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P22

  ..续本文上一页在成佛以后的四十九天中为考察听法者的根器没有讲经,于是大梵天和帝释两位天神奉献黄金轮和右旋白螺,请其讲经,释迦牟尼才首次讲经。当时听法的僧徒最初只有五人,称为最初所度五比丘,他们是:憍陈如、马胜、婆沙波、大名、跋提,他们在听法时获得阿罗汉果。

   (41)初级僧徒:对佛教已有信仰,但还不理解大乘教法和般若六度的人们。

   (42)四真谛法-轮:按佛教典籍的说法,释迦牟尼最初所讲的经称为四真谛法-轮。四真谛各复述三次为十二次,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共为四谛,自性重复四次,比喻重复四次,比喻结论重复四次,共计复述十二次。见于《般若》和《布顿教法史》,四种戒律亦属四真谛法论中。

   (43)灵鹫山:按佛教的说法,是释迦牟尼讲说大乘经典时所住的一座山的名字,又说因为许多菩萨化身为鹰鹫前来此山听经而得名。《唐三藏游记》中说,此山在前述王舍城东北方,较其它地方为高,上山石梯路宽十步,长六里。

   (44)不共乘:小乘的声闻和独觉等部不能理解的教法。

   (45)无相法-轮:所有的经典都是依一定的因缘而产生的,而不是由本身的法相而完成,故称经典为无相法-轮。例如《广中略三种般若经》,在《甘珠尔》中广中略般若总计有二十部。广本《十万般若》在1、2、3、4、5、6、7、8、9、10、 11、12等函中有十二部、三百卷、七十二节、十万颂。中本《两万五千般若》(通常称《两万颂》)在1、2、3三函中有三部、八十卷、七十二节、二万五千颂。普通中本《一万八千颂》在 1、2、3三函中有三部、六十卷、八十四节。简略中本《一万八千颂》有一部、三十四卷、三十三节一百颂。略本《八千颂》有一部、二十四卷、三十二节、八千颂。各种本子的《般若》集中在一起的有《各种般若》一部。上述各种《般若》多数是在赤松德赞王的时期由译师尚益希德和泽那弥萨等人翻译的。

   (46)秣刺耶山:印度最南端一座山的名字,《唐三藏游记》中说,印度地方的形状为一扇形,最尖端处为玛如古塔山,俗称惹美夏山,山上长有许多旃檀树和樟脑树,此山名秣刺耶,山顶上有一观世音庙,从山的一边流出的泉水绕出二十圈流下,入于南面大海中,唐三藏曾亲见此山。

   (47)广严城:按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曾在此处讲说许多大乘经典,《唐三藏游记)中说,经过前述的婆罗奈河向东一千里地方有广严城遗址,城周七十余里,人烟稀少,有八座塔为记。

   (48)胜义真实谛:除广中略般若、戒律、根本密咒以外的大乘经籍的总称,《甘珠尔》中从第1至30函共计三十函。

   (49)事业完满:指人一生的工作全部完成。

   (50)秋季最后一月:按印度历算法的秋季最后一月,为藏历和蒙历的十月。

   (51)婆罗园:按佛教的说法,此地为释迦牟尼园寂的地方。在树木中婆罗树即芸香树,又因该地到处长满古莎草(吉祥草),故此地的城市名叫婆罗园城或古莎城,也称为圣草城 (汉文也译作俱尸那城)。《唐三藏游记》中说,由前述的仙人迦毗罗住所向东一百七十里,有古莎城遗址,为一废墟空城,由此向西北四里,有婆罗园,周围三十里,为一中央高起四周低下的山岗,此处有一砖砌之神殿,内有佛祖示寂的塑像。其侧有一佛塔,其石柱上所刻的文字说释迦牟尼于二月十五日寿终,另一石柱上的文字则说释迦牟尼于九月八日示寂。此城北面河对岸有一火葬场,周围二里,原有一土台,当时已有六十余庹深的大坑,因释迦牟尼尸身在此火化,故此处之土能治百病,取土者不断。

   (52)第一次结集:按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灭寂后的次年,释迦牟尼的亲随弟子阿难得阿罗汉果。由国王玛杰扎任施主,在王舍城的德巾玛谷中集会,将各个证得不忘陀罗尼的阿罗汉心中所记佛在世时亲自所说的教诫集中到一起,由佛的弟子阿罗汉等证实,以考订多宗、欠缺、错讹之处。参加集会之人将各自心中所记的背出,由众人认可审定。这也是招集当时的全部释迦牟尼的弟子阿罗汉的大会,会上由声闻迦叶波等阿罗汉提名,一致决定由阿难结集经藏,由优婆离尊者结集律藏,由迦叶波结集论藏。于是把阿难放到五百罗汉的僧衣叠成的座位上背诵所记得的经典,结集经藏,然后由优婆离尊者背诵所记得的戒律,结集律藏,然后由声闻迦叶波背诵所记得的论疏,结集论藏。这件事称为第一次结集。

   (53)庆喜尊者:释迦牟尼一生的亲随弟子。释迦牟尼示寂后声闻迦叶波数其八大罪过给予惩处,不久后他得阿罗汉果,又由迦叶波等五百阿罗汉一致推选结集经藏,迦叶波临终时依释迦牟尼的遗命任命他为佛教教主,他的事迹详见于《戒律》。

   (54)经藏:主要讲述定学内容的佛经,《甘珠尔》中的《众经》1函至30函之间的三十函以及密咒等在划分三藏时都属于经藏。

   (55)优婆离尊者:按佛教的说法,他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由理发师出家,得阿罗汉果,他对戒学方面的许多问题问过释迦牟尼本人,解除疑惑后对戒律十分精通。释迦灭寂后由声闻迦叶波等五百罗汉一致推举结集律藏,背诵心中所记的戒律而编成律藏。他的详细事迹见于《甘珠尔》《律藏》中。

   (56)律藏:主要讲述戒学(近事戒、沙弥戒、比丘戒)内容的经典。《甘珠尔》中有《四部戒律》十三函。《律本事》1、2、3、4等四函、一百零十卷、三万二千七百颂。《毗奈耶》中又分:《比丘毗奈耶》5、6、7、8等四函、八十三卷、二万四千九百颂;《比丘尼毗奈耶》9函一函、二十八卷、八千四百颂;《比丘解脱律仪》各两卷。《戒律杂事》10、11等两函、五十卷、一万七千八百颂。《律上分》12、13等两函。以上共计十三函,这里仅是《甘珠尔》中的戒律部分,《丹珠尔》中的未计算在内。

   (57)迦叶波尊者:按佛教的说法,他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由婆罗门出家,得阿罗汉果,释迦牟尼在临终时任命他为自己的继承人。释迦牟尼灭寂后由五百罗汉一致推举他结集论藏,他将心中记得的论著背出,集成论藏,后来他到鸡足山修定,在那里寂定,据说他将活到弥勒佛出世之时。他的事迹详见于《甘珠尔》《戒律》中。

   (58)论藏:按佛教的说法,主要讲述慧学内容的经籍称为论藏,如广中略三种般若等经论。

   (59)法王阿育王:他是中印度一个强大的国王,印度语称为达磨惹扎阿输迦。是赞跋拉国太阳族的国王勒米达的七个儿子中最幼者。关于他在位的年代藏文史籍中有不同的说法:藏族历史学家布顿仁钦朱说,释迦牟尼灭寂后一百一十年由法王阿育王任施主举行第二次结集,安多地方的根敦群培所著《白史》、斯里兰卡的明钦长老所著《玛哈巴夏》则说释迦牟尼灭寂后二百六十年阿育王继位,执政四十年而死;桂译师宣努贝所著的《青史》中有一页杂入的译成藏文的关于教法传承的记载,其中说释迦牟尼灭寂后三百年时,有名叫阿育王的国王去世,后两种记载一年不差,完全符合。总之,阿育王至迟也生于释迦灭寂以后的二百五十年以内,这些尚待以后考证。阿育王最先执外道自在派的见地,杀人伤生,杀牲祭祀,后因阿罗汉扎巴讲经而皈依佛教,建寺庙多处。据说他在南瞻部洲修建存放释迦牟尼的舍利的佛塔一千万座。记载他的事迹的藏文著作,除了觉囊派多罗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以外,其他的还没有见过。

   (60)第二次结集:按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灭寂后一百一十年(清辩论师所著《推理燃灯》和世友论师所著《分部论》中说是释迦牟尼灭寂后一百六十年),在广严城的众比丘说既然吃饭发声、发笑等十种为合于戒律,那么释迦牟尼认为有罪过的事也可以变成没有罪过的事,于是把十不可为的律条从新更动,积存财物饮食,教律废弛。因此广严城的国王阿育王在他执政六十年时由他担任施主,迎请阿罗汉扎巴等阿罗汉七百人,对广严城众比丘建立的新教律加以斥责批驳,恢复戒律的原貌,这称为第二次结集,详情见于布顿仁钦朱所著的《教法史经典宝库》。

   (61)迦湿弥罗国:即通常所说的克什米尔,它东面与我国西藏阿里接境,南面与印度相连,西面和北面与巴基斯坦联接,人口大多数是迦湿弥罗族,信仰的宗教在释迦牟尼灭寂前是迦湿弥罗教,释迦牟尼灭寂以后不久,日中阿罗汉前来此地弘扬佛法,从此该地主要信奉佛教。例如,《唐三藏游记》中说,当时此地有一座有五千小乘比丘的大寺院,还有佛牙等物。唐三藏还曾听当地的高僧比丘讲说五明及大乘经典。从佛法在藏地初传到十二世纪末伊斯兰教的军队占领南印度以外的中印度和西印度以前,克什米尔地区主要信奉佛教,西藏许多著名的藏族大译师都曾到克什米尔学习佛法,这见于他们的传记和许多史籍的记载。此外,闻名西藏的克什米尔夏喀玛花 (即藏红花)的花瓣和叶子是藏医不可缺少的药物,此地还出产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已闻名于世的迦尸迦布和称为透明天衣的纺绸。

   (62)迦腻色迦王:释迦牟尼灭寂后数百年时迦湿弥罗的一位强大的国王,见于觉囊派多罗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

   (63)第三次结集:关于这次结集,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布顿佛教史》中有记载。觉囊派多罗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的说法似较有根据,摘记如下:中印度的阿育王的重孙子(阿育王有十一个儿子,其中主要的有古那拉,古那拉未出家前生有一子无忧王,无忧王的儿子华波德)华波德王之时,在玛如达地方有一巨商的儿子叫拉钦波,曾杀害父、母、阿罗汉等三人,因对自己的罪行…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