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成佛以後的四十九天中爲考察聽法者的根器沒有講經,于是大梵天和帝釋兩位天神奉獻黃金輪和右旋白螺,請其講經,釋迦牟尼才首次講經。當時聽法的僧徒最初只有五人,稱爲最初所度五比丘,他們是:憍陳如、馬勝、婆沙波、大名、跋提,他們在聽法時獲得阿羅漢果。
(41)初級僧徒:對佛教已有信仰,但還不理解大乘教法和般若六度的人們。
(42)四真谛法-輪:按佛教典籍的說法,釋迦牟尼最初所講的經稱爲四真谛法-輪。四真谛各複述叁次爲十二次,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共爲四谛,自性重複四次,比喻重複四次,比喻結論重複四次,共計複述十二次。見于《般若》和《布頓教法史》,四種戒律亦屬四真谛法論中。
(43)靈鹫山:按佛教的說法,是釋迦牟尼講說大乘經典時所住的一座山的名字,又說因爲許多菩薩化身爲鷹鹫前來此山聽經而得名。《唐叁藏遊記》中說,此山在前述王舍城東北方,較其它地方爲高,上山石梯路寬十步,長六裏。
(44)不共乘:小乘的聲聞和獨覺等部不能理解的教法。
(45)無相法-輪:所有的經典都是依一定的因緣而産生的,而不是由本身的法相而完成,故稱經典爲無相法-輪。例如《廣中略叁種般若經》,在《甘珠爾》中廣中略般若總計有二十部。廣本《十萬般若》在1、2、3、4、5、6、7、8、9、10、 11、12等函中有十二部、叁百卷、七十二節、十萬頌。中本《兩萬五千般若》(通常稱《兩萬頌》)在1、2、3叁函中有叁部、八十卷、七十二節、二萬五千頌。普通中本《一萬八千頌》在 1、2、3叁函中有叁部、六十卷、八十四節。簡略中本《一萬八千頌》有一部、叁十四卷、叁十叁節一百頌。略本《八千頌》有一部、二十四卷、叁十二節、八千頌。各種本子的《般若》集中在一起的有《各種般若》一部。上述各種《般若》多數是在赤松德贊王的時期由譯師尚益希德和澤那彌薩等人翻譯的。
(46)秣刺耶山:印度最南端一座山的名字,《唐叁藏遊記》中說,印度地方的形狀爲一扇形,最尖端處爲瑪如古塔山,俗稱惹美夏山,山上長有許多旃檀樹和樟腦樹,此山名秣刺耶,山頂上有一觀世音廟,從山的一邊流出的泉水繞出二十圈流下,入于南面大海中,唐叁藏曾親見此山。
(47)廣嚴城: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曾在此處講說許多大乘經典,《唐叁藏遊記)中說,經過前述的婆羅奈河向東一千裏地方有廣嚴城遺址,城周七十余裏,人煙稀少,有八座塔爲記。
(48)勝義真實谛:除廣中略般若、戒律、根本密咒以外的大乘經籍的總稱,《甘珠爾》中從第1至30函共計叁十函。
(49)事業完滿:指人一生的工作全部完成。
(50)秋季最後一月:按印度曆算法的秋季最後一月,爲藏曆和蒙曆的十月。
(51)婆羅園:按佛教的說法,此地爲釋迦牟尼園寂的地方。在樹木中婆羅樹即芸香樹,又因該地到處長滿古莎草(吉祥草),故此地的城市名叫婆羅園城或古莎城,也稱爲聖草城 (漢文也譯作俱屍那城)。《唐叁藏遊記》中說,由前述的仙人迦毗羅住所向東一百七十裏,有古莎城遺址,爲一廢墟空城,由此向西北四裏,有婆羅園,周圍叁十裏,爲一中央高起四周低下的山崗,此處有一磚砌之神殿,內有佛祖示寂的塑像。其側有一佛塔,其石柱上所刻的文字說釋迦牟尼于二月十五日壽終,另一石柱上的文字則說釋迦牟尼于九月八日示寂。此城北面河對岸有一火葬場,周圍二裏,原有一土臺,當時已有六十余庹深的大坑,因釋迦牟尼屍身在此火化,故此處之土能治百病,取土者不斷。
(52)第一次結集: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滅寂後的次年,釋迦牟尼的親隨弟子阿難得阿羅漢果。由國王瑪傑紮任施主,在王舍城的德巾瑪谷中集會,將各個證得不忘陀羅尼的阿羅漢心中所記佛在世時親自所說的教誡集中到一起,由佛的弟子阿羅漢等證實,以考訂多宗、欠缺、錯訛之處。參加集會之人將各自心中所記的背出,由衆人認可審定。這也是招集當時的全部釋迦牟尼的弟子阿羅漢的大會,會上由聲聞迦葉波等阿羅漢提名,一致決定由阿難結集經藏,由優婆離尊者結集律藏,由迦葉波結集論藏。于是把阿難放到五百羅漢的僧衣疊成的座位上背誦所記得的經典,結集經藏,然後由優婆離尊者背誦所記得的戒律,結集律藏,然後由聲聞迦葉波背誦所記得的論疏,結集論藏。這件事稱爲第一次結集。
(53)慶喜尊者:釋迦牟尼一生的親隨弟子。釋迦牟尼示寂後聲聞迦葉波數其八大罪過給予懲處,不久後他得阿羅漢果,又由迦葉波等五百阿羅漢一致推選結集經藏,迦葉波臨終時依釋迦牟尼的遺命任命他爲佛教教主,他的事迹詳見于《戒律》。
(54)經藏:主要講述定學內容的佛經,《甘珠爾》中的《衆經》1函至30函之間的叁十函以及密咒等在劃分叁藏時都屬于經藏。
(55)優婆離尊者:按佛教的說法,他是釋迦牟尼的親傳弟子,由理發師出家,得阿羅漢果,他對戒學方面的許多問題問過釋迦牟尼本人,解除疑惑後對戒律十分精通。釋迦滅寂後由聲聞迦葉波等五百羅漢一致推舉結集律藏,背誦心中所記的戒律而編成律藏。他的詳細事迹見于《甘珠爾》《律藏》中。
(56)律藏:主要講述戒學(近事戒、沙彌戒、比丘戒)內容的經典。《甘珠爾》中有《四部戒律》十叁函。《律本事》1、2、3、4等四函、一百零十卷、叁萬二千七百頌。《毗奈耶》中又分:《比丘毗奈耶》5、6、7、8等四函、八十叁卷、二萬四千九百頌;《比丘尼毗奈耶》9函一函、二十八卷、八千四百頌;《比丘解脫律儀》各兩卷。《戒律雜事》10、11等兩函、五十卷、一萬七千八百頌。《律上分》12、13等兩函。以上共計十叁函,這裏僅是《甘珠爾》中的戒律部分,《丹珠爾》中的未計算在內。
(57)迦葉波尊者:按佛教的說法,他是釋迦牟尼的親傳弟子,由婆羅門出家,得阿羅漢果,釋迦牟尼在臨終時任命他爲自己的繼承人。釋迦牟尼滅寂後由五百羅漢一致推舉他結集論藏,他將心中記得的論著背出,集成論藏,後來他到雞足山修定,在那裏寂定,據說他將活到彌勒佛出世之時。他的事迹詳見于《甘珠爾》《戒律》中。
(58)論藏:按佛教的說法,主要講述慧學內容的經籍稱爲論藏,如廣中略叁種般若等經論。
(59)法王阿育王:他是中印度一個強大的國王,印度語稱爲達磨惹紮阿輸迦。是贊跋拉國太陽族的國王勒米達的七個兒子中最幼者。關于他在位的年代藏文史籍中有不同的說法:藏族曆史學家布頓仁欽朱說,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一十年由法王阿育王任施主舉行第二次結集,安多地方的根敦群培所著《白史》、斯裏蘭卡的明欽長老所著《瑪哈巴夏》則說釋迦牟尼滅寂後二百六十年阿育王繼位,執政四十年而死;桂譯師宣努貝所著的《青史》中有一頁雜入的譯成藏文的關于教法傳承的記載,其中說釋迦牟尼滅寂後叁百年時,有名叫阿育王的國王去世,後兩種記載一年不差,完全符合。總之,阿育王至遲也生于釋迦滅寂以後的二百五十年以內,這些尚待以後考證。阿育王最先執外道自在派的見地,殺人傷生,殺牲祭祀,後因阿羅漢紮巴講經而皈依佛教,建寺廟多處。據說他在南瞻部洲修建存放釋迦牟尼的舍利的佛塔一千萬座。記載他的事迹的藏文著作,除了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以外,其他的還沒有見過。
(60)第二次結集: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一十年(清辯論師所著《推理燃燈》和世友論師所著《分部論》中說是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六十年),在廣嚴城的衆比丘說既然吃飯發聲、發笑等十種爲合于戒律,那麼釋迦牟尼認爲有罪過的事也可以變成沒有罪過的事,于是把十不可爲的律條從新更動,積存財物飲食,教律廢弛。因此廣嚴城的國王阿育王在他執政六十年時由他擔任施主,迎請阿羅漢紮巴等阿羅漢七百人,對廣嚴城衆比丘建立的新教律加以斥責批駁,恢複戒律的原貌,這稱爲第二次結集,詳情見于布頓仁欽朱所著的《教法史經典寶庫》。
(61)迦濕彌羅國:即通常所說的克什米爾,它東面與我國西藏阿裏接境,南面與印度相連,西面和北面與巴基斯坦聯接,人口大多數是迦濕彌羅族,信仰的宗教在釋迦牟尼滅寂前是迦濕彌羅教,釋迦牟尼滅寂以後不久,日中阿羅漢前來此地弘揚佛法,從此該地主要信奉佛教。例如,《唐叁藏遊記》中說,當時此地有一座有五千小乘比丘的大寺院,還有佛牙等物。唐叁藏還曾聽當地的高僧比丘講說五明及大乘經典。從佛法在藏地初傳到十二世紀末伊斯蘭教的軍隊占領南印度以外的中印度和西印度以前,克什米爾地區主要信奉佛教,西藏許多著名的藏族大譯師都曾到克什米爾學習佛法,這見于他們的傳記和許多史籍的記載。此外,聞名西藏的克什米爾夏喀瑪花 (即藏紅花)的花瓣和葉子是藏醫不可缺少的藥物,此地還出産在釋迦牟尼在世時就已聞名于世的迦屍迦布和稱爲透明天衣的紡綢。
(62)迦膩色迦王:釋迦牟尼滅寂後數百年時迦濕彌羅的一位強大的國王,見于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
(63)第叁次結集:關于這次結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布頓佛教史》中有記載。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的說法似較有根據,摘記如下:中印度的阿育王的重孫子(阿育王有十一個兒子,其中主要的有古那拉,古那拉未出家前生有一子無憂王,無憂王的兒子華波德)華波德王之時,在瑪如達地方有一巨商的兒子叫拉欽波,曾殺害父、母、阿羅漢等叁人,因對自己的罪行…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