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P20

  ..續本文上一頁益喜貢布之像,由喇嘛仁波且供奉,開光後,命名爲祁堅寺。多丹噶噶瓦仁森終身修證和作無數利益衆生之事。逝世後,焚煉舍利和屍體時,出現不燃燒等奇怪之征狀。僧人和弟子們塑造近像、外像和內像,並設置供奉者。此後邀請喇嘛索南,由其護持寺廟和僧人弟子們,使一切優良傳承末斷絕。喇嘛索南死後,焚其屍體,僧人弟子們塑造近像和外像,安置供奉者。此後,喇嘛索南喜饒執任住持,他做善事,護持寺廟和僧人弟子們。喇嘛索南喜饒卒後,僧人和弟子們塑造近像、外像和內像,並安置供奉者。喇嘛桑薩熱寨等人把蔡貢搪寺和貢丹拉秋等地的聖言寶經、金镯、屋脊寶瓶、大固爾莫(藏幣)等無數財物貢獻出來。領主們的夫人、屬臣和大部落主的曆任賢官奉待一切善事,積大德(664)。

   仁波且把住持交給弟子覺尊後,他到堆地方,倡建貝瓦麥寨寺,並委托羅麥建拉雪寺,設立中觀講經堂。他取得圓滿修證後,到尼婆羅國(665),作利益尼泊爾人的大事。他並更換帕巴龍祖修建的帕日興貢(666)佛塔之中柱,他從勝喀森林中叁根中柱裏選擇了一根,更換了帕巴興貢佛塔之中柱,再次粉刷,並建傘蓋及碑,作無數利益衆生之事。尼泊爾國王和帕若奉獻吉祥塔和無數布匹,他在返回西藏的途中,死于熱夏瑪色地方。在此地做買賣的喇嘛本葬其屍體,並在葬地建一塔,爲塔頂獻文殊之金像,把吉祥塔獻給禅院,並派比孜和群丹二人把所有之物依次送往禅院。香涅止熱瓦的弟子建雪普寺,沃瑪絨貢塘爲施主,發展信徒,壯大事業。在吉絨地方建绛貝林和仁欽苯二寺,並在沃瑪地方建喀拉噶尼佛塔,曾叁次把財物獻給蔡貢塘寺和止熱寺院的喇嘛,大興供奉之事。薩丹宗巴欽波置沃倡建薩丹宗寺,護持聽講和修行的僧衆,他把所有的財物逐漸施舍給薩丹宗寺和拉秋禅院,服待法座,誠心供奉,廣利衆生。

   此後,仁波且的弟子多丹雲薩微米拉到六山寨和衣斯等地,米拉住在金剛窟修證一切咒力,作無數利益衆生之事業。前往布讓王(667)駐地太索,任布讓王父母的內應供喇嘛(668),由于虔誠敬奉,故布讓王父母把黃金獻于禅院。布讓王父母、僧人和弟子們在米拉死後不久,爲其塑造外像和內像。此後,又邀請喇嘛楚達瓦,由其護持寺廟僧、人及弟子,于太索任施主王的內應供喇嘛,他對別人敬信感戴,終身作無數利他之事。楚達瓦死後,施主王父母、僧人及弟子們爲其塑造外像和內像。此後又邀請喇嘛喜饒貝瓦,由其護持寺廟、僧人和弟子們,于太索任施主王父母的應供喇嘛,施主王父母把施主王之譯師仁欽桑波建的大金經堂和四座經堂都奉獻給喇嘛喜饒貝瓦,作無數利益衆生之事。

   喇嘛喜饒貝瓦死後不久,施主王父母、僧人及弟子爲其塑造外像和內像。此後,又邀請喇嘛桑傑沃色瓦,由其護持寺廟、僧人、弟子和施主,于太索任施主王父母的應供喇嘛,並爲施主王父母和君臣們灌頂。此後,又受古格王(669)的邀請,喇嘛桑傑沃色瓦爲古格王父母和君臣們灌頂後,得到無數布施,故發展衆僧,壯大其事業。此後他又返往布讓王駐地太索,爲僧衆做了無數善事。達崗巴岩縫中有若幹金鳥窠,布讓有一些寺院,由麥香任施主,拉日巴倡建包蚌寺,堪布倡建卻龍寺、麥措寺和瑪龍寺,無數僧人、弟子和施主發展了這些寺廟,喇嘛桑傑沃色瓦把以經典爲主的寶貝和財物賜給達喀寺,同時亦把經典、寶貝和財物賜給蔡貢寺和拉秋寺,故喇嘛桑傑沃色瓦的名聲遍布堆、蔡地方,他是一位深受敬信愛戴的僧人。

   此烏蘭史冊(紅史),聰明的青年閱後即熟悉典故,成爲學者。以前上古堯帝時定國號爲“唐”,“唐”之意義爲“國土勝樂”。此後在虞王時,定國號爲“舜”,“舜”之意義爲“具有治理國政之大智能。”湯王時,定國號爲“殷”,“殷”之意義爲“辦一切事情秉公正直。”此後爲小朝代未有命名。成吉思汗之時,定國號爲“大元”,“大元”之意義,在《周易》一書中有“乾元”二字,意爲“寬廣遼闊,牢固之陸地。”

  26.元成宗完澤笃賜給西藏

   僧人的《優禮僧诏書》

   元成宗完澤笃之時,頒發诏書曰:長生天氣力裏,大福蔭護助裏,皇帝聖旨。曉谕中書省官人(670)每根底、樞密院官人(671)、禦史臺(672)官人、行中書省、行禦史院官人每根底、廉訪司官、守城官、地方官每根底、軍官、軍人、大小頭人、衆多部落,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皇帝定製,依照釋迦牟尼之教法渚班第每 (673)皆不納叁種差(674),告天祝禱,爲皇帝祈福。

   忽必烈皇帝信奉叁寶(675),使釋迦牟尼教法遍布人世間,使僧衆皆爲皇帝祈福祝禱。雖如此反複下诏(676),仍有守城官員和部落頭人不曉其意,依勢侵奪寺廟和佛殿,欺淩僧人。從今以後,管領部落之官員(677)和百姓們,應遵釋迦牟尼教法,再不得欺淩僧人,不得踐踏寺廟和寺院,當心待奉著。爲待奉西番之僧人,忽必烈皇帝在位時,軍犯營中有一名馬明之人,因拉執僧人衣領,受到重罰。今後,如有俗人以手犯西僧(678)者,斷其手;以言語犯西僧者,割其舌。自頒發此诏書之後,對不敬奉僧人和踐踏寺廟和寺院的人,請派遣到各地的官員和僧人長老者聯名奏來,聯知後必加懲處。此诏書于雞年陰曆叁月二十八日上都有時分寫來。至元二十叁年(679)。

   贊曰:已將印度、漢地、克什米爾、尼泊爾和西藏等地的賢哲喇嘛,王公和大臣之世系及業績提綱挈領地寫出。願衆人不被俗世所迷,在衆人之中無所畏懼,成爲一名雄辯者。

   此書如果有缺點和錯誤之處,敬請智者們原諒。人生短暫而學問浩繁,一人不可能遍知一切,望讀者象野鴨從大海吸取乳汁一樣,從本書中取得所需之材。

   願諸方、諸時遍布吉祥。

  27.重要名詞注釋一 (1-96)

   (1)王:按佛教的說法,最初世界上出現人類以後,在很長時期中沒有君主臣民等稱呼,也沒有私有財産,人們共同生活。過了很久,由于物産減少,出現土地私有,于是有偷盜、互相殺戳等現象産生,社會不得平安。于是衆人一起商議,選舉出一個大家信賴的人擔任長官,這個被稱爲“農田官”的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官職。農田官是百姓平民的代理人,只是爲大家辦事,並無任何特權。農田官要擔負公共治安及産品分配等許多工作,由于任農田官的人不易找到,于是由每個家庭從自己的産品中拿出六分之一交給農田官,幫助其生活,後來這變成稅收,即是最初的“六分稅”。此後農田官又有了仆役,于是有了主仆的區別,逐步形成了擁有臣民、軍隊、土地的國王。最初的國王是轉輪王,依其福份的大小,各有一黃金、白銀、銅、鐵製成的輪子;將輪子放開,據說輪子所到達的地區都歸其領有。這些記載請閱《俱舍論》的第叁章。

   (2)衆人共敬之王的世系:在解釋王一詞時說到世間上最初之王爲衆人共敬之王,他的王統一直延續到釋迦族的國王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親)。據說以後由于釋迦王統繼承人宣努頓珠王子出家,按佛教起名爲釋迦牟尼,亦稱釋迦能仁,故釋迦王統斷絕。

   (3)叁千世界:按佛教典籍《俱舍論》中的說法,具有完整的四大洲、諸小洲、日月星辰的世界一千個稱爲第一千世界,一千個第一千世界稱第二千世界或中千世界,一千個第二 千世界稱第叁千大世界。

   (4)秋收的六分:佛教典籍《俱舍論》中說,在原始時代末期私有製出現以後,爲使社會安甯,衆人自願選出一名叫做農田官的官員,農民將自己的土地上的秋收收成每一克糧食中的叁升二合(每一克爲二十升,每一升爲六-合)也即是一克的六分之一交納稅賦,稱爲“六分稅”,官吏製度與差稅製度是同時産生的。這種說法與現代馬列主義的曆史唯物論關于社會發展的說法不同。

  

   (5)四大洲: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我們居住的世界包括四大洲、八小洲、日月星辰等。其中的四大洲爲:東勝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每一大洲又有兩小洲,總計八小洲。這些大小洲之間有七個海,外面的周圍爲大海。上面的天空中有一層層的天環,日月星辰運行其上,還有太陽的十二個住處。是對宇宙世界的描述。詳細情況請看《俱舍論》第叁章。2.佛教的時輪論及其注釋中的說法與上述《俱舍論》的說法有所不同,若欲知曉,薩迦、甯瑪、噶舉、格魯等教派以及不屬于任何教派的許多學者著有很多解釋時輪論的著作,請參閱之。

   (6)四大天王: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上述四大洲的中央爲山王須彌山,山有四面四層,第四層的東面有持國天王(白色,手持琵琶);南面有增長天王(青色,手持寶劍);西面有廣目天王(紅色,手持長蛇和寶塔);北面有多聞天王(金色,手持經幢和吐寶獸)。這四個天王各帶自己的許多侍從護持所管方向的佛教。詳見《俱舍論》第叁章對世界的描述。

   (7)叁十叁天: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在上述的山王須彌山頂上有與山頂相接的欲界叁十叁天;即大自在天十一,太陽守宮神十二,婁宿之子二青年等,通常稱爲叁十叁天。以上所述大自在天、太陽守宮神、婁宿之子等見于《俱舍論注釋》(通常稱爲《青浦寶庫》)的第叁章。

   (8)劫:按照佛教的說法,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從前一個世界完全消失到現在這個世界開始形成以前,中間有許多億年的間隙,這是前一個世界的黑暗劫。從這個世界開始形成到世界上最初出現人類,也經過了許多億年,稱爲形成劫。從世界上最初出現人類到世界開始消亡,稱爲住世劫。在這期間,世人的壽命從能活一萬歲減到能活十歲,然後再增加到能活一萬歲,…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覺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