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第五讲 六加行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一种非常难得的暇满人身,也值遇非常难逢的佛陀圆满教法,而且我们未以身口意三门造作五无间等重大恶业,也都具足一种能够分辨善说和恶说的智慧,因此千万不能以今生的衣、食、名声作为生活的主要诉求。如果我们只以今生的义利做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其结果是在我们今生的寿命告一段落后,这些暇满也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应该从未来生生世世的义利去着眼,而能够真正利益这长远的道路、成办生生世世义利的,只有诸佛正法。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能够去除今世的痛苦,成办今世的快乐,乃至于去除来世的痛苦,成办来世的快乐的,再没有比正法的力量更超胜的了。

   所以在我们已经得到这个暇满人身的当下,应该把余生用来修学佛法,求取心要,让我们能够做最上乘的事,再不然也要解脱轮回生死。而且我们所修的教法和追求的目标,不应该只是限于下一世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也不应该只是为了独自证得解脱果位。

   我们一直陷在“我爱执”的当中,由于我爱执的障碍,就连十方诸佛菩萨的教化也无法作用。“我爱执”是痛苦的根源,相反的,如果可以好好地修习“爱他执”,不论是今生来世、自己他人、环境生活,各方面都会安乐,所以说,爱他执是赐与我们一切安乐的根本。

   那么爱他执的心应该怎么修学呢

   应该任何时候都不与爱他执分离、都不忘失它,包括听闻佛法的当下,还有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行、住、坐、卧,不管是哪个时刻,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能够像自己的体味一样,永远跟在一起,要这样去修学爱他执。如果依着爱他执的心,则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等这些功德,就都可以成办。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调整动机,也就是,“为了虚空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我必须成佛”;在不忘失爱他执的修学之上,来听闻这一场法宴。

   所教授的法是菩提道次第,是大乘的法要。因为是大乘法,所以我们应该以“爱他执”作为修学的核心。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完整成佛之道的展示,引导众生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成佛,也就是从依师之理到显密(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双运,成就无学道的双运果位。这个成佛之道道体完整、次第无误、没有偏邪,并且圆满,而且是在一座当中就可以圆满整个成佛之道的修法内涵。

   菩提道次第的研讨以四个门径来说明。第四个门径是“甲四、如何以正确的教授引导学徒的次第”,其中分两点,(23页)“乙一、道之(的)根本(在)亲近(善)知识轨(的道)理”,“乙二、既(已经)亲近已(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关于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为二项,“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丙二、总略宣说修持仪轨”,前面第一项已经讲过。“丙二、总略宣说修持仪轨”中“丁一、正明修法”分二,而“戊一、于正修时应如何”,座上修(正修)的时候又分三项:己一、前行,己二、正行,及己三结行。我们现在讲到前行六法(一净地设像;二庄严供具;三入座皈依;四观想圣像;五积资忏净;六三事求加)的皈依。

   在前行法里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皈依”。皈依的时候,有人是先观想出“皈依境”,然后行持皈依:有人则把皈依念十万遍,作为皈依的法行。不过主要的是应分项来做皈依,不论是广或略的观想,先把皈依境观想出来之后,再做皈依上师的法行。

   一般佛教不是只有三皈依吗

   为什么讲四皈依──“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有福报和善根,可以直接亲承佛的教诲及法乳,那我们皈依佛是对的。事实上,放眼看去,目前能够直接教授我们法要的是上师,能够真正教诲我们的是上师。因此我们把展示教法的师长分成:一、直接教授我们佛法的是上师,所以我们先行皈依上师;二、间接教授我们法要的是佛,因此我们皈依佛。

   皈依上师的时候,所观想的不只是今生,包括生生世世,无始以来,凡是以我自体对上师所作的恶业,在语中对上师所作的毁谤,在意方面让上师不欢喜的任何法行,以及对师长所作的一切恶行,都能够因皈依而得到净除。特别是我们所受过的一切戒,不只是今生,溯自无始以来我们所曾受过的一切戒,包括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这一切利于我们修学佛法的功德,都来自于上师。所以在忆念上师的功德之上,虔诚的行持皈依。由于皈依,所以从皈依境中,主要是从上师之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于我及所有众生的身心上,把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罪及障净除,特别是净除了无始以来,以身口意对上师所造作的一切不恭敬的恶业;同时把一切所净除的罪障化成黑糊糊的乌气,全都从毛孔排出去,自体变成澄净光明的本质,福德广增,要这样地观想。

   而皈依的法宝是指皈依资粮田中,以各个本尊所教授的灭谛和道谛功德为本质的法宝(真正的法宝是指行者心相续的灭谛与道谛功德),这是我们的正救怙。以心中的灭谛与道谛功德作为本尊,外相呈现为经函(经书)像,以琉璃光为本体,非常的光明澄净,这样的本体称之为法宝。事实上,我们要能够接受教法,并且修持,然后在心中证得一种灭谛和道谛的功德,这样才能真正救护自己。把经典当作法宝是一种假名安立的,真正的意义是刚刚所讲的──心中的灭谛和道谛功德,才是我们的救怙,然后去向它求皈依。接着,如前所说的一样,观想甘露普降,把无始以来对法宝所造作的一切恶业净除,当然不是只有自己的恶业,包括自他所有众生无始以来对法宝所造作的恶业,特别是谤法罪,都净除了。

   谤法的罪很重,一般讲到谤法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哪有谤法

   我怎么会谤法呢

   事实上,这不一定的,举例来说,你虽然没有直接毁谤佛的教法,可是依止师长之后,心中或者怀恨,或者因事不和谐,弃舍了师长。从违背誓言弃舍师长的当下,如同弃舍他所说的教法一样,我们已经积造很大的谤法重罪了。因此观想类似这样的一切谤法危险罪行,全部都经由皈依法的甘露普降,当下净除。

   佛教教义里头有很多宗派,然而同是佛教,如果互相的排挤,或是毁谤执持该宗派的师长,那也是谤法。因为在你弃舍或毁谤执持该宗派师长的同时,同时也弃舍或轻蔑了该师长心中的法宝,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调心。听受和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是要让你与众生和谐,让各教派之间和谐,是用来调心的。如果万一不幸地,学了很多菩提道次第教授,然后变成戏论,佛法归佛法,心归心,我们知道水可以灭火,结果可以灭火的水,有问题了,怎么办

   没有可以灭水的了。意思是说,本来法是用来调心的,却变成戏论,那就没有办法可以调伏你了。

   皈依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观修前面所说的观修内涵,然后手持念珠说:“皈依法。”

   皈依僧宝的时候应该怎么观想呢

   首先要净化无始以来,我与众生所犯不恭敬僧众以及挑拨离间,破和合僧,让僧团不和谐(如本来和谐的让它不和谐,已经不和谐的让它更不和谐)等的罪过。对各个僧团(四位以上的出家众团体)做这种破和合的事,虽然不是五无间业,却也是一种近五无间业,是很危险的。另外,比如说,受了不清净的供养,信施难消,这也算是依着僧众而造业,凡是无始以来,依着僧众所积造的这一切恶业,都把它净除。观想从皈依僧之上,获得甘露普降,把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罪障都净除。第二个就是加持,得到僧伽身口意的加持。再来就是观想真的趋入皈依僧宝了。总之,在皈依上师、佛法僧三宝之上,依着资粮田去做一个净罪集资的法行。

   总而言之,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都应依三个阶段去做。就是当你持完皈依文之后,你要观想从资粮田或三宝皈依境中,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所有众生的身心当中,把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罪障净除。以皈依法宝来说,特别是把不如理的皈依法的罪障都净除,这样来观想。也就是说:

   首先,观想罪障净除,净除自他众生的罪障;

   再来,观想得到加持,净罪之后观想已经得到法宝,或是四宝(上师及佛宝、法宝、僧宝)身口意的加持;

   最后,观想已经趋入皈依了。

   所以就是“净除”、“加持”以及“趋入皈依”,每段皈依都这样观想。观想当你净化之后,你的身体变为光明的体性。有人以光明的体性来类比结合法身与报身,即使你不懂这种结合的方法,也没有关系,只要观想自己身体变为光明澄净的体性。

   皈依上师的时候,主要的皈依对象,是指与我们有直接和间接法缘的师长。皈依佛,是指贤劫千佛,还有三十五佛为主的佛宝。皈依法,是以道谛与灭谛为本体的经函作为皈依对象。皈依僧,是指资粮田里头,从菩萨、十六罗汉、声闻缘觉圣者以及空行勇士护法等,这一切都属于僧宝。

   是不是真的受皈依了呢

   这是取决于行者本身有没有具足皈依的因而定。皈依的因是什么呢

   真正地至心畏惧自他所有众生轮回生死;而且相信只有三宝有能力救护我及所有的众生脱离三苦,解脱三界生死轮回。只有这样够不够呢

   这还是不够的。比如外面很热,屋里有冷气,可以救护你。然而要能避免这很热的痛苦,是需要进到屋子里来。虽然你相信屋子里面有冷气可以救你离开热苦,可是你只相信它的能力,却不进来,只相信三宝能救你,并不真正具足皈依之因,应该是百分之百的信赖,不论今生、中阴、来世,不论苦、乐、得、失、好与坏,一切都信赖你,完完全全只有你的那种心,要有这种百分之百的至诚心,才具足皈依的因。

   我们常常念诵皈依、行皈依的法行,在法会里头也常常唱诵皈依的文词,甚至闭关修皈依(就是以皈依四宝作为主修),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具足前面所说的几种最起码的意乐…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