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两者轮流在住世劫中形成二十个中劫。二十个中劫结束后,由于自然灾变,世界开始毁灭,到最后完全消失,再到新的世界形成,又要各经过二十个中劫。这样,一个新的世界从形成到住世、毁灭、黑暗四个劫总计八十个中劫,合称为一个大劫。
(9)元劫:按佛教典籍《俱舍论》的说法,世界上最初的人类出现以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没有财产私有制,人们自然地具有良好的道德,没有偷盗、杀戳、战争、欺骗、监禁等,人们自动地具有十善,因此称为元劫。(据说这一时期人的寿命为一百万年、七十万年、二万八千年。)
(10)三分时:按佛教的说法,上述的元劫时期逐渐衰败,众人只具有十善中的三条,其它的已不具有,因此起名为三分时。(此时世人的寿命有一百万年、二万年、九千年、六千年等说法。)
(11)二分时:按佛教说法,上述的三分时逐步衰败后,十善法仅存两条,故称二分时。(此时世人寿命有八十万年、六万年、四千年等说法。)
(12)恒河:原文中作格丹香达河,为恒河名字的藻词。在印度外道典籍中的故事说:大自在天有两个妃子,一个叫仙女邬玛,一个仙女岗噶,仙女岗噶变为一条大河的身形最初降临人间时,落到冈底斯雪山上,分为七条,冲破雪山,大声喧闹,流向大海时,在雪山中修定的一位名叫扎哈努的仙人因水声打乱他的修定,大为愤怒,将岗噶化身的大河一口喝尽。后来,有个名叫都巾巴的国王的六万个儿于死后转生地狱,这以后的第五代国王格丹香达为了使自己的祖父们(都巾巴的儿子们)从地狱中解脱,想让岗噶化身的大河流出来,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大梵天的欢心,然后向大梵天请求。大梵天下令让岗噶流向人间,岗噶却不愿流出。大梵天说:“你为何不听你祖父的命令
”于是把岗噶装进自己的头发中,岗噶想跑出来,在里面转了仙界的一千年也没有找到头发的边界。后来,格丹香达国王又向大梵天请求,大梵天把自己头发拢地,岗噶化身的大河落了一滴到冈底斯雪山上,立即成为一个大湖,又变成七条大河:从冈底斯山东南面像大象嘴一样的崖中流出的是恒河,从西面像马嘴一样的崖中流出的是缚刍河,从南面像孔雀嘴一样的崖中流出的是印度河,从北面像狮子嘴一样的崖中流出的是悉多河,此外还有格河、称巴河、那勒那河。其中的恒河经过雪山流到地下,把在地狱里的都巾巴的六万个儿子的恶业冲洗掉,使他们从地狱转生善趣之道。因此,恒河的名字又叫格丹香达河,也叫大梵天头发河。
(13)仙人迦毗罗住所:印度北方释迦牟尼诞生之地的地名,现在在接近尼泊尔的一个地方还有其遗址。据译成藏文的《唐三藏游记》(即《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著)记载,当时 (唐三藏到该地时)仅剩迦毗罗城王宫遗址,周十五里,居人一万,有废寺多处。
(14)讨论藏文用词正误,从略。
(15)发菩提心: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抛弃仅为自己寻求安乐的思想,而为整个天下所有众生有情的利益,争取成佛,产生这种思想愿望,称为发菩提心。
(16)阿僧企耶劫:无数个劫的意思,此处所说的无数并不是完全不可计量的意思,而是指六十位数的巨大数量(详见《颇罗鼎传的词语解释》),这样多个劫合在一起的长时间称为一个阿僧企耶劫。
(17)二障:指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如六根本烦恼等,所知障如四无知根等,详见《般若》、《中观》等经论,这里不详述。
(18)二资粮:按佛教通行的说法,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合称二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守戒等;智慧资粮是修定、明了空性等。
(19)兜率天宫:按佛教典籍《俱舍论》的说法,三界中的欲界分为六趣,其中的天又分为欲界天六趣(1.四大天王, 2.三十三天,3.夜摩天,4.兜率天,5.化乐天,6.他化自在天),其中第四个兜率天宫是隔世十地菩萨们居住的清净界。
(20)《般若》:此处的般若不是指六度、十度等,而是指《般若论》。《般若论》载于弥勒菩萨所著的《慈氏五论》 (1.《现观庄严论》、2.《庄严经论》、3.《宝性论》、4.《辨中边论》,5.《辩法法性论》、载《甘珠尔》44函)中,亦载于无著大师所著《瑜伽师地论五分》(1.《本地分》、2.《摄决择分》、3.《摄事分》、4.《摄异曲分》、5.《摄释分》,载《丹珠尔》的49、50、51、52、53、54等六函中)。这些著作大部分是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时,由译师尚益希德译成藏文,有一些是十一世纪末期由俄译师洛丹喜饶翻译的。《般若论》的主要内容是对《广中略三种般若经》(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八千颂)所说的秘密意,即八事(三智、四方便、果法身)和七十义(遍智所表十法,道智所表十一法,基智所表九法,具相方便所表十一法,顶位方便所表八法,边道方便所表十三法,刹那方便所表四法,法身所表四法等)的概括叙述,以上所说各种《般若》在内容的划分、叙述的先后上有详略的不同,但基本内容都是这些。此外,西藏各个教派的许多学者也著有大量的《般若论》的注释。
(21)《大乘庄严经论注释》:对弥勒菩萨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印度和西藏的许多学者写过注释,从印度文译成藏文的《大乘庄严经论注释》,有世友大师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注》(收入《丹珠尔》44函)和僧无性大师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丹珠尔》的46、47两函中)等数种,另外西藏的一些各教派学者也作过注释。上述从印度文译成藏文的几种都是在赤松德赞王在位时由译师噶瓦贝则等人翻译的。
(22)斗诤时:按佛教的说法,前述二分时逐渐结束后,世人作十不善,纵情享乐,战乱不断,这一时期称为斗诤时 (此时人的寿命有四十万年、三万年、二千年等说法)。
(23)春季最后一月:印度的历法有将一年分为六季和四季两种,按一年分为四季计算,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此处所说春季最后一月,按藏历算,为氐宿月(即藏历四月)。
(24)阿底峡尊者的算法:关于从释迦牟尼灭寂至今有多少年的问题有二十多种不同的算法,原文中觉卧吉即指阿底峡尊者。
(25)法王萨迦巴:即萨迦班钦贡噶坚赞,他的事迹见本书笫88条注释。
(26)舍卫城:古代中印度一座城市之名,据说其地距金刚座不远,印度语叫郭萨拉城。
(27)遏逻阇姑利泗:释迦牟尼在世时影坚王王宫所在城市名,藏文摘要翻译的《唐三藏游记》中说,该地在印度金刚座以东二百六十余里处,当时已无城市遗址,但城垣周长一百五十余里,内城周长三十余里。此地称为王舍城的原因,是由于影坚王在位时,因城中的居民家失火,几次蔓延到王宫,他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若有人家失火,则将这家人驱除到坟场中去。过了不久,国王自己家中失火,他说:“国王自己制定的法律不能自己破坏”,于是将王宫迁移到坟场中去居住,并起名为嘉波喀(即王舍)。其他国王听到这件事后,商议要派兵来偷袭。影坚王听说后,建筑了城墙,安置了许多居民,成为一座城市,而地名没有改变,仍旧保持嘉波喀的名称。详见《戒律十万论》。
(28)古香比那城:释迦牟尼在世时印度西方一座大城的名字,见《戒律十万论》。
(29)乌仗那城:释迦牟尼在世时印度东方的一座城市,见《戒律十万论》。
(30)居家:在父母家中居住。
(31)出离:抛弃父母家庭而出家,与现在所说“入于法门”同义。
(32)苦修六年:按佛教典籍的说法,释迦牟尼出家后,曾按当时在印度盛行的外道教法如禁食、拜火、从高楼顶上跳到矛尖上等用苦行脱离轮回的办法修行,他绝食六年,身体瘦如皮包骨,最后也没有得到什么理想的结果,于是得出依靠禁食等苦行并不能脱离轮回的结论。
(33)证得菩提:按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在苦修六年之后,在金刚座的菩提树下修定,调伏四魔(天魔、烦恼魔、死魔、五蕴魔——编者注),获得成佛的结果。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对无宗教基础知识的人来说难于理解,故不详述。
(34)氐宿月月望时:按星算家的说法,一年中有十二个月,按每月十五号的那天与月亮相伴的星宿来给这个月命名,夏历四月藏历四月十五号这天与月亮相伴的星宿是氐宿,(这是大略的计算。详细推算每天每时都有差别)所以藏历四月称为氐宿月。
(35)伏魔:按佛教典籍的说法,对宗教彻底了悟而达到成佛,可以获得战胜四魔的地位:破除烦恼魔,从根本上除习气;破除五蕴魔,身体由骨肉色蕴之驱转化为相好端严的虹身;破除天魔,获得等持与后得;破除死魔,获得除离生死的金刚身。这一过程称为伏魔,这里是按显宗的说法,密宗的说法比这深奥难懂,故不述及。
(36)寂定:将心专注于一境,脱离昏聩、放逸等两种犯(远离沉掉过犯)。
(37)娑婆主:按佛教典籍的说法,前述的三千大世界又叫做娑婆世界,它的主宰为四面大梵天。
(38)婆罗匿斯国:印度北方婆罗奈河与阿斯河之间地区的总称,又为勒雅巴纳西南恒河边的一城市之名,详见《唐三藏游记》。
(39)仙人居住的鹿野伽蓝:越过前述的婆罗奈河和阿斯河向东北方十里处的一座森林之名字,《唐三藏游记》中说当时该处有一辉煌的大寺院,内有僧众三千,属根本四部中的正量部,寺中主要建筑为一座大佛殿和五百座独觉乘佛塔。
(40)最初所度五比丘:按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