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五講 六加行

  第五講 六加行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一種非常難得的暇滿人身,也值遇非常難逢的佛陀圓滿教法,而且我們未以身口意叁門造作五無間等重大惡業,也都具足一種能夠分辨善說和惡說的智慧,因此千萬不能以今生的衣、食、名聲作爲生活的主要訴求。如果我們只以今生的義利做爲我們追求的目標,其結果是在我們今生的壽命告一段落後,這些暇滿也就消失了。所以我們應該從未來生生世世的義利去著眼,而能夠真正利益這長遠的道路、成辦生生世世義利的,只有諸佛正法。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能夠去除今世的痛苦,成辦今世的快樂,乃至于去除來世的痛苦,成辦來世的快樂的,再沒有比正法的力量更超勝的了。

   所以在我們已經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當下,應該把余生用來修學佛法,求取心要,讓我們能夠做最上乘的事,再不然也要解脫輪回生死。而且我們所修的教法和追求的目標,不應該只是限于下一世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也不應該只是爲了獨自證得解脫果位。

   我們一直陷在“我愛執”的當中,由于我愛執的障礙,就連十方諸佛菩薩的教化也無法作用。“我愛執”是痛苦的根源,相反的,如果可以好好地修習“愛他執”,不論是今生來世、自己他人、環境生活,各方面都會安樂,所以說,愛他執是賜與我們一切安樂的根本。

   那麼愛他執的心應該怎麼修學呢

   應該任何時候都不與愛他執分離、都不忘失它,包括聽聞佛法的當下,還有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行、住、坐、臥,不管是哪個時刻,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能夠像自己的體味一樣,永遠跟在一起,要這樣去修學愛他執。如果依著愛他執的心,則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等這些功德,就都可以成辦。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調整動機,也就是,“爲了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我必須成佛”;在不忘失愛他執的修學之上,來聽聞這一場法宴。

   所教授的法是菩提道次第,是大乘的法要。因爲是大乘法,所以我們應該以“愛他執”作爲修學的核心。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完整成佛之道的展示,引導衆生從開始第一步到最後成佛,也就是從依師之理到顯密(包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雙運,成就無學道的雙運果位。這個成佛之道道體完整、次第無誤、沒有偏邪,並且圓滿,而且是在一座當中就可以圓滿整個成佛之道的修法內涵。

   菩提道次第的研討以四個門徑來說明。第四個門徑是“甲四、如何以正確的教授引導學徒的次第”,其中分兩點,(23頁)“乙一、道之(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軌(的道)理”,“乙二、既(已經)親近已(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關于親近善知識軌理分爲二項,“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丙二、總略宣說修持儀軌”,前面第一項已經講過。“丙二、總略宣說修持儀軌”中“丁一、正明修法”分二,而“戊一、于正修時應如何”,座上修(正修)的時候又分叁項:己一、前行,己二、正行,及己叁結行。我們現在講到前行六法(一淨地設像;二莊嚴供具;叁入座皈依;四觀想聖像;五積資忏淨;六叁事求加)的皈依。

   在前行法裏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皈依”。皈依的時候,有人是先觀想出“皈依境”,然後行持皈依:有人則把皈依念十萬遍,作爲皈依的法行。不過主要的是應分項來做皈依,不論是廣或略的觀想,先把皈依境觀想出來之後,再做皈依上師的法行。

   一般佛教不是只有叁皈依嗎

   爲什麼講四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

   這是有道理的,因爲如果我們真的有福報和善根,可以直接親承佛的教誨及法乳,那我們皈依佛是對的。事實上,放眼看去,目前能夠直接教授我們法要的是上師,能夠真正教誨我們的是上師。因此我們把展示教法的師長分成:一、直接教授我們佛法的是上師,所以我們先行皈依上師;二、間接教授我們法要的是佛,因此我們皈依佛。

   皈依上師的時候,所觀想的不只是今生,包括生生世世,無始以來,凡是以我自體對上師所作的惡業,在語中對上師所作的毀謗,在意方面讓上師不歡喜的任何法行,以及對師長所作的一切惡行,都能夠因皈依而得到淨除。特別是我們所受過的一切戒,不只是今生,溯自無始以來我們所曾受過的一切戒,包括別解脫戒和菩薩戒,這一切利于我們修學佛法的功德,都來自于上師。所以在憶念上師的功德之上,虔誠的行持皈依。由于皈依,所以從皈依境中,主要是從上師之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于我及所有衆生的身心上,把無始以來所積造的罪及障淨除,特別是淨除了無始以來,以身口意對上師所造作的一切不恭敬的惡業;同時把一切所淨除的罪障化成黑糊糊的烏氣,全都從毛孔排出去,自體變成澄淨光明的本質,福德廣增,要這樣地觀想。

   而皈依的法寶是指皈依資糧田中,以各個本尊所教授的滅谛和道谛功德爲本質的法寶(真正的法寶是指行者心相續的滅谛與道谛功德),這是我們的正救怙。以心中的滅谛與道谛功德作爲本尊,外相呈現爲經函(經書)像,以琉璃光爲本體,非常的光明澄淨,這樣的本體稱之爲法寶。事實上,我們要能夠接受教法,並且修持,然後在心中證得一種滅谛和道谛的功德,這樣才能真正救護自己。把經典當作法寶是一種假名安立的,真正的意義是剛剛所講的──心中的滅谛和道谛功德,才是我們的救怙,然後去向它求皈依。接著,如前所說的一樣,觀想甘露普降,把無始以來對法寶所造作的一切惡業淨除,當然不是只有自己的惡業,包括自他所有衆生無始以來對法寶所造作的惡業,特別是謗法罪,都淨除了。

   謗法的罪很重,一般講到謗法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我哪有謗法

   我怎麼會謗法呢

   事實上,這不一定的,舉例來說,你雖然沒有直接毀謗佛的教法,可是依止師長之後,心中或者懷恨,或者因事不和諧,棄舍了師長。從違背誓言棄舍師長的當下,如同棄舍他所說的教法一樣,我們已經積造很大的謗法重罪了。因此觀想類似這樣的一切謗法危險罪行,全部都經由皈依法的甘露普降,當下淨除。

   佛教教義裏頭有很多宗派,然而同是佛教,如果互相的排擠,或是毀謗執持該宗派的師長,那也是謗法。因爲在你棄舍或毀謗執持該宗派師長的同時,同時也棄舍或輕蔑了該師長心中的法寶,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調心。聽受和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是要讓你與衆生和諧,讓各教派之間和諧,是用來調心的。如果萬一不幸地,學了很多菩提道次第教授,然後變成戲論,佛法歸佛法,心歸心,我們知道水可以滅火,結果可以滅火的水,有問題了,怎麼辦

   沒有可以滅水的了。意思是說,本來法是用來調心的,卻變成戲論,那就沒有辦法可以調伏你了。

   皈依法的時候,我們可以觀修前面所說的觀修內涵,然後手持念珠說:“皈依法。”

   皈依僧寶的時候應該怎麼觀想呢

   首先要淨化無始以來,我與衆生所犯不恭敬僧衆以及挑撥離間,破和合僧,讓僧團不和諧(如本來和諧的讓它不和諧,已經不和諧的讓它更不和諧)等的罪過。對各個僧團(四位以上的出家衆團體)做這種破和合的事,雖然不是五無間業,卻也是一種近五無間業,是很危險的。另外,比如說,受了不清淨的供養,信施難消,這也算是依著僧衆而造業,凡是無始以來,依著僧衆所積造的這一切惡業,都把它淨除。觀想從皈依僧之上,獲得甘露普降,把無始以來所積造的罪障都淨除。第二個就是加持,得到僧伽身口意的加持。再來就是觀想真的趨入皈依僧寶了。總之,在皈依上師、佛法僧叁寶之上,依著資糧田去做一個淨罪集資的法行。

   總而言之,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都應依叁個階段去做。就是當你持完皈依文之後,你要觀想從資糧田或叁寶皈依境中,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所有衆生的身心當中,把無始以來所積造的罪障淨除。以皈依法寶來說,特別是把不如理的皈依法的罪障都淨除,這樣來觀想。也就是說:

   首先,觀想罪障淨除,淨除自他衆生的罪障;

   再來,觀想得到加持,淨罪之後觀想已經得到法寶,或是四寶(上師及佛寶、法寶、僧寶)身口意的加持;

   最後,觀想已經趨入皈依了。

   所以就是“淨除”、“加持”以及“趨入皈依”,每段皈依都這樣觀想。觀想當你淨化之後,你的身體變爲光明的體性。有人以光明的體性來類比結合法身與報身,即使你不懂這種結合的方法,也沒有關系,只要觀想自己身體變爲光明澄淨的體性。

   皈依上師的時候,主要的皈依對象,是指與我們有直接和間接法緣的師長。皈依佛,是指賢劫千佛,還有叁十五佛爲主的佛寶。皈依法,是以道谛與滅谛爲本體的經函作爲皈依對象。皈依僧,是指資糧田裏頭,從菩薩、十六羅漢、聲聞緣覺聖者以及空行勇士護法等,這一切都屬于僧寶。

   是不是真的受皈依了呢

   這是取決于行者本身有沒有具足皈依的因而定。皈依的因是什麼呢

   真正地至心畏懼自他所有衆生輪回生死;而且相信只有叁寶有能力救護我及所有的衆生脫離叁苦,解脫叁界生死輪回。只有這樣夠不夠呢

   這還是不夠的。比如外面很熱,屋裏有冷氣,可以救護你。然而要能避免這很熱的痛苦,是需要進到屋子裏來。雖然你相信屋子裏面有冷氣可以救你離開熱苦,可是你只相信它的能力,卻不進來,只相信叁寶能救你,並不真正具足皈依之因,應該是百分之百的信賴,不論今生、中陰、來世,不論苦、樂、得、失、好與壞,一切都信賴你,完完全全只有你的那種心,要有這種百分之百的至誠心,才具足皈依的因。

   我們常常念誦皈依、行皈依的法行,在法會裏頭也常常唱誦皈依的文詞,甚至閉關修皈依(就是以皈依四寶作爲主修),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一定要具足前面所說的幾種最起碼的意樂…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五講 六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