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益喜贡布之像,由喇嘛仁波且供奉,开光后,命名为祁坚寺。多丹噶噶瓦仁森终身修证和作无数利益众生之事。逝世后,焚炼舍利和尸体时,出现不燃烧等奇怪之征状。僧人和弟子们塑造近像、外像和内像,并设置供奉者。此后邀请喇嘛索南,由其护持寺庙和僧人弟子们,使一切优良传承末断绝。喇嘛索南死后,焚其尸体,僧人弟子们塑造近像和外像,安置供奉者。此后,喇嘛索南喜饶执任住持,他做善事,护持寺庙和僧人弟子们。喇嘛索南喜饶卒后,僧人和弟子们塑造近像、外像和内像,并安置供奉者。喇嘛桑萨热寨等人把蔡贡搪寺和贡丹拉秋等地的圣言宝经、金镯、屋脊宝瓶、大固尔莫(藏币)等无数财物贡献出来。领主们的夫人、属臣和大部落主的历任贤官奉待一切善事,积大德(664)。
仁波且把住持交给弟子觉尊后,他到堆地方,倡建贝瓦麦寨寺,并委托罗麦建拉雪寺,设立中观讲经堂。他取得圆满修证后,到尼婆罗国(665),作利益尼泊尔人的大事。他并更换帕巴龙祖修建的帕日兴贡(666)佛塔之中柱,他从胜喀森林中三根中柱里选择了一根,更换了帕巴兴贡佛塔之中柱,再次粉刷,并建伞盖及碑,作无数利益众生之事。尼泊尔国王和帕若奉献吉祥塔和无数布匹,他在返回西藏的途中,死于热夏玛色地方。在此地做买卖的喇嘛本葬其尸体,并在葬地建一塔,为塔顶献文殊之金像,把吉祥塔献给禅院,并派比孜和群丹二人把所有之物依次送往禅院。香涅止热瓦的弟子建雪普寺,沃玛绒贡塘为施主,发展信徒,壮大事业。在吉绒地方建绛贝林和仁钦苯二寺,并在沃玛地方建喀拉噶尼佛塔,曾三次把财物献给蔡贡塘寺和止热寺院的喇嘛,大兴供奉之事。萨丹宗巴钦波置沃倡建萨丹宗寺,护持听讲和修行的僧众,他把所有的财物逐渐施舍给萨丹宗寺和拉秋禅院,服待法座,诚心供奉,广利众生。
此后,仁波且的弟子多丹云萨微米拉到六山寨和衣斯等地,米拉住在金刚窟修证一切咒力,作无数利益众生之事业。前往布让王(667)驻地太索,任布让王父母的内应供喇嘛(668),由于虔诚敬奉,故布让王父母把黄金献于禅院。布让王父母、僧人和弟子们在米拉死后不久,为其塑造外像和内像。此后,又邀请喇嘛楚达瓦,由其护持寺庙僧、人及弟子,于太索任施主王的内应供喇嘛,他对别人敬信感戴,终身作无数利他之事。楚达瓦死后,施主王父母、僧人及弟子们为其塑造外像和内像。此后又邀请喇嘛喜饶贝瓦,由其护持寺庙、僧人和弟子们,于太索任施主王父母的应供喇嘛,施主王父母把施主王之译师仁钦桑波建的大金经堂和四座经堂都奉献给喇嘛喜饶贝瓦,作无数利益众生之事。
喇嘛喜饶贝瓦死后不久,施主王父母、僧人及弟子为其塑造外像和内像。此后,又邀请喇嘛桑杰沃色瓦,由其护持寺庙、僧人、弟子和施主,于太索任施主王父母的应供喇嘛,并为施主王父母和君臣们灌顶。此后,又受古格王(669)的邀请,喇嘛桑杰沃色瓦为古格王父母和君臣们灌顶后,得到无数布施,故发展众僧,壮大其事业。此后他又返往布让王驻地太索,为僧众做了无数善事。达岗巴岩缝中有若干金鸟窠,布让有一些寺院,由麦香任施主,拉日巴倡建包蚌寺,堪布倡建却龙寺、麦措寺和玛龙寺,无数僧人、弟子和施主发展了这些寺庙,喇嘛桑杰沃色瓦把以经典为主的宝贝和财物赐给达喀寺,同时亦把经典、宝贝和财物赐给蔡贡寺和拉秋寺,故喇嘛桑杰沃色瓦的名声遍布堆、蔡地方,他是一位深受敬信爱戴的僧人。
此乌兰史册(红史),聪明的青年阅后即熟悉典故,成为学者。以前上古尧帝时定国号为“唐”,“唐”之意义为“国土胜乐”。此后在虞王时,定国号为“舜”,“舜”之意义为“具有治理国政之大智能。”汤王时,定国号为“殷”,“殷”之意义为“办一切事情秉公正直。”此后为小朝代未有命名。成吉思汗之时,定国号为“大元”,“大元”之意义,在《周易》一书中有“乾元”二字,意为“宽广辽阔,牢固之陆地。”
26.元成宗完泽笃赐给西藏
僧人的《优礼僧诏书》
元成宗完泽笃之时,颁发诏书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晓谕中书省官人(670)每根底、枢密院官人(671)、御史台(672)官人、行中书省、行御史院官人每根底、廉访司官、守城官、地方官每根底、军官、军人、大小头人、众多部落,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皇帝定制,依照释迦牟尼之教法渚班第每 (673)皆不纳三种差(674),告天祝祷,为皇帝祈福。
忽必烈皇帝信奉三宝(675),使释迦牟尼教法遍布人世间,使僧众皆为皇帝祈福祝祷。虽如此反复下诏(676),仍有守城官员和部落头人不晓其意,依势侵夺寺庙和佛殿,欺凌僧人。从今以后,管领部落之官员(677)和百姓们,应遵释迦牟尼教法,再不得欺凌僧人,不得践踏寺庙和寺院,当心待奉着。为待奉西番之僧人,忽必烈皇帝在位时,军犯营中有一名马明之人,因拉执僧人衣领,受到重罚。今后,如有俗人以手犯西僧(678)者,断其手;以言语犯西僧者,割其舌。自颁发此诏书之后,对不敬奉僧人和践踏寺庙和寺院的人,请派遣到各地的官员和僧人长老者联名奏来,联知后必加惩处。此诏书于鸡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上都有时分写来。至元二十三年(679)。
赞曰:已将印度、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和西藏等地的贤哲喇嘛,王公和大臣之世系及业绩提纲挈领地写出。愿众人不被俗世所迷,在众人之中无所畏惧,成为一名雄辩者。
此书如果有缺点和错误之处,敬请智者们原谅。人生短暂而学问浩繁,一人不可能遍知一切,望读者象野鸭从大海吸取乳汁一样,从本书中取得所需之材。
愿诸方、诸时遍布吉祥。
27.重要名词注释一 (1-96)
(1)王:按佛教的说法,最初世界上出现人类以后,在很长时期中没有君主臣民等称呼,也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共同生活。过了很久,由于物产减少,出现土地私有,于是有偷盗、互相杀戳等现象产生,社会不得平安。于是众人一起商议,选举出一个大家信赖的人担任长官,这个被称为“农田官”的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官职。农田官是百姓平民的代理人,只是为大家办事,并无任何特权。农田官要担负公共治安及产品分配等许多工作,由于任农田官的人不易找到,于是由每个家庭从自己的产品中拿出六分之一交给农田官,帮助其生活,后来这变成税收,即是最初的“六分税”。此后农田官又有了仆役,于是有了主仆的区别,逐步形成了拥有臣民、军队、土地的国王。最初的国王是转轮王,依其福份的大小,各有一黄金、白银、铜、铁制成的轮子;将轮子放开,据说轮子所到达的地区都归其领有。这些记载请阅《俱舍论》的第三章。
(2)众人共敬之王的世系:在解释王一词时说到世间上最初之王为众人共敬之王,他的王统一直延续到释迦族的国王净饭王(释迦牟尼的父亲)。据说以后由于释迦王统继承人宣努顿珠王子出家,按佛教起名为释迦牟尼,亦称释迦能仁,故释迦王统断绝。
(3)三千世界:按佛教典籍《俱舍论》中的说法,具有完整的四大洲、诸小洲、日月星辰的世界一千个称为第一千世界,一千个第一千世界称第二千世界或中千世界,一千个第二 千世界称第三千大世界。
(4)秋收的六分:佛教典籍《俱舍论》中说,在原始时代末期私有制出现以后,为使社会安宁,众人自愿选出一名叫做农田官的官员,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上的秋收收成每一克粮食中的三升二合(每一克为二十升,每一升为六-合)也即是一克的六分之一交纳税赋,称为“六分税”,官吏制度与差税制度是同时产生的。这种说法与现代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发展的说法不同。
(5)四大洲:按佛教典籍《俱舍论》的说法,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我们居住的世界包括四大洲、八小洲、日月星辰等。其中的四大洲为:东胜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每一大洲又有两小洲,总计八小洲。这些大小洲之间有七个海,外面的周围为大海。上面的天空中有一层层的天环,日月星辰运行其上,还有太阳的十二个住处。是对宇宙世界的描述。详细情况请看《俱舍论》第三章。2.佛教的时轮论及其注释中的说法与上述《俱舍论》的说法有所不同,若欲知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等教派以及不属于任何教派的许多学者著有很多解释时轮论的著作,请参阅之。
(6)四大天王:按佛教典籍《俱舍论》的说法,上述四大洲的中央为山王须弥山,山有四面四层,第四层的东面有持国天王(白色,手持琵琶);南面有增长天王(青色,手持宝剑);西面有广目天王(红色,手持长蛇和宝塔);北面有多闻天王(金色,手持经幢和吐宝兽)。这四个天王各带自己的许多侍从护持所管方向的佛教。详见《俱舍论》第三章对世界的描述。
(7)三十三天:按佛教典籍《俱舍论》的说法,在上述的山王须弥山顶上有与山顶相接的欲界三十三天;即大自在天十一,太阳守宫神十二,娄宿之子二青年等,通常称为三十三天。以上所述大自在天、太阳守宫神、娄宿之子等见于《俱舍论注释》(通常称为《青浦宝库》)的第三章。
(8)劫:按照佛教的说法,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从前一个世界完全消失到现在这个世界开始形成以前,中间有许多亿年的间隙,这是前一个世界的黑暗劫。从这个世界开始形成到世界上最初出现人类,也经过了许多亿年,称为形成劫。从世界上最初出现人类到世界开始消亡,称为住世劫。在这期间,世人的寿命从能活一万岁减到能活十岁,然后再增加到能活一万岁,…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