
猶如諸味中 乳最爲第一 如是勤精進依因于大乘
得至于涅槃 成人中象王 衆生知佛性猶如迦葉等
無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迦葉汝今當善分別叁歸
如是叁歸性 則是我之性 若能谛觀察我性有佛性
當知如是人 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是人已出世
佛法叁寶性 無上第一尊 如我所說偈其性義如是
這時世尊說道:“有人服用甘露而夭折,有人服用甘露得到長壽;有人服用毒藥而生,有人服用毒藥而死;無礙智的甘露就是大乘經典,此大乘經典又可能叫做雜毒藥。好比酥、醍醐以及諸石蜜,能消除病痛則稱爲藥,不能除病則叫做毒。方等經典也是如此,對智者而言是甘露,愚蠢的人不明白佛性,服用則成爲毒藥。對于聲聞及緣覺衆而言,大乘就是甘露。好比各種味道中,乳是第一味,按照大乘經辛勤精進的修行,就能達到涅槃,成爲人中的象王。讓衆生明白佛性,就像迦葉等人一樣。無上甘露之味是不生亦不死的,迦葉,你今天應當好好的分別叁歸,如此叁歸之性,就是如來之性,如果能仔細觀察,覺知我性中有佛性,那麼此人就算進入如來秘藏中了。如果了知“我”以及“我所”,那麼此人已然超過世間了。佛法叁寶之性就是無上第一尊,其中的道理就如我所說的此偈。
爾時迦葉複說偈言
我今都不知 歸依叁寶處 雲何當歸趣無上無所畏
不知叁寶處 雲何作無我 雲何歸佛者而得于安慰
雲何歸依法 唯願爲我說 雲何得自在雲何不自在
雲何歸依僧 轉得無上利 雲何真實說未來成佛道
未來若不成 雲何歸叁寶 我今無預知當行次第依
雲何未懷妊 而作生子想 若必在胎中則名爲有子
子若在胎中 定當生不久 是名爲子義衆生業亦然
如佛之所說 愚者不能知 以其不知故輪回生死獄
假名優婆塞 不知真實義 唯願廣分別除斷我疑網
如來大智慧 唯垂哀分別 願說于如來秘密之寶藏
我現在根本不明白歸依叁寶之處啊。如何能夠到達無上無畏的地方?不知道叁寶的歸處如何修證無我?如何才能歸依佛而得到安慰?如何歸依法,希望如來爲我解說。如何得到自在,如何不能自在。如何歸依僧從而得到無上的利益?如何保證未來可以成佛道?未來如果不能成,應該如何歸依叁寶呢?我沒有預知能力,所以應該按照次第修行。如何沒有懷孕,就認爲要生孩子呢?如果一定在胎中才能稱的上有孩子了。孩子如果真的在胎中,出生必定是遲早的事。這是生子的道理,衆生的業力也是如此。如佛所說的那樣,愚人不能知曉,因爲他不知道,所以才在生死的牢籠中輪回。假名做優婆塞,不知道其中真實的道理。唯願如來詳細的分別解說,解除我們的疑網。如來具有大智慧,希望如來憐憫我們,爲我們講解如來秘密之寶藏。
迦葉汝當知 我今當爲汝 善開微密義令汝疑得斷
今當至心聽 汝于諸菩薩 則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
歸依于佛者 真名優婆塞 終不更歸依其余諸天神
歸依于法者 則離于殺害 歸依聖僧者不求于外道
如是歸叁寶 則得無所畏
迦葉你應該知道這些,我今天爲你好好的解說此中微妙的道理,讓你斷絕疑問。只要至心聽,你和諸菩薩則與第七佛(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名號了。歸依佛,就是真名優婆塞,永遠不歸依其余的天神。歸依法則能遠離殺害,歸依聖僧則不求外道。這樣歸依叁寶則能得無所畏懼。
迦葉白佛言 我亦歸叁寶 是名爲正路諸佛之境界
叁寶平等相 常有大智性 我性及佛性無二無差別
是道佛所贊 正進安止處 亦名正遍見故爲佛所稱
我亦趣善逝 所贊無上道 是最爲甘露諸有所無有
迦葉對佛說:“我歸依叁寶,這是無上正路,是諸佛之境界。在叁寶平等相中常蘊含著大智之性。我性以及佛性是無二無別的。這個道理是佛所稱贊的,也是正進安止之處,又叫做正遍見,所以被佛所稱贊。我也喜歡善逝所贊無上之道,這是最妙的甘露,是諸有中所沒有的。”
這時佛告訴迦葉菩薩:“善男子。你不應該像那些聲聞凡夫之人一樣在大乘法中分別叁寶,大乘中沒有叁歸分別之相。爲什麼呢?在佛性中即有法、僧,爲了要化度聲聞凡夫所以分別解說了叁歸的不同之相。善男子。如果要隨順世間法則應分別有叁歸依。善男子。菩薩應這樣思惟:我現在此身歸依于佛,如果此身能成佛道,成佛之後不必再恭敬禮拜供養諸世尊了。因爲諸佛平等,平等的作爲衆生作歸依之處。如果要尊重法身舍利,便應禮敬諸佛的塔廟。爲什麼呢?是爲了要化度諸衆生的緣故,讓衆生向我學習而也願意禮拜供養塔廟。這樣衆生以我的法身作爲歸依之處。一切衆生都依從不真的邪僞之法,我要次第爲衆生解說真法。如果有歸依非真僧的,我要作爲他們能歸依的真僧之處。如果有人分別叁歸依,我要爲他們作一歸依處,沒有叁種差別。爲盲目的衆生作爲他們的眼目,又要爲諸聲聞緣覺作真正歸依之處。善男子。這些菩薩爲無量惡業的衆生以及智者們而作佛事。
善男子。比如有人臨戰時心想:我在軍隊中是第一,一切兵衆都要依靠我。又像王子如此思惟:我要調伏其余王子,光複大王霸王之業而得自在。讓其余王子都歸依于我。所以不應認爲自己下劣。如國王王子大臣也一樣。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也是如此思維的。怎麼說叁事(叁歸依)與我是一體呢?善男子。我所開示的叁事即是涅槃。如來稱爲無上士。好比人身上頭是最上,不是其余的關節手足所等同的。佛也是最尊最上的,不是法、僧能等同的。爲了要化度諸世間而示現種種差別之相。就像那階梯一樣。所以你不應受持凡人所認知的有差別之相的叁歸依。你對待大乘要如同如剛刀一樣猛利的決斷。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我是明知故問,不是真的不知道。我是爲菩薩那些大勇猛者問此無垢清淨的行處(行爲方法)。希望如來爲諸菩薩詳細宣講辨別此奇特之事,稱揚大乘方等經典。如來大悲現在已經圓滿的解說,我也如是安住在此法中。所說的菩薩清淨行處就是宣說大涅槃經。世尊。我現在也要廣爲衆生顯揚此如來秘藏。也要證知真正的叁歸處。如果有衆生能相信此大涅槃經,其人則能自然了達叁歸依處。因爲如來秘藏有佛性。如果有人宣說此經典,其言身中盡有佛性。此人則不久就能求得叁歸依處。爲什麼呢?在未來世中我身就會成就叁寶,所以聲聞緣覺之人及其余衆生都皈依于我,恭敬禮拜。”
善男子。所以應當正確的學習大乘經典。
迦葉又說:“佛性如此不可思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不可思議。”
這時佛贊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已成就深利的智慧。我要更完善的爲你解說深入如來藏。假如“我”是住的那就是常法(有生就有滅),不能離苦。假如是無我,那麼修行淨行也就無人能受益。如果說諸法都無我就是斷見。如果說我是住的即是常見。如果說一切行法無常即是斷見,說諸行皆常又是常見。如果說苦即是斷見,如果說樂又是常見。修行一切法皆常的人墮于斷見,修行一切法斷滅的人又墮于常見。就像步屈蟲一樣依靠移動前腳才能移動後腳。修常見和斷見的人也是如此,斷和常是互相依存的(相對的),所以修于苦法都是不善的,修于樂法則叫作善。修無我法的是增添煩惱。修常法是則名曰如來秘藏。所謂涅槃是沒有洞窟房宅的。修于無常法即是財物(會丟失),修于常法就是佛法僧叁歸和正解脫。要知道佛法是中道,遠離二邊而說真法。凡夫愚人卻對二邊法沒有懷疑。好像羸弱的病人吃了酥後就有了氣力,有無之法體性不定,如同四大的性質不同,互相違反。良醫了解其中的道理按照病人的偏頗而治療。
善男子。如來也一樣。對衆生而言猶如良醫。明白煩惱的體相差別而爲衆生除斷煩惱,開示如來秘密之藏、清淨佛性是常住不變的。如果說有,聰明的人不應染著。如果說無即是妄語。如果有人說有不要默認,也不要戲論诤訟,只爲了希求了知諸法真性。凡夫只知道戲論诤訟,不能了解如來微密藏。如果給他說苦,愚人就認爲身是無常。給他說一切皆苦,他又不能知道身中有樂性。如果給他說無常,凡夫就認爲一切身都是無常,好像瓦一樣會毀壞。有智慧的人應當分別。不應當盡言一切無常。爲什麼呢?因爲我身即有佛性種子。如果說無我,凡夫就認爲一切佛法也是無我的。智者應當分別無我是假名,不是真正的無我,了解此中道理不要懷疑。
如果說如來秘藏是空寂的,凡夫聽到後就生出斷滅見。有智慧的人應當分辨如來是常,無有變易。如果說解脫猶如幻化一樣,凡夫就認爲得到解脫就是磨滅。有智慧的人應當分辨人中獅子雖然表面上有去有來實際上卻是常住不變的。如果說無明緣行(見十二因緣),凡夫聽了就生出二法想——明與無明。智者要明白明與無明本性是無二無別的。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如果說行緣識凡夫就認爲行之識是兩回事,智者要明白兩者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如果說十善十惡,什麼可作什麼不可作,善道、惡道、白法、黑法。凡夫就認爲這些都是二,智…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