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P21

  ..續本文上一頁這兩者輪流在住世劫中形成二十個中劫。二十個中劫結束後,由于自然災變,世界開始毀滅,到最後完全消失,再到新的世界形成,又要各經過二十個中劫。這樣,一個新的世界從形成到住世、毀滅、黑暗四個劫總計八十個中劫,合稱爲一個大劫。

   (9)元劫: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世界上最初的人類出現以後一個很長時期內沒有財産私有製,人們自然地具有良好的道德,沒有偷盜、殺戳、戰爭、欺騙、監禁等,人們自動地具有十善,因此稱爲元劫。(據說這一時期人的壽命爲一百萬年、七十萬年、二萬八千年。)

   (10)叁分時:按佛教的說法,上述的元劫時期逐漸衰敗,衆人只具有十善中的叁條,其它的已不具有,因此起名爲叁分時。(此時世人的壽命有一百萬年、二萬年、九千年、六千年等說法。)

   (11)二分時:按佛教說法,上述的叁分時逐步衰敗後,十善法僅存兩條,故稱二分時。(此時世人壽命有八十萬年、六萬年、四千年等說法。)

   (12)恒河:原文中作格丹香達河,爲恒河名字的藻詞。在印度外道典籍中的故事說:大自在天有兩個妃子,一個叫仙女邬瑪,一個仙女崗噶,仙女崗噶變爲一條大河的身形最初降臨人間時,落到岡底斯雪山上,分爲七條,沖破雪山,大聲喧鬧,流向大海時,在雪山中修定的一位名叫紮哈努的仙人因水聲打亂他的修定,大爲憤怒,將崗噶化身的大河一口喝盡。後來,有個名叫都巾巴的國王的六萬個兒于死後轉生地獄,這以後的第五代國王格丹香達爲了使自己的祖父們(都巾巴的兒子們)從地獄中解脫,想讓崗噶化身的大河流出來,他克服了許多困難,取得大梵天的歡心,然後向大梵天請求。大梵天下令讓崗噶流向人間,崗噶卻不願流出。大梵天說:“你爲何不聽你祖父的命令

  ”于是把崗噶裝進自己的頭發中,崗噶想跑出來,在裏面轉了仙界的一千年也沒有找到頭發的邊界。後來,格丹香達國王又向大梵天請求,大梵天把自己頭發攏地,崗噶化身的大河落了一滴到岡底斯雪山上,立即成爲一個大湖,又變成七條大河:從岡底斯山東南面像大象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恒河,從西面像馬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縛刍河,從南面像孔雀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印度河,從北面像獅子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悉多河,此外還有格河、稱巴河、那勒那河。其中的恒河經過雪山流到地下,把在地獄裏的都巾巴的六萬個兒子的惡業沖洗掉,使他們從地獄轉生善趣之道。因此,恒河的名字又叫格丹香達河,也叫大梵天頭發河。

   (13)仙人迦毗羅住所:印度北方釋迦牟尼誕生之地的地名,現在在接近尼泊爾的一個地方還有其遺址。據譯成藏文的《唐叁藏遊記》(即《大唐西域記》,唐玄奘著)記載,當時 (唐叁藏到該地時)僅剩迦毗羅城王宮遺址,周十五裏,居人一萬,有廢寺多處。

   (14)討論藏文用詞正誤,從略。

   (15)發菩提心: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抛棄僅爲自己尋求安樂的思想,而爲整個天下所有衆生有情的利益,爭取成佛,産生這種思想願望,稱爲發菩提心。

   (16)阿僧企耶劫:無數個劫的意思,此處所說的無數並不是完全不可計量的意思,而是指六十位數的巨大數量(詳見《頗羅鼎傳的詞語解釋》),這樣多個劫合在一起的長時間稱爲一個阿僧企耶劫。

   (17)二障:指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如六根本煩惱等,所知障如四無知根等,詳見《般若》、《中觀》等經論,這裏不詳述。

   (18)二資糧:按佛教通行的說法,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合稱二資糧。福德資糧是:布施、守戒等;智慧資糧是修定、明了空性等。

   (19)兜率天宮: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叁界中的欲界分爲六趣,其中的天又分爲欲界天六趣(1.四大天王, 2.叁十叁天,3.夜摩天,4.兜率天,5.化樂天,6.他化自在天),其中第四個兜率天宮是隔世十地菩薩們居住的清淨界。

   (20)《般若》:此處的般若不是指六度、十度等,而是指《般若論》。《般若論》載于彌勒菩薩所著的《慈氏五論》 (1.《現觀莊嚴論》、2.《莊嚴經論》、3.《寶性論》、4.《辨中邊論》,5.《辯法法性論》、載《甘珠爾》44函)中,亦載于無著大師所著《瑜伽師地論五分》(1.《本地分》、2.《攝決擇分》、3.《攝事分》、4.《攝異曲分》、5.《攝釋分》,載《丹珠爾》的49、50、51、52、53、54等六函中)。這些著作大部分是在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時,由譯師尚益希德譯成藏文,有一些是十一世紀末期由俄譯師洛丹喜饒翻譯的。《般若論》的主要內容是對《廣中略叁種般若經》(十萬頌、二萬五千頌八千頌)所說的秘密意,即八事(叁智、四方便、果法身)和七十義(遍智所表十法,道智所表十一法,基智所表九法,具相方便所表十一法,頂位方便所表八法,邊道方便所表十叁法,刹那方便所表四法,法身所表四法等)的概括敘述,以上所說各種《般若》在內容的劃分、敘述的先後上有詳略的不同,但基本內容都是這些。此外,西藏各個教派的許多學者也著有大量的《般若論》的注釋。

   (21)《大乘莊嚴經論注釋》:對彌勒菩薩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印度和西藏的許多學者寫過注釋,從印度文譯成藏文的《大乘莊嚴經論注釋》,有世友大師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注》(收入《丹珠爾》44函)和僧無性大師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注釋》(《丹珠爾》的46、47兩函中)等數種,另外西藏的一些各教派學者也作過注釋。上述從印度文譯成藏文的幾種都是在赤松德贊王在位時由譯師噶瓦貝則等人翻譯的。

   (22)鬥诤時:按佛教的說法,前述二分時逐漸結束後,世人作十不善,縱情享樂,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稱爲鬥诤時 (此時人的壽命有四十萬年、叁萬年、二千年等說法)。

   (23)春季最後一月:印度的曆法有將一年分爲六季和四季兩種,按一年分爲四季計算,春、夏、秋、冬各有叁個月,此處所說春季最後一月,按藏曆算,爲氐宿月(即藏曆四月)。

   (24)阿底峽尊者的算法:關于從釋迦牟尼滅寂至今有多少年的問題有二十多種不同的算法,原文中覺臥吉即指阿底峽尊者。

  

   (25)法王薩迦巴:即薩迦班欽貢噶堅贊,他的事迹見本書笫88條注釋。

   (26)舍衛城:古代中印度一座城市之名,據說其地距金剛座不遠,印度語叫郭薩拉城。

   (27)遏邏阇姑利泗:釋迦牟尼在世時影堅王王宮所在城市名,藏文摘要翻譯的《唐叁藏遊記》中說,該地在印度金剛座以東二百六十余裏處,當時已無城市遺址,但城垣周長一百五十余裏,內城周長叁十余裏。此地稱爲王舍城的原因,是由于影堅王在位時,因城中的居民家失火,幾次蔓延到王宮,他製定了一條法律,規定若有人家失火,則將這家人驅除到墳場中去。過了不久,國王自己家中失火,他說:“國王自己製定的法律不能自己破壞”,于是將王宮遷移到墳場中去居住,並起名爲嘉波喀(即王舍)。其他國王聽到這件事後,商議要派兵來偷襲。影堅王聽說後,建築了城牆,安置了許多居民,成爲一座城市,而地名沒有改變,仍舊保持嘉波喀的名稱。詳見《戒律十萬論》。

   (28)古香比那城:釋迦牟尼在世時印度西方一座大城的名字,見《戒律十萬論》。

   (29)烏仗那城:釋迦牟尼在世時印度東方的一座城市,見《戒律十萬論》。

   (30)居家:在父母家中居住。

   (31)出離:抛棄父母家庭而出家,與現在所說“入于法門”同義。

   (32)苦修六年:按佛教典籍的說法,釋迦牟尼出家後,曾按當時在印度盛行的外道教法如禁食、拜火、從高樓頂上跳到矛尖上等用苦行脫離輪回的辦法修行,他絕食六年,身體瘦如皮包骨,最後也沒有得到什麼理想的結果,于是得出依靠禁食等苦行並不能脫離輪回的結論。

   (33)證得菩提: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在苦修六年之後,在金剛座的菩提樹下修定,調伏四魔(天魔、煩惱魔、死魔、五蘊魔——編者注),獲得成佛的結果。這方面的詳細內容對無宗教基礎知識的人來說難于理解,故不詳述。

   (34)氐宿月月望時:按星算家的說法,一年中有十二個月,按每月十五號的那天與月亮相伴的星宿來給這個月命名,夏曆四月藏曆四月十五號這天與月亮相伴的星宿是氐宿,(這是大略的計算。詳細推算每天每時都有差別)所以藏曆四月稱爲氐宿月。

   (35)伏魔:按佛教典籍的說法,對宗教徹底了悟而達到成佛,可以獲得戰勝四魔的地位:破除煩惱魔,從根本上除習氣;破除五蘊魔,身體由骨肉色蘊之驅轉化爲相好端嚴的虹身;破除天魔,獲得等持與後得;破除死魔,獲得除離生死的金剛身。這一過程稱爲伏魔,這裏是按顯宗的說法,密宗的說法比這深奧難懂,故不述及。

   (36)寂定:將心專注于一境,脫離昏聩、放逸等兩種犯(遠離沈掉過犯)。

   (37)娑婆主:按佛教典籍的說法,前述的叁千大世界又叫做娑婆世界,它的主宰爲四面大梵天。

   (38)婆羅匿斯國:印度北方婆羅奈河與阿斯河之間地區的總稱,又爲勒雅巴納西南恒河邊的一城市之名,詳見《唐叁藏遊記》。

   (39)仙人居住的鹿野伽藍:越過前述的婆羅奈河和阿斯河向東北方十裏處的一座森林之名字,《唐叁藏遊記》中說當時該處有一輝煌的大寺院,內有僧衆叁千,屬根本四部中的正量部,寺中主要建築爲一座大佛殿和五百座獨覺乘佛塔。

   (40)最初所度五比丘: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覺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