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六品 忍辱▪P5

  ..續本文上一頁喜歡對方稱贊的聲音呢?抑或喜歡發出贊歎聲音的動機呢?耳朵一時聽到的稱贊聲音,因爲是沒有心識的緣故,所以不可能有贊歎我的心,因此不是喜歡這個,而聲稱贊歎我和我的親友者,他的心高興是我自心高興的原因。你是這樣子的嗎?

  

  95、或他亦或我 他喜我何益 喜樂屬于彼 少分吾不得

  

  但是,不論贊歎我或是親友,贊歎者他心裏高興對我有什麼利益呢?一點利益也沒有,理由是:贊歎者心裏高興,那只是贊歎者他的,我從那兒一點也得不到。

  

  96、他樂故我樂 于衆應如是 他因喜而樂 何故我不樂

  

  好比母親高興,兒子心裏就會快樂似的,因爲稱贊者他心裏得到快樂,所以我心中也快樂。如果是這樣想,那麼贊歎者贊歎敵人等其它一切衆生的時候,自己也應該高興才是,爲什麼他人贊歎我的敵人等其它人時,贊歎者因心裏高興而得到快樂,我卻由于嫉妒的惡心念而心裏不高興、不快樂呢?這是不合理的。

  

  97、是故吾受贊 自心生歡喜 如是不合理 唯是稚童行

  

  因此,我被稱贊具有智德賢等功德時心中生歡喜,然他人稱贊我的仇敵卻不高興,像這樣的生歡喜是不合理的。稱贊者非稱贊仇敵而是稱贊我自己時,稱贊者心中得到快樂,這是我希望的,我的心中也感到高興,但是,稱贊我的仇敵時,稱贊者心中的快樂,卻令我生嫉妒、不高興。像這樣,只是有如孩童喜歡沙屋的遊戲行爲而已,沒有意義。

  

  98、贊等令心散 亦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 複毀圓滿事

  

  一位聞思修佛法,或是講授佛法的修行人,如果貪戀贊歎、名聲、利養、恭敬等,那自己的心將會攀緣散亂在這些事上,完全成爲修行的障礙。像利養、恭敬、贊歎等這些,將讓人不知道叁界輪回的本質是痛苦,因而厭離輪回的出離心也會被破壞。不但如此,還會嫉妒、不喜歡有智德賢、聞思修等功德的聖賢之士,跟他們競爭而造惡,像這樣,破壞了今生和來世的一切圓滿善根和樂果。因此,不應該貪戀贊歎、利養等,而且也絕不可瞋恨那障礙我獲得贊歎、利養的人。

  

  99、爲除吾之贊 彼等住近處 豈非彼護我 免墮諸惡趣

  

  因此,他人對我的贊歎、稱揚等這一切是墮惡道的引導者、激勵者。爲了去除它,那些傷害我、如仇敵等的所有人,就在我的左右,傷害我、障礙他人對我的稱贊,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爲了保護我,不讓我被贊歎、恭敬、美名等所欺騙而墮入惡道,才如此做的,不是嗎?

  

  100、吾追求解脫 無需利敬縛 解我束縛者 何故瞋恨彼

  

  在有如牢獄的叁界輪回中,我被業、煩惱的枷鎖束縛著,爲了要從中追求解脫,因此我不需被貪戀利養和恭敬的束縛之繩束縛著。諸凡傷害我的敵人,都是幫我解開利養恭敬和業、煩惱等一切束縛的益友,對他們爲什麼要瞋恨?不可以瞋恨他。

  

  101、吾欲趣痛苦 如蒙佛加被 成門板不放 何故吾瞋彼

  

  這就好象我打開了貪戀利養、恭敬、贊歎、稱揚等的大門,想要進入寒熱諸苦的惡道屋子裏,這時有如佛陀加持似的,那傷害我的敵人,卻成爲擋住惡道痛苦大門的門板,將大門關上不讓我進入,對他爲什麼要瞋恨呢?不可以瞋恨他。

  

  102、謂此障福德 瞋彼亦非理 無苦行等忍 吾不修忍乎

  

  「要是有了傷害我的敵人,他將會障礙我的福德,如果我得到的利養、贊歎和稱揚多一點,依此我能行供養叁寶、雕塑佛像、印經典、蓋廟建塔、布施貧乞等的福德,由于敵人的緣故,使得這些受損,所以是障礙福德。」雖是如此,對于傷害我的敵人也不該生瞋恨。理由是:要是我能對敵人的傷害毫不介意地修忍辱,再也沒有福德等同修忍辱的了。這個意思就是說,對敵人修忍辱是最爲殊勝的,這樣,能不對敵人修忍嗎?

  

  103、若吾因己過 于敵不堪忍 則吾徒障礙 此近住福因

  

  此時若是自己修忍辱,將可獲得無量的福德,這個福德因是敵人的傷害,就在自己的附近,若是我不接受,因爲自己嫉妒、起貢高我慢、競爭之心等的過失,對敵人所做的一些傷害未能加以忍受,這只是自己障礙自己的福德罷了!

  

  104、無害忍不生 有害才有忍 害既爲忍因 何故謂障福

  

  要是沒有敵人的傷害損惱,就不會産生修忍的苦行或是福德,有了敵人的傷害損惱,才有修忍的善根福德,像這樣,敵人的傷害是修忍辱善根的因,爲什麼還說敵人的傷害是障礙福德呢?

  

  105、布施時不雲 乞者障布施 出家不宜雲 戒師障出家

  

  好比有錢人在行布施的時候,絕不會說:「來乞食的人障礙了我的布施。」;有人出家求授沙彌或比丘戒的時候,也不可說:「親教師、軌範師和僧衆們的聚集障礙我的出家。」就有如以上的例子一樣,當發了菩提心以後,想修學菩薩學處,不可以說敵人的傷害是障礙。

  

  106、世間乞者衆 行傷害者稀 若不傷害他 絕無爲害者

  

  一般而言,世間上要是有布施的食物、財富、受用等,就會有很多接受布施的窮人和乞丐,但是來傷害我,讓我修忍辱的相當少。它的原因是,如果自己過去世和這一世不去傷害損惱其它衆生,無論哪個衆生也不會來傷害自己,所以要修忍辱就很難找到修忍辱的對象。

  

  107、是故猶如寶 不難現家中 吾應喜歡敵 菩提行助伴

  

  因此,就像在窮人的家中,沒什麼困難地就出現寶藏,會讓人非常驚奇一樣,自己在發了菩提心以後,正當努力修持六度菩提行的時候,若是有敵人傷害我,那正是菩提行的助伴,所以我應該喜歡傷害我的敵人。

  

  108、敵我共修成 是故忍辱果 敵應列首位 彼乃忍辱因

  

  修持菩提的時候,因爲是行傷害的敵人和勤奮修忍辱苦行的我,共同修無上菩提,所以當獲得忍辱的福德、苦行的結果時(也就是獲得佛陀果位、轉*輪的時候),幫助我修持菩提的敵人,應該將他列在首位,分給他應得的福德份,因爲傷害我的敵人,正是我修忍的因、修菩提的助伴。

  

  109、謂無助忍想 故敵非應供 則何故供養 正法成就因

  

  如果說敵人只想傷害我,他並沒有幫助修忍辱的想法,所以敵人不是應該供養、贊歎的。那麼又爲什麼供養自己成就菩提善行的因 ─ 正法寶所依的經典呢?因爲它們也沒有要幫助我的想法。

  

  110、謂敵非應供 彼有爲害意 若如醫勤利 如何成就忍

  

  如果說敵人有一定要傷害我的壞想法,跟正法不同,所以不是供養、贊歎的對象。這樣的說法不對,如果依著勤于幫助我的人,就像和藹的醫生對待重病的病人似的,我如何成就修忍的苦行福德呢?這樣根本無法成就,因爲忍辱是要忍傷害才能成就善根。

  

  111、故依瞋重心 若能生忍辱 彼爲忍辱因 應供如正法

  

  因此,依著極具瞋心傷害我的敵人,自己要是接受他的傷害修忍辱,則能生修忍辱的大福德,忍具瞋心之敵的傷害是忍辱福德的因。因此,應該像供養正法寶般的供養、贊歎敵人。

  

  

  (叁)、應恭敬衆生

  

  1、思惟福德田 應恭敬衆生

  

  112、是故牟尼說 衆生與佛田 衆佛令彼悅 圓滿達彼岸

  

  因此,佛陀說:「衆生田和佛田都是播佛種、成熟菩提果的福田。」有很多過去佛,因爲讓衆生喜悅而達到輪涅圓滿、一切功德的彼岸,成熟佛果。

  

  113、成就佛陀法 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衆 此爲何道理

  

  不分遠近親疏,以財施、法施等利益一切衆生,具信心的禮拜、恭敬佛陀,這兩者同樣都是未來于自己心續中,成就佛陀身語意功德的因。沒有如恭敬佛陀般的恭敬衆生卻侮辱、輕視衆生,這是什麼道理?

  

  114、非說智德等 由果故雲等 衆生亦有德 是故彼二等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衆生和佛各自心續的功德相同,而是在我心續中獲得佛果的助益上相同。如果深具信心的供養佛陀,對自己的成佛有幫助;就跟佛陀利益我一樣,贊歎衆生、以財以法利益衆生,同樣也有幫助自己心續成佛的功德。因此,在利益自己這上面來看,佛和衆生是一樣的。

  

  115、供養具慈者 此乃衆生貴 信佛之福德 此亦佛珍貴

  

  佛經雲:供養安住于不淨觀禅定的比丘,其功德不如恭養安住于慈心禅定者。有如此般,凡供養修持慈心的人,所獲得的福德也不同于其它,然而修慈心者,所緣的對象是衆生,是依著衆生才有想要一切衆生具足樂及樂因的想法産生,所以這是衆生的功德;而具有真誠的信心頂禮、恭敬供養佛陀,依此能獲得廣大福德,這是佛陀的功德。

  

  116、成就佛有分 故許二相等 然彼非等佛 無邊功德海

  

  自己恭敬供養衆生和恭敬供養佛陀,這兩者都有成就佛陀「力、無畏、相好莊嚴」等的功德分, 因此主張佛和衆生平等。除此外,不具任何過失且功德廣大無邊有如大海的諸佛們,以及具足所有過失並且不具任何功德的衆生,在境的本身上一點也不相同。

  

  117、唯佛聚勝德 于具少分者 雖供叁界物 猶嫌不得足

  

  佛陀的功德是所有功德中最殊勝的,佛陀有如齊聚一切功德的結合體,若是有人雖僅具佛陀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毛孔的功德,爲了供養他,縱使將叁界的情器世間全部供養,也還嫌太少。

  

  118、衆生具些許 生勝佛法德 唯此彼二等 即應供有情

  

  自己發了菩提心以後,爲了想于將來成佛的緣故,在如法進入菩提行時,若施予佛法和財物讓衆生滿足、高興,將來自己心續則能成就佛陀的勝功德。就因爲衆生具有如是部分的功德,我視衆生與佛陀相同,而後就應像恭敬供養佛陀般的,也應該恭敬供養衆生。

  

  2、思惟佛喜悅 應恭敬衆生

  

  119、于諸無僞親 行利無…

《入菩薩行論 第六品 忍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